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听筒 Tech
尽管最近关于预制菜的纷争持续引发热议,但 00 后小乐却并不关注。因为对于“ 吃”,这届“ 吃货” 有自己清醒的认知。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小乐看来,“ 锅气” 是他评判美食的重要指标之一。
“ 如果只是简单对付一顿,方便面、外卖,甚至一个包子,都可以。” 但如果“ 下馆子”,小乐更愿意去寻找一些有特色的本地“ 苍蝇馆子”,“ 并不是高档餐馆去不起,而是那些餐馆少了烟火气。”
当然,特殊情况下,小乐偶尔还是会去高档餐饮吃个“ 漂亮饭”,但相比之下,他认为,一些餐馆“ 华而不实”,“ 价格贵得离谱,吃的菜没什么特色。慢慢地,就越去越少了。”
实际上,喜欢去“ 苍蝇馆子” 的,并不只有小乐。近年来,一种餐饮现象正在崛起,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 苍蝇馆子” 正在走红,破旧环境中现炒中溢出的“ 锅气”,成为诱人的卖点。
这两极分化的餐饮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消费者复杂而矛盾的心理需求:既渴望标准化餐饮带来安全感,又向往烟火气传递的情感温度;既追求效率与便捷,又怀念传统烹饪的艺术。
在这种消费心理的拉扯中,一个看似荒诞却极具商业智慧的解决方案浮出水面。诸如,有网友戏言,西贝旁边,应该开一家名为“ 东贝” 的“ 苍蝇馆子”。虽然有调侃之意,但在小乐看来,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消费者的真实反馈。
寻找“ 苍蝇馆子” 的“ 吃货”
于诸多“ 吃货” 而言,“ 苍蝇馆子” 的烟火气,是不可抵挡的美食诱惑。
一线城市白领,月收入超 2 万的 90 后华姐是朋友眼中公认的“ 吃货”,热衷于美食“ 扫街” 的她,所到之处,对美食地图如数家珍。
过去多年,因工作需要,华姐流连于高端餐饮,尤其是商贸中心的知名餐馆,“ 一方面是应酬需要,另一方面是,潜意识里,自己认为这些餐馆至少干净卫生,吃得放心。”
实际上,除应酬外,在亲友餐会,或者家庭外出就餐时,华姐也会优先选择这些高档餐馆,“ 尤其是在有孩子和老人的情况下,我们基本只会去看上去干净卫生的餐馆。”
当然,更重要的是,不少高端餐饮都宣传自己的特色,“ 比如说对外宣传食材来自原产地,厨师技艺、服务,以及特色菜等,有米其林的水准。”
不过,在偶然一次打卡一家社区附近的“ 苍蝇馆子” 后,华姐发现,“ 苍蝇馆子” 有着独特的魅力。“ 看着各种食材在旺盛的炉火上热气腾腾的翻炒,瞬间觉得‘ 人间值得’。” 华姐笑言。
此后,在对高端餐饮祛魅和追求“ 平常烟火气” 的消费理念驱使下,华姐开始跟着社交平台频繁打卡一些人气旺盛的“ 苍蝇馆子”,甚至在外出旅游时,她也会刻意去找一些当地社区附近的小餐馆,或者本地人推荐的一些并不知名的餐馆,“ 有些甚至不能称之为餐馆,就是一个小小的门脸,街边架几张小桌子,反而人气旺盛。”
在华姐看来,“ 这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另一种意义的消费升级。” 她如是表示,“ 自己不愿再为企业宣传的标签所买单。出门吃饭,主打一个好吃、新鲜,有锅气。不好吃,再怎么强调高级感和情绪价值,都是虚的。”
图:社交平台推荐的各种“ 苍蝇馆子” 来源:小红书 《听筒 Tech》 截图
实际上,和小乐、华姐一样想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打卡各种“ 苍蝇馆子”,且讨论热烈,对“ 苍蝇馆子” 的追捧,一时间也有目共睹。
缘何爆火?
“ 吃货们” 对“ 苍蝇馆子” 的追捧,让极具烟火气的餐饮有了更多的人气。
公开资料显示,“ 苍蝇馆子” 指的是价格亲民、环境简朴,但以本地特色菜为卖点的路边饮食店,起源于四川方言,现已成为全国流行的市井美食代表,其核心特征包括经济实惠、家常风味和家庭式经营。
尽管名称隐含卫生问题,但如今,多数店铺已改善环境,并成为食客追捧的“ 美食宝藏地”。 实际上,从早期散落在城郊的农家乐、民间菜馆,再到后来的院子餐饮、私房菜馆,都能看到“ 苍蝇馆子” 的身影。
尤其是近年来,这些被消费者簇拥、曾经不起眼的“ 苍蝇馆子”,有些主做川菜,有的主打湘菜、赣菜和徽菜,不同的菜品派系,因口味地道、价格公道,在街头巷尾十分受人欢迎。
80 后胡哥的餐馆,开在湖南长沙某社区附近,便是一家典型的“ 苍蝇馆子”。
胡哥的小餐馆面积不大,明锅明灶,只有几张桌子,人多的时候,他会支几张桌子在店外,“ 店子开了十几年,生意一直不错。”
胡哥的餐馆以长沙本地菜为主,他最拿手的便是诸如辣椒炒肉、辣椒炒拆骨肉等本地特色菜,他笑言,就一道辣椒炒肉,他在周边便“ 打响了名号”,“ 很多都是回头客。”
尤其是近两年来,胡哥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自己的小餐馆来吃饭,“ 都是相互推荐来的,他们说更喜欢真正的‘ 本地特色’。”
胡哥承认自己的小店近两年生意一直不错,“ 那些看到网上推荐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胡哥甚至在孩子的指导下,偶尔还会开一下直播,“ 人气还不错。”
在胡哥看来,“ 现在网络发达,对我们这样的小餐馆而言,也是多了一种宣传的方式。”
尤其是近日来,随着贾国龙和罗永浩关于“ 西贝预制菜” 之争的事件发酵,兴起热度的“ 苍蝇馆子”,又开始以新的传播方式在社交平台走红。
《听筒 Tech》 注意到,诸多“ 苍蝇馆子” 在社交平台打卡,有的直播餐饮后厨和餐饮制作流程;有的则是店主现身,讲解餐饮生意。诸如,在抖音,一家川菜馆老板这样表示,“ 这两天看到一些网上的言论,只能说,自己能保证自家产品是百分百现炒。”
图:社交平台关于 “ 苍蝇馆子” 的直播间 来源:抖音 《听筒 Tech》 截图
而在餐饮业内人士金掌柜看来,眼下,餐饮行业健康化、新鲜化、且特色化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消费者,更加偏好带有“ 烟火气” 食物,因此现做现卖、新鲜看得见,味道又极好的小馆子,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消费新宠。
同时,这种接地气感觉的小餐馆,是年轻人很好的“ 社交场所”,他们不仅自带着烟火氛围,还物美价廉,一顿饭下来,能很好地融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1+1>2”,才更具吸引力
某种程度上,“ 苍蝇馆子” 近来的种种逆袭,代表着“ 锅气” 成为新的餐饮热点。
一个事实是,那些曾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 苍蝇馆子”,近些年凭借熊熊燃烧的灶火、当场现炒的嘶啦声,这些曾被视为餐饮行业缺点的元素,在预制菜泛滥的时代,反而成为珍贵的卖点。
实际上,口味之外,观众所簇拥的,正是那种“ 在场感” 和“ 真实性”。尤其对热爱中餐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所追逐的那缕明火现炒飘散的“ 锅气”。
“ 现场现做,代表着无法被工业复制的即时性与人文温度。不过,在预制菜时代,现炒成了一种新的奢侈品,不是因为它更昂贵,而是因为它更真实。” 金掌柜表示。
不过,金掌柜亦坦言,预制菜带来的效率革命,也是餐饮标准化、规模化的有效路径。
实际上,诸多分析亦认为,预制菜的模式,核心战略确实是通过中央厨房和预制菜实现品控稳定、出餐快速、成本可控。从商业角度看,这一模式无可指责,也为诸多餐饮人打开了空间。
金掌柜解释,“ 它解决了中餐长期难以标准化的痛点,使快速扩张成为可能,这代表了一种理性至上的商业逻辑。” 但问题在于,“ 于消费者角度,你要让消费者知道,吃的是预制菜。”
正如华姐表示,“ 不同餐饮场景分工不同。诸如连锁餐饮品牌,它满足了我们对标准化、食品安全、环境舒适的需求,同时也是宴请的首选;但不能明明使用了预制菜,还打出现炒现做的概念,这就涉嫌欺骗消费者。”
实际上,当消费者坐在装修精美、价格不菲的餐厅里,却发现吃到的与超市冷链食品无异时,会产生一种愤怒感。
小乐亦表示,“ 这种愤怒,不仅源于味道好坏,还在于情感连接的断裂。饮食从来不只是生理需求,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和文化仪式。预制菜提高了效率,却制造了情感赤字。‘ 苍蝇馆子’,则满足了对情感连接和文化记忆的渴望。”
当然,华姐和小乐也坦言,“ 苍蝇馆子” 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环境、服务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遭人诟病,受限于翻台率,无法实现规模化。
甚至,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商业可能性。
诸如有网友表示,如果西贝旁边开一家名为“ 东贝” 的“ 苍蝇馆子”,两者不仅不会互相竞争,反而可能会形成协同效应。
西贝可以继续做自己擅长的,提供标准化、可靠的就餐体验;而旁边的“ 苍蝇馆子”,则提供其无法提供的烟火气价值。
“ 消费者可以在两者之间自由选择,满足双重渴望,形成 1+1>2 的吸引力,扩大客流量并提高停留时间。” 金掌柜表示。
甚至,金掌柜亦坦言,连锁餐饮品牌还可以直接投资或孵化“ 苍蝇馆子” 品牌,这既保持了连锁餐饮标准化的主体业务,又通过小范围的体验满足,为品牌注入新鲜感。
诸多分析亦认为,在预制菜不可避免成为餐饮业未来的同时,市场更需要思考如何保留饮食文化中那些无法被标准化的珍贵部分,比如锅气、人情味、偶然性和创造性。
诚然,华姐和小乐也坦言,“ 餐饮最好的未来,不是预制菜全面取代现炒,也不是盲目回归传统,而是创造一个包容多样性的餐饮生态,让标准化与情感价值各得其所。”
只有当消费者既能在享受标准化的安心,又能在“ 苍蝇馆子” 找到中餐的锅气,市场才能真正说:餐饮业的未来,不仅是高效的,更可以是具有温度的。
(文中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