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市场关注点从供应转向需求
近期,随着供应端事件影响的逐步消退,碳酸锂市场关注点从供应端转向需求端。储能市场相关政策的发布、固态电池逐步进入产业化时代引发市场对碳酸锂需求增长的预期。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碳酸锂市场处于 「供需双旺」 格局,库存持续去化,但整体矛盾并不突出,矿端复产情况仍值得关注,若后续出现预期差,或迎来新一轮驱动。
今年 6—8 月,碳酸锂价格一度从 5.9 万元/吨,上涨至 9 万元/吨以上。其间碳酸锂市场维持供过于求态势,但多起影响供应端的事件,使收缩预期升温。随着事件的影响逐渐消退,碳酸锂市场关注点也从供应端转向需求端。储能市场相关政策的发布、固态电池逐步进入产业化时代,引发市场对碳酸锂需求增长的预期。多位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当前碳酸锂市场处于 「供需两旺」 格局,价格围绕 7.3 万元/吨波动,库存也持续去化。碳酸锂行业去库趋势不变,但整体矛盾并不突出,市场关注点仍在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的复产节奏及另外 7 座矿山的生产情况。
[库存保持去化趋势]
当碳酸锂价格低于 6 万元/吨时,已击穿多数锂盐企业的成本线。江西、四川等地部分云母提锂企业已开始阶段性停产,澳大利亚部分高成本锂辉石矿山也缩减了开采规模。
从市场交易情况看,上半年碳酸锂现货市场成交较为清淡,下游电池企业多坚持 「随用随采」 策略,主动补库的积极性较低。据高工锂电统计,2025 年上半年,国内锂盐企业平均开工率不到 60%。部分企业为了保障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不惜以 「覆盖原材料成本」 的价格抛售库存,使碳酸锂价格的下行压力更大。
6—8 月,就在市场普遍认为碳酸锂市场维持供过于求态势,价格会持续下探时,碳酸锂价格却迎来一波反弹,一度从 5.9 万元/吨涨至 9 万元/吨以上。中信期货分析师王美丹表示,该轮上涨主要源于 「反内卷」 政策,叠加供应端事件因素,政策强预期和基本面形成共振。
具体看,6 月末,中矿资源宣布,对江西年产能 2.5 万吨的锂盐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停产 6 个月;随后,江特电机披露其子公司宜春银锂将于 7 月 25 日启动为期 26 天的检修;7 月 14 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要求 8 家矿山在 9 月末前编制矿种变更及储量核实报告。王美丹表示,这些事件引发了供应端收缩预期,打破了此前的多空平衡。
然而,价格上涨也会刺激供给增长,碳酸锂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扭转,且没有新的消息驱动,碳酸锂价格又回落至 7 万元/吨附近。华创证券高级研究员何家金认为,碳酸锂价格再度回落,主要是因为前期江西矿端停产消息使碳酸锂价格上涨速度较快,大量上游生产企业开始进场套保,形成了一定的套保压力。同时,矿端陆续复工也降低了市场对供应收缩的预期。
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张维鑫认为,碳酸锂期货价格持续下跌更多是多头资金离场所致,或存在超跌风险。「在宁德时代枧下窝项目停产及中信国安事件发酵后,LC2511 合约持仓量增幅不小,说明不少投资者在高位建仓了。」 张维鑫表示,当高位建仓的投资者意识到碳酸锂价格上行空间有限时,开始陆续减仓,带动价格下跌。虽然宁德时代枧下窝项目停产,但碳酸锂供应端并没有明显减量,反而因锂辉石进口量增加,有累库迹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碳酸锂价格的下行压力。
王美丹认为,从基本面看,现阶段碳酸锂供需仍偏紧,虽然在利润修复的带动下,产量持续回升,但库存仍维持去化状态。据 SMM 数据,截至 9 月 18 日当周,碳酸锂周度产量为 2.04 万吨;周度库存为 13.75 万吨,环比减少 981 吨。其中,冶炼厂库存减少 1757 吨,至 3.45 万吨左右;其他库存减少 440 吨,至 4.36 万吨;下游库存增长 1216 吨,至 5.95 万吨。近期碳酸锂期货价格在 7.3 万元/吨附近波动,主要是市场情绪与基本面的再平衡。
王美丹表示,当前碳酸锂价格走势稳定,是供应扰动预期未消与下游企业补库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碳酸锂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下游企业始终维持较低的库存水平。」 浙商中拓新能源事业部研究员马之远表示,8 月以来,下游需求增长超预期,叠加当前长假临近,企业仍有补库需求,因此碳酸锂库存呈去化趋势,且有向下游转移的迹象。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卢庆认为,碳酸锂库存持续去化,市场呈现供需紧平衡格局。
「近期,需求连续数月保持向好态势,带动材料厂采购意愿增强;国庆节前的备库需求也同步拉动了采购力度。与此同时,材料厂普遍在价格低点时采购活跃。」SMM 锂电高级分析师 王子涵表示,整体来看,下游材料厂的库存周期已由原先的 14 天以内小幅提升至 15—16 天。
创元期货分析师余烁表示,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碳酸锂行业旺季去库趋势不变,但整体矛盾并不突出。当前碳酸锂市场对供应端消息的交易很充分,市场关注点在于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的复产节奏及另外 7 座矿山的生产情况,若后续出现预期差,盘面或迎来新一轮驱动。
[储能政策影响展望]
随着碳酸锂价格的逐渐企稳,市场关注点也从供应端转向需求端。近期,多项与碳酸锂市场相关的重磅政策接连发布,碳酸锂需求增长预期持续升温。
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 (2025—2027 年)》(下称 《方案》) 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180GW,带动直接投资超 2500 亿元。国家能源局表示,这一目标在考虑与 「十五五」 能源规划有效衔接的前提下,统筹了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需求和各类调节性资源规划建设情况。
「《方案》 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进入 『政策+市场』 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看来,中国新型储能在技术迭代、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产能优化、市场响应、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 2024 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 7376 万千瓦/1.68 亿千瓦时,约为 「十三五」 时期末的 20 倍,较 2023 年年底增长超 130%。然而,随着风光发电占比的快速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以 2024 年为例,全国新能源利用率虽在 90% 以上,但局部地区用电高峰时段仍出现弃风弃光现象,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短板显现。
据了解,碳酸锂需求主要来自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张维鑫认为,《方案》 的发布对碳酸锂的实际需求带动或较为有限。截至 2024 年年底,国内装机规模已达 78GW,按照 《方案》 的目标,2025—2027 年需增加 102GW。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国内装机量已接近 100GW,预计年底能突破 120GW。这意味着,2026—2027 年,储能装机量增长压力不大。
「这样看来,按照 《方案》 的目标,即使未来储能端增长能给碳酸锂带来一些需求增量,也在预期之内。」 张维鑫认为,目前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要靠市场力量推动,今年整体表现比预期好,电力市场化改革、容量电价补助等都能促进储能装机规模的增长。市场应理性看待 《方案》 的影响。
余烁也认为,从目前国内储能装机的增速看,这一目标不难实现,对锂电池需求的推动在预期范围内。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今年以来,受储能市场化改革激励,以及海外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储能锂电池市场需求呈 「井喷」 态势,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南都电源等锂电头部企业纷纷爆单,不仅 9 月份全面开启加班模式,而且订单已经排到 2026 年。
据真锂研究不完全统计,2025 年上半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超过 260GWh,同比增长近 130%。其中,宁德时代上半年储能电芯出货量达 55GWh,占比约 21%,位居第一。亿纬锂能、欣旺达、南都电源作为第二梯队快速跟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达到 28.7GWh、8.9GWh、4.2GWh。此外,目前相关储能电芯和系统订单还在快速增长,比亚迪、楚能新能源、瑞浦兰钧、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企业的生产线也都保持高负荷运转。预计 9 月各大锂电池企业排产将增长 40%。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认为,尽管 2025 年上半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近 130%,但由于此前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基数较低,对整体需求的拉动仍然有限。
[固态电池前景可期]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新方向。近期,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突破的核心技术,要求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并支持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
据了解,固态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技术,其电解质为固态而非液态。固态电池被视为电动汽车、电子设备及电网储能的理想选择,兼具高安全性与高性能。当前,固态电池逐步进入产业化时代,多家企业宣布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2025 年已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年份。
今年以来,多家企业纷纷透露最新进展,预计 2027 年将成为固态电池量产元年。其中,宁德时代宣布 2025 年将量产半固态电池,2027 年全固态电池登场;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龙泉二号」 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当升科技表示,公司在固态锂电材料领域的布局早且全面,2025 年上半年,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率先实现吨级出货,相关产品已导入多家固态电池客户并应用于无人机等领域。据 《2025 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 614.1GWh,市场规模也将迈入 「千亿元」 级别。
天津国安盟固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盟固利研究院院长闫东伟在 2025 年江西锂产业大会上表示,固态锂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宽温域运行等核心优势,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方向。它通过采用固态电解质,适配高压电极材料,显著提升系统能量密度,并从本质上解决安全性问题。目前产业正经历从半固态向全固态过渡的阶段,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体系被认为是主流发展方向。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改变市场对锂需求的预期。湘财证券、东莞证券等机构研报认为,固态电池时代将带动锂矿资源、锂电材料和设备端的全面繁荣。虽然短期内固态电池对碳酸锂实际需求的拉动有限,但这种技术迭代将大幅提升单位电池的锂含量,进一步扩大碳酸锂的长期需求空间。
广发期货分析师林嘉旎认为,随着固态电池的逐步量产,碳酸锂需求将出现结构分化,高纯度锂产品需求可能增长,而整体锂市场将随着固态电池产能的释放而逐步调整。长期看,固态电池技术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将推动锂整体需求上升。同时,电池回收技术的进步将促进锂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对原生锂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