新华财经北京 6 月 30 日电 今年以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并加强对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领域的投入。
对于下半年,多位专家认为,财政政策将加快存量政策落地,重点在于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后续视经济运行情况,财政方面的增量储备政策有望适时推出、加码扩内需,可能的举措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财政支出进度加快
2025 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 1.2 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比上年增加 5000 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比上年增加 3000 亿元……年初的各项预算安排充分体现了今年财政政策的扩张性。
回顾上半年,支出强度加大、支出进度加快是财政政策施策的鲜明特点。从财政支出来看,前 5 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1.3 万亿元,增长 4.2%;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 9.4%,地方支出增长 3.4%。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前 5 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教育三大领域支出进度较快,与宏观逆周期调控政策的主要方向高度契合。
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靠前发力,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集中在 4 月至 10 月发行,与去年集中在 5 月至 11 月发行相比,整体发行时间提前约 1 个月。前 5 个月,已发行国债 6.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5%;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 1.98 万亿元,增长 36.6%;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 1.63 万亿元,完成今年 2 万亿元限额的 81.5%。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表现在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上,而且进一步强调财政支出进度,主动靠前发力。同样的支出规模,支出时间越早,越快形成实际支出,政策效果越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表示。
惠民生 促消费 增后劲
在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同时,支出结构也持续优化,加强对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领域的投入。
从财政主要支出科目来看,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前 5 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0054 亿元,增长 9.2%;教育支出 17455 亿元,增长 6.7%;卫生健康支出 8896 亿元,增长 3.9%;科学技术支出 3609 亿元,增长 6.5%。
着眼于扩内需、促消费,今年安排 5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加力扩围实施 「两新」 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设备更新方面,第一批约 1730 亿元资金已安排到 16 个领域约 7500 个项目;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前两批共 1620 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 1 月、4 月下达,按照既定工作安排,将在 7 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两新」 政策效应正持续显现,有效释放内需活力。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表示,前 5 个月,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带动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10.6%、7.1%,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 0.6 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效果明显,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其他家用电力器具制造、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 101.5%、31.2%、20.7%。
此外,多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高质量发展增后劲。例如,山东省加大资金资源统筹,拿出 「真金白银」 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初步测算,2025 年省级财政将投入资金 10 亿元左右,其中新出台增量政策涉及资金 2 亿元左右。
为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科技部、财政部等 7 部门印发的 《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 提出,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用好用足现有的贷款贴息、保险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落实好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关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
增量政策可期
展望下半年,多位专家认为,财政政策料一边加快存量政策落地见效,一边适时谋划增量政策。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日前表示,下一步,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在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看来,落实存量政策的重点在于加快政府债券的发行与使用,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进度将加快,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的新增专项债也将进一步放量。
增量政策方面,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杨业伟认为,内需对财政支持的依赖度较高,叠加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后续财政加码支撑内需仍有必要,下半年增量财政政策可期。
陶川也表示,提振消费仍需要财政出力,预计财政资金将对生育、就业、服务消费等民生领域予以支持,提升居民中长期消费意愿。除此之外,考虑到 「两新」 政策效果明显,不排除下半年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继续支持 「两新」 的可能性。
「预计下半年财政将额外筹集 5000 亿元到 10000 亿元增量资金,用于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财政或加力支持消费和投资,同时加力支持地方政府,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招商银行研究院总经理助理谭卓表示,财政加力方式可能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