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一个朋友他创业十年,公司从几个人成长到几百人。按理说,他应该是个成功且幸福的人。但他总是说特别累,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精神上的。
这几年周围的朋友、同事、甚至供应商,都在给他推荐各种 「幸福」 产品:有人告诉他,买了最新的智能家居,就能获得 「舒适的幸福」;有人推荐他去参加一个心灵成长课程,说能找到 「内心的幸福」;还有人说,投资了某个项目,就能实现 「财务自由的幸福」。
他发现自己每天都在为 「幸福」 而忙碌:早上起来要听付费课程,晚上要看 「提升幸福感」 的直播,周末要参加 「寻找自我」 的沙龙。感觉自己是个永不停歇的"顾客",不断地在市场上寻找幸福的踪迹。但是,他越是努力追逐,幸福感就越稀薄。
「明明是想幸福,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幸福?」 这番话,令我深思。
在这个时代,幸福似乎成了一件可以量化、可以购买、可以交易的商品。它被贴上价格标签,装进精美的包装,然后摆在商业的货架上,等待我们去消费。
这背后,不是商业欺诈,而是一套精巧到令人不寒而栗的商业话语体系。它不是在贩卖幸福,而是在消费我们的不幸福,并让每个人为自己的不幸福心甘情愿地买单。
这不是一个什么理论阐述,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它似乎没有声息,却早已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之中。
当幸福被定价,不幸福就成了可被收割的资源。
幸福的商品化,是将 「幸福」 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标准化,最终变成了一个可以定价、可以包装、可以买卖的商品。
我们不再是自己生活的导演,而是商业所定义的"幸福"的消费者。
你感到不自信?商业会告诉你:「购买我们的形象课程,你就能找到自信。」 你看,某某知名讲师,只用 9.9 元,就能让你 「学会理财,实现财富自由」;某某健身博主,只需要你购买他们的线上课程,就能让你 「重塑身材,找回自信」。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的承诺:你的幸福,可以通过消费来获得。
商业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精神旅程,打包成一个快速消费的商品。
它不会告诉你,自信需要漫长的自我认知和实践,只会给你一个 「速成」 的方案。它不会告诉你,真正的关系需要时间和情感的投入,只会给你一个算法匹配的 「对象」。
我们为这些 「幸福商品」 付费,收获的是一种短暂的、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离幸福更近了一步。但当商品的新鲜感褪去,当课程的 「干货」 被遗忘,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却会以更猛烈的姿态卷土重来。
这是一个看似帮助,实则剥削的循环。越是消费,越是感觉不幸福,就越想通过下一次消费来弥补,从而陷入一个无休止的消费闭环。
并非天生焦虑,只是被系统地设计出来。
如果说前面是直接兜售幸福,那么现在则更加高明,也更为隐蔽。不是先给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首先制造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 「先意识到不幸福,再售卖幸福」 的精密设计。
打开社交媒体,会被各种 「完美」 的身材、教育、生活方式所包围。某美妆品牌会告诉你,你的皮肤不够白皙,所以需要他们的美白产品;某教育机构会告诉你,孩子没有特长,将来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需要报他们的特长班。
这种不安全感制造,让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寻找所谓的 「不幸福」 之处。商业用各种数据、图表、成功案例,传递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息:你不够好,你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的生活还不够精致。
在这种驱动下,一个职场新人,看到身边同事都在报各种技能培训班,他会感到一种 「不学就会落后」 的焦虑。于是,他报名了一个价值不菲的课程。学完后,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反而因为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而感到沮丧。这时候,他可能不会去质疑课程本身,而是会想:「是不是学得还不够多?是不是需要再报一个更高级的课程?」
这种自我怀疑和不断消费的循环,正是焦虑产业化的核心。它让你永远觉得,痛苦和不幸福,都是个人问题,而不是体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继续消费。
不是在创造幸福,而是在制造上瘾
在制造了焦虑、将幸福商品化之后,商业还有一个更高明的手段:将快乐这个美好的体验,从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和精准投喂的工业产品。
短视频、游戏、网络购物……这些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算法逻辑: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喜好,然后不间断地推送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 「奶头乐」 工厂,它不断地投喂碎片化的、即时性的、刺激感官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廉价的、唾手可得的,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副作用:它上瘾,但不会真幸福。
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一些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通过阅读理解一个深邃的观点,通过跑步挑战自己的极限,通过与人深度交流构建一段真挚的关系。这些过程可能伴随着痛苦、挣扎和挑战,但最终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持久而深刻的。
而工业化的快乐,它绕过了这个 「痛苦」 的过程,直接给了一个 「快感」 的结果。它让人习惯于即时满足,而无法忍受任何需要等待和付出努力的事情。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人不再有耐心去解决它,而是转身投入到虚拟世界的廉价快乐中去。
这种工业化的快乐,让大脑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思考能力、专注能力、深度理解能力,都在这种无休止的投喂中被瓦解。成为了快乐的消费者,却失去了创造快乐的能力。
当「努力」被明码标价,自我提升成了商业跑道
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努力」 这个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而是一种可以被包装和售卖的商业模式。
「投资自己,就是最好的理财。」「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高度。」「自我提升,永无止境。」
这些口号听起来如此振奋人心,它让人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最终的幸福。
于是,就购买了各种 「自我提升」 的课程,参加了各种 「高端人脉」 的社群,报了各种 「职场技能」 的培训班。努力内卷,学习各种新知识,掌握各种新技能,只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会发现,这种努力似乎永无止境。当学会了 A 技能,又会有 B 技能出现;当进入了 C 圈子,又会有 D 圈子在等待。像一只永不停歇的仓鼠,在商业搭建的 「成长轮」 上不断奔跑,却发现自己始终停留在原地。
这种努力的商业化,让人的自我提升变成了一种痛苦的源泉。
它将 「成长」 变成了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让人永远处于一种 「我还可以更好」 的焦虑状态。这种焦虑,又会驱使去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它不是在鼓励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在利用人对 「更好」 的渴望,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自我剥削。
那么,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该如何自处?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夺回对幸福的定义权。
这不是声势浩大的革命,而是静水流深的个人修行。它从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消费决策开始,从反思自己每一次情绪波动背后的商业动机开始。
要警惕的,是那些试图用「解决方案」来定义「问题」的声音。
当一个广告告诉你,因为不够瘦而 「不幸福」 时,请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不幸福,真的是因为体重吗?还是因为我被商业制造出的 「容貌焦虑」 所绑架?
当一个课程告诉你,因为缺乏某个技能而 「不幸福」 时,请反思:我真的是因为知识匮乏吗?还是我正在被 「知识付费」 的浪潮裹挟,被迫为一种虚假的进步感买单?
要分辨的,是那些贩卖「即时满足」的快感。
当你的手不自觉地滑向短视频 App 时,问自己:我追求的是真正的放松,还是廉价的刺激?这种快感,是在帮我充电,还是在偷偷消耗我内心的能量?
真正的幸福,往往与那些无价的、无法被交易的事物紧密相连。它可能是一顿亲手做的饭菜,一次久违的家人团聚,一段不受打扰的阅读时光,或者仅仅是雨后阳光洒在窗台上的那一刻。这些时刻的幸福,不是因为拥有了什么,而是因为感受到了什么。
建立自己的幸福哲学。
这种哲学,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它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核心:幸福,由自己来定义。它不应该被任何商业算法所左右,不应该被任何广告话术所迷惑。幸福,不是一个标准化的 KPI,不是一份可以购买的产品清单,而是一种内在的、独特的、只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
一旦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时,就已经走出了那个无形的迷宫,走上了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
毕竟,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从来都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