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6 日 下午 10:41

别让老年大学,成了银发族的 「落榜志愿」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王室翱,编辑 | 潘利恒

“ 沉浸式体验 65 岁‘ 新生’ 的校园一日”—— 抖音创作者“ 周大爷不服老” 的系列视频火爆全网,播放量破亿。镜头里,他一身运动装,利落短发,步履矫健踏入老年大学校门,那份昂扬的精气神,俨然是“ 重返少年时”。

在周大爷活力四射、笑点频出的课堂日常背后,折射的正是当代中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生动实践图景。从 2016 年 《“ 十三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首次锚定“ 积极老龄化”,到现在全国老年大学数量达 7.6 万所,学员超 2000 万人的庞大版图,一场属于银发族的“ 终身学习革命” 已然兴起,它正悄然重塑着社会对生命晚期的认知边界。

此刻,老年大学的意义早已超越传统“ 养老补充”,它作为一块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正在为构建全龄友好社会铺设坚实的路基。

周大爷们脸上绽放的笑容,不仅是个体生命的二次华彩,更是整个社会迈向更高质量老龄文明的鲜活刻度。

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 年 60 岁以上人口将突破 4 亿,占比超 30%—— 意味着每 3 个中国人中就有 1 位老年人。 

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仅用了 22 年。相比之下,法国用了 126 年,英国 46 年,德国 40 年,日本 24 年,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远超国际平均水平。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老龄化已深度嵌入经济社会肌理,积极老龄化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

面对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叠加冲击,当老年抚养比从 2020 年的 19.7% 预计飙升至 2045 年的 50.1%,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发展老年大学亟需承担起“ 社会缓冲器” 的重任。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表明,参与系统性教育的老年人对社会福利依赖度降低 42%,这正是中国迫切需要的“ 养老减负阀”。犹如在快速老龄化的列车上,老年大学是必不可少的“ 稳定装置”,能有效缓解人口结构剧变带来的震荡。

与此同时,社会参与度的骤然降低,使得退休生活的失重感正成为普遍困境—— 调查显示,43% 的退休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疏离感,而老年大学学员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比非参与者低 58%。这种差异源于老年大学构建的“ 心理免疫系统”:通过满足自主、能力、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为老年人筑起抵御精神荒芜的堤坝。发表在期刊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上的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a Perspective of Self determination》(《基于自我决定视角的老年大学教育质量与主观幸福感》) 一文表明,老年大学教育质量与主观幸福感 (SWB) 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自主需求的中介效应最强。这深刻解释了为何让老人“ 自己说了算” 的教育模式,成为破解精神困境的关键路径。

在 2024 Inclusion· 外滩大会上,来自上海老年大学“ 银发宣讲团” 的蓝马甲数字体验官正热情洋溢地向来宾介绍科技助老产品。这些爷爷奶奶们,退休前曾是教师和工程师等专业人士。

退休后,他们在老年大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中,重拾“ 被需要” 的价值感 —— 这种“ 作为式学习” 直接对应文献中“ 自主需求” 的满足机制,即通过掌控学习进程与生活决策,提升老年人对生命的控制感。

老年大学构建的精神生态系统恰似一艘知识方舟:自主需求作为“ 船舵” 决定方向,能力需求作为“ 船帆” 提供动力,关系需求作为“ 船体” 保障稳定。文献证实,这三重需求的满足能将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提升 37.2%—78.4%,其效应远超单纯的娱乐活动。

在“ 银发孤岛” 日益普遍的当下,老年大学已不再仅是兴趣课堂,更是重建生命意义的精神栖息地,为老年人提供对抗岁月流逝的“ 心理疫苗”。

因此,我们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迫切推进高质量老年大学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老年大学,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亿万老年人福祉、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显示,过去 5 年老年大学数量虽以年均 4.7% 的速度增长,但与老龄化进程相比仍显滞后。截至 2023 年 4 月,全国 7.6 万所老年大学仅容纳 2000 多万学员,占比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不足 6%。随着 2035 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突破 4 亿,老年教育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当前横亘在“ 银发学长学姐” 面前的,是宏观、中观、微观三维度交织叠加的全方位困局。

宏观:管理与资源供给体系待完善

当前老年大学管理呈现“ 多龙治水” 局面,主管部门涵盖组织部、老干部局、老龄委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政策衔接不畅。在网络体系、课程资源、场所及师资等方面重复建设频发,造成资源浪费。

办学经费方面,以公益为主的老年大学依赖有限的财政拨款,软硬件更新缓慢;开放大学旗下的老年大学因学历继续教育生源萎缩,补贴能力逐年下降。

尽管政策鼓励“ 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投入保障机制。此外,老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边远地区及县级以下老年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设施差、师资短缺、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难以实现教育服务的有效下沉。

中观:产业竞争无序与服务同质化

从产业视角来看,老年教育市场虽需求旺盛如春笋,但竞争格局却似杂草丛生。一方面,行业标准和准入机制的缺席,导致各类机构泥沙俱下,部分商业机构披着“ 老年大学” 的华服,却行“ 挂羊头卖狗肉” 之实,通过低价课程诱饵吸引老年人,后续却暗度陈仓开展保健品推销等商业活动,严重毒害市场信誉。

另一方面,多数老年大学课程“ 千校一面”,集中在书法、绘画、舞蹈等传统艺术领域,针对新兴需求如智能设备使用、心理健康、老年理财等课程开发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此外,老年教育机构间缺乏合作交流,难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微观:运营管理与教学实践困境

在实际运营中,老年大学面临诸多具体难题。教学管理方面,师资队伍不稳定,多以兼职教师为主,缺乏系统培训和教学考核机制,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老年学员个体差异大,学习目标、基础水平各不相同,现有教学模式难以做到精准化、个性化教学。此外,老年大学在学员服务上存在短板,缺乏完善的学习反馈机制和学习成果展示平台,难以持续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影响办学口碑和长期发展。

民营老年大学还深陷盈利困局难以自拔。场地成本居高不下,为吸引学员,民营机构往往选址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区,高昂的租金吞噬了大量利润空间;师资成本也持续攀升,为保证教学质量聘请专业教师,薪酬支出水涨船高。在收费方面,由于老年群体消费较为谨慎,课程定价难以大幅提升,部分民营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甚至推出低价课程,导致收入微薄。

盈利模式单一也是核心问题,多数民营老年大学仅依赖学费收入,衍生服务开发不足,难以形成多元收入来源。再加上获客成本高企,市场竞争激烈,广告投放、活动推广等费用持续增加,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导致不少民营老年大学陷入亏损状态,运营举步维艰。

横亘在前的多维困局,犹如银发浪潮冲击下亟待疏通的河道。破解之方,绝非头痛医头式的局部修补,而需一场贯穿顶层设计、产业生态与运营末梢的系统性重塑。

宏观立柱架梁:打破协同壁垒,夯实资源根基

破局的首要任务是破除宏观层面的协同壁垒与资源困局。关键在于将国家老年大学升级为具有跨部门行政统筹职能的枢纽机构,并建立由发改、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工作机制,以彻底扭转“ 多龙治水” 的局面。通过借鉴诸如金融教学点嵌入社区、文旅游学路线联动开发等成功模式,构建“ 中央统筹-省级协调-市县落地” 的纵向管理网络,实现政策与资源的高效整合。

其中,可复制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与成都市老年大学共建联合办学点的“ 金融+教育” 创新经验;亦可推广四川“ 熊猫号” 专列与老年大学合作开设非遗实践课程的“ 慢旅行+深度学” 模式。

财政保障方面,需将老年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刚性支出,按老年人口比例建立生均拨款机制,并将“ 事业产业协同” 理念细化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赠抵税等具体政策;同时推广空置校舍改造为“ 家门口老年大学” 的经验,建立“ 专职教师编制池 + 银发讲师库”,以教学点补贴吸引专业人才赴基层任教,切实破解资源下沉难题。

中观疏渠活水:重塑产业生态,激发市场活力

中观层面的产业生态重塑是激活老年教育活力的关键。应着手制定 《老年教育机构准入规范》,建立“ 白名单” 制度严惩并淘汰借教育名义推销保健品的违规机构,重塑行业竞争秩序。推动成立全国老年教育产业联盟,促进机构间课程资源共享与师资互聘,借鉴舟山老年大学联合舟山博物馆打造非遗特色分校的经验,该模式已在 12 个城市复制成功。

课程体系需深度对接市场需求,推动传统书法绘画课程融入文创设计,舞蹈教学结合文旅研学,声乐课程对接社区演出;同时大力开发智能设备防诈骗、慢性病管理、数字遗产规划等新兴课程。应积极探索多种产教融合模式,实现精准对接,如湖南省金领玮业职业培训学校将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嵌入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的成功范例。

微观固本培元:创新运营机制,释放银发潜能

微观运营创新是破解民营机构生存困境与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民营老年大学成本高、盈利难的问题,政府可对选址社区的机构给予租金补贴,鼓励采用“ 共享教室” 模式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构建多元化收入体系,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普惠课程、开发“ 课程+” 增值服务,以及探索“ 教育+公益” 信托模式吸引企业捐赠置换课程推广权益。

此外,激活银发力量是释放老年教育乘数效应的重要突破口。数据显示,低龄老人中 32% 具备文体特长、11% 有教学经验,这些宝贵资源亟待系统开发。通过建立全国银发人才信息库,以“ 技能清单+社区需求” 实现智能匹配,推广广东省老干部大学“ 退休医生社区坐诊” 等成功模式;设立“ 银龄贡献勋章” 荣誉体系,给予参与教学的老人交通补贴与社会礼遇,方能将“ 老有所学” 延伸为“ 老有所为”,让老年群体从教育受众华丽转身为发展动能。

当“ 开学季” 的钟声在生命的暮色年华再度敲响,它已不仅仅是个体重拾书本的仪式,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响。周大爷镜头下的笑颜与活力,是千百万“ 银发学长学姐” 重塑生命价值的缩影,更是中国在快速老龄化浪潮中扬帆起航的注脚。

前路虽“ 道阻且长”,然我们相信“ 行则将至”。要真正把亿万老年人生命的下半场,持续书写成充满活力、尊严与价值的进行时。

参考资料:

1.  赵鹏程, 邱小琪,《“ 三养” 结合下老年教育办学体系重构探究 [J]. 继续教育研究》,2025

2.  吴峰,《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面向 2035 的中国老年教育政策分析》,2025

3.  邓辉明, 戴桢,《关于老年大学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2025

4. Zhang Z ,Zhao Y ,Du H ,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a Perspective of Self determination》,2024

5.  韩晓蓉,《在外滩大会,有一群来自上海老年大学的“ 数字体验官”》,2024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