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新发表于 《自然·神经科学》 的研究中,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对手臂截肢者进行脑成像研究后发现,即使在外科截肢后很久,脑中负责控制失去肢体的区域仍然存在。
这一成果不仅为幻肢综合征提供了新的认识,并有望为神经假体的发展以及截肢者的 「幻痛」 治疗提供指导。
脑中的 「身体地图」
过往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名为躯体感觉皮质的脑区中,存在 「身体地图」,不同区域分别对应不同的身体部位。地图负责处理触觉、温度、疼痛以及身体姿势等信息。比如,当你用手碰到烫的东西时,某个脑区会被激活;而如果你踢到脚趾,另一个脑区又会被激活。
当身体某个部分被切除时,这张 「身体地图」 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这一问题深深吸引了神经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目前,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当一个肢体被截除后,「身体地图」 会发生重组,邻近区域会 「接管」 原本属于缺失肢体的区域。
不过,这一观点主要基于截肢后的研究结果,但并未与截肢前的 「地图」 数据进行过比较。
近年来,一些截肢者描述的 「幻肢体验」(即感觉缺失的肢体依然存在,有时甚至伴随瘙痒或疼痛)现象,让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观点。此外,一些脑成像研究也显示,当截肢者尝试 「移动」 失去的手指时,会显示出与健全者相似的脑活动模式。
因此,关于 「截肢是否会引发大规模皮层重组」 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
全新研究设计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直接追踪了三名成年参与者在截去手臂之前以及之后长达 5 年的手部和面部 (嘴唇)皮质特征。这是首次在截肢前后同时绘制并比较脑中的 「手部地图」 与 「面部地图」。
在截肢之前,这三名参与者都能移动他们的所有手指。他们会完成多种动作,例如敲击手指、噘起嘴唇和弯曲脚趾。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会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扫描仪记录参与者的不同脑区的活动。
研究人员会据此绘制出手部与嘴唇的皮质地图。结果显示,「嘴唇地图」 与 「手部地图」 的区域是相邻的。
接下来,在参与者被截肢的 3 个月和 6 个月后,再次接受了这项测试——他们再度完成这些动作并接受 fMRI 扫描。只不过,这次他们需要靠想象,用 「幻指」 来完成手部动作。此外,其中一名参与者在截肢 18 个月后再次重复这一测试,还有一名参与者在截肢 5 年后再次参与这项实验。
惊人的结果
研究人员将截肢前后的 「手指地图」 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脑中的身体表征在截肢前后保持一致。换句话说,即便参与者的手已经不存在,相应的脑区依然会以与截肢前相同的方式被激活。
截肢前后脑中手部 (红色) 和嘴唇 (蓝色) 的活动图。(图/Schone et al./Nature Neuroscience)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嘴唇区域,发现并未像传统观点所说的那样 「接管」 手部区域,这些脑图仍保持静止而稳定。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人员又对 26 名平均在 23.5 年前截去上肢的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他们的脑图与三个病例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手与嘴唇的表征在截肢后长期保持稳定。
临床意义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是最具决定性的直接证据,证明脑的 「身体地图」 在失去肢体后依然保持稳定。而这与该领域长期以来的基础认知背道而驰。
这项发现对幻肢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治疗多集中在 「恢复」 肢体在脑图中的表征,但随机对照实验显示成效有限。这项新研究表明,问题可能并不在于脑图的 「缺失」。
真正的问题在于残肢内的神经失去了与感觉受体的连接,无法接收持续一致的信号。没有目标可连,神经可能继续生长,导致神经组织增厚,并向脑发送 「嘈杂的信号」。
而最有希望的治疗方式,是在截肢手术中改变处理方式,比如将神经移植到新的肌肉或皮肤,让它们有新的 「归宿」。
在三名参与者中,有一名在截肢前有严重的肢体疼痛,但她在经过复杂的神经移植手术,将神经移植到新的肌肉或皮肤上后,已经摆脱了疼痛。而另外两名参与者接受的是标准治疗,他们仍在经历幻肢痛。
脑机接口的潜力
这一发现同样对脑机接口技术至关重要。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让瘫痪肢体恢复运动与感觉,或通过脑接口控制机械假肢。如果脑真的发生了重组,这些技术将无法奏效。而新的结果表明,脑的 「身体地图」 在截肢之后也能维持稳定,这在理论上意味着可以恢复瘫痪肢体的运动或让脑来控制假肢。
研究人员表示,既然他们已经证明了 「身体地图」 的稳定性,脑机接口技术就可以在这一假设下发展。下一步是获取手部地图更精细的细节,比如区分指尖与指根,并恢复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如纹理、形状和温度。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即使丧失了肢体,但我们的脑依然帮助我们保存着 「身体地图」,等待我们重新连接。
参考来源
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gone-but-not-forgotten-brains-map-of-the-body-remains-unchanged-after-amputat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686-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5-02037-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理 (ID:principia1687),作者:糖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