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 日 下午 12:08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AUTHOR NAME

新华社

486 帖子
0 意见

王沪宁出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研协商座谈会

王沪宁出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调研协商座谈会

【新华解读】 科创板加力服务优质科技企业 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迎来新突破

新华财经北京 6 月 18 日电 (记者刘慧) 中国证监会 18 日发布 《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推出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 在科创板开板 6 年之际,科创板改革进一步深化,标志着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迎来新突破。 新设科创成长层 科创板 「试验田」 又迎诸多制度突破 自设立之初,科创板就承担了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制度 「试验田」 的重要使命。科创板改革持续深化,「试验田」 先行先试的成色更足。 本次科创板改革提出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备受关注。设置后,科创板现有和新注册的未盈利科技型上市公司将全部纳入其中。同时,改革也对企业入层和调出条件、强化信披和风险揭示、增加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等做了针对性安排。 科创板作为 「试验田」,为何又要开辟出科创成长层这个 「新空间」?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新设科创成长层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彰显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稳定市场预期;二是有利于为增量制度改革提供更可控的 「试验空间」,可以试点一些更具包容性的政策举措;三是有利于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集中管理,便于投资者更好识别风险,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设置新的市场层次的同时,本轮科创板改革还瞄准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出了 6 项改革。例如,对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 IPO 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指出,新一轮科创板改革切中市场关切,不仅重启了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还在设置专门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包容科技创新的制度进行先行先试。 「持续深化的科创板改革能够进一步激活资本市场能量,更好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让更多金融资源有效助力中国科技创新乘风破浪。」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王胜说。 促进投融资平衡 探索更多包容性的制度设计 科技创新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既孕育着新动能,必然也伴随着风险。如何促进投融资平衡,是改革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细看本轮科创板改革,统筹推进投资端、融资端改革举措,推动有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与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相协调的政策信号明显。 如何有效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为不同类型的优质科技型企业 「量体裁衣」,一直都是科创板改革探索的重点。新一轮科创板改革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试点引入了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和 IPO 预先审阅机制。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适用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将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入股达到一定年限、数量和比例作为审核注册的参考。 这一改革试点探索借助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 「真金白银」 的投入,来帮助审核机构、中小投资者更好判断企业的科创属性、商业前景。 IPO 预先审阅机制则借鉴了境外市场的相关制度,回应了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的关切,可以减少相关企业在发行上市阶段的 「曝光」 时间,更好保护企业信息安全、技术安全。 本轮改革不仅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还扩大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使用第五套标准上市,传递出坚定支持 「硬科技」 的政策导向。 同时,在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市场功能方面,本轮改革明确提出要丰富科创板指数及 ETF 品类,将科创板 ETF 纳入基金投顾配置范围,促进更多中长期资金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改革还着眼于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在融资、并购、投资端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制度升级。 此外,对于加强投资者保护,改革聚焦风险揭示,做出多项针对性安排,例如在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简称后统一设置特殊标志 「U」,提高新注册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摘 「U」 标准,要求企业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组织个人投资者签署专门风险揭示书等。 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了解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人,都对科创板的持续进化印象深刻。 从无到有的注册制、包容性更强的上市标准、引入做市商制度提升流动性、「科创板八条」 健全一系列制度机制……每一步改革,科创板都在努力为 「硬科技」 企业打造更高效的成长环境。 截至 2025 年 5 月底,科创板已上市公司 587 家,总市值约 6.6 万亿元,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 「硬科技」 企业登陆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形成产业集群。这片 「试验田」 逐渐成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聚集地。 面对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产业变革必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各方对资本市场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寄予更高期待,科技型企业对资本市场也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这意味着,资本市场需要更加顺应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供更有包容性、适应性的工具、产品和服务。科创板作为改革 「试验田」,与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展领域高度契合,理应成为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的 「排头兵」。 「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资本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矩阵,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 证监会主席吴清 18 日在 2025 陆家嘴论坛上说。他还透露,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另据了解,除了本轮科创板改革,新一轮的创业板改革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面对全球技术迭代加速、产业链深度重构,科技创新作为塑造竞争优势的核心引擎,需要资源配置更加精准有效的资本市场。 人们期待,随着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不断提升,更多耐心资本能够流向真正具备技术突破能力的创新主体,让 「硬科技」 的赛道上跑出更多 「明日之星」。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金融街发布】 国家外汇局将推出多项政策助力 「四稳」

新华财经上海 6 月 18 日电 (记者任军、孙青) 记者从 2025 陆家嘴论坛上了解到,国家外汇局将进一步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积极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在自贸试验区实施一揽子外汇创新政策,助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 18 日在该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在支持外贸企业发展方面,鼓励银行将更多贸易新业态主体纳入贸易便利化政策,优化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外汇资金结算、便利诚信的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等政策,支持贸易创新发展。 在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将在全国实施支持科研机构吸引利用外资、扩大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缩减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等便利化政策。在全国推广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便利跨国公司集团资金归集使用。开展绿色外债政策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借用外债用于绿色项目。完善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统一本外币管理政策,便利募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近期将新发放一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QDII) 投资额度,有序满足境内主体境外投资合理需求。 此外,还将在自贸试验区实施一揽子外汇创新政策,包括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扩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 (QFLP) 试点等 10 项便利化政策。 朱鹤新说,国家外汇局将建立健全 「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 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越诚信越便利」 的外汇政策体系,强化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加强外汇市场 「宏观审慎+微观监管」 两位一体管理,妥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外汇管理水平等。 朱鹤新表示,今年以来,外汇市场在复杂严峻形势下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 1.6%,对一篮子货币总体稳定;经常账户顺差处于合理均衡水平;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处于较高水平。未来,我国外汇市场韧性将持续增强,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例和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均将提升至 30% 左右,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将显著增强。   编辑:王姝睿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在即,三大看点先睹为快

新华财经北京 6 月 17 日电 (记者邹多为) 以 「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为主题,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将于 7 月在北京举行,这是链博会首次将举办时间提前至夏季。眼下,距离本届链博会开幕还有不到 30 天,国新办 6 月 17 日就筹备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哪些看点值得期待,一起先睹为快。 看点一:国际范更足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表示,本届链博会共设置先进制造链、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六大链条和一个供应链服务展区,展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新成果和经验。还将高质量举办形式多样的会议活动,汇聚产学研用各领域精英,共同探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新理念新路径。 「目前,各方参展参会情况超出预期。」 于健龙介绍说,参展方面,650 多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将参展,涉及 75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占比超过 65%。境外参展商占比由去年的 32% 增至 35%,其中欧美参展商达到境外参展商总数的 50%。连同参展商带来的 500 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本届链博会实际参展商将达到 1200 家。 观展方面,已有 100 余家境外机构确认届时组团来华观展洽谈,比上届增长 30%。还有 20 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已确认将组团到会交流。预计将有超过 20 万专业观众和社会观众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观展。 「这些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于健龙表示,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这么多四海宾朋,特别是全球工商界的朋友们齐聚链博会,是对链博会投下的信任票,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投下的信任票。 看点二:创新味更浓 创新是链博会的底色,也是链博会的生命力所在。于健龙介绍,本届链博会新面孔多,参展企业中既有很多连续三届参展的铁杆老朋友,也有 230 多家首次参展的中外新伙伴。比如,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新锐企业将组成浙江人工智能产业链参展,湖北将有 18 家具身智能企业亮相。新产品多,预计展期将有超过 100 项首发首展首秀,比上届增加 1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链博会在先进制造链展区首次设置创新链专区,将有 14 家机构和企业参展。不仅通过制度保障、载体支撑、服务协同三大板块,展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再到市场反馈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全链条过程,还将围绕 「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 举办主题活动,讨论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从 「知识到技术」、从 「产品到市场」,实现价值跃迁,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创新 「链」 的不断延伸。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表示,应广大展商要求,本届链博会还将首次举办 「链博首发站」 新品发布专区,集中发布参展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场景。同时,很多参展企业还会举办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互动交流活动。 看点三:「链接度」 更高 中国贸促会办公室主任杨宓表示,链博会不是促进商品的展销,而是重点促进产业的合作;链博会也不追求短期的现场交易成交额,更注重推动长期互利合作的 「链接度」。 作为中外工商界合作共赢的大舞台,通过在链博会上 「找朋友、找伙伴、找应用场景、找解决方案」,前两届参展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成果丰硕。 「今年,我们在总结前两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 『线上线下』 双轮驱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优化企业对接,努力打造链博会 『找朋友』 模式的 3.0 版本,让大家的链接越来越紧,把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 杨宓说。 李兴乾介绍,本届链博会对接洽谈活动总体可以归纳为 「10+2+N」。「10」 是围绕供应链开放合作举办 10 场主题活动;「2」 是指主宾国泰国和主宾省山东、广东将举办 2 场重点活动,包括泰国和山东省联合举办 「主宾国遇见主宾省」 活动,广东省举办国际供应链合作大会;「N」 是相关政府部门、商协会机构和企业组织的供应链主题专场活动,目前已确定的活动超过 40 场。 本届链博会展期为 7 月 16 日至 20 日,其中 7 月 16 日到 18 日主要向专业观众开放,19 日到 20 日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专业观众、采购商、媒体记者以及公众注册通道均已开启,所有观众都可免费入场。 于健龙表示,目前,活动邀请还在持续开放中。「我们诚挚欢迎中外各方机构、企业和专家学者到链博会上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合作空间,共同唱响链博 『好声音』。」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

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

【环球财经】 欧盟委员会计划全面禁止进口俄石油天然气

新华社布鲁塞尔 6 月 17 日电 (记者 康逸、张兆卿) 欧盟委员会 17 日提出一项立法提案,欧盟将在 2027 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 该提案提出,在 2027 年底前逐步淘汰直接或间接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 (PNG) 和液化天然气 (LNG),同时彻底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 提案还提出,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禁止在新合同下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所有长期合同下的进口将于 2027 年底前完全停止。 这一提案是对欧盟委员会上月通过的能源路线图的进一步推进。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提案旨在消除欧盟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 该提案将遵循共同决定的立法程序,预计将获得大多数成员国支持而正式生效。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 16 日表示,能源政策属于国家主权范畴,该计划威胁到匈牙利的主权和能源安全。斯洛伐克驻欧盟代表处一位发言人也证实,该国与匈牙利持相同立场。奥地利能源部表示,欧盟在乌克兰冲突结束后应保持重新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可能性。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伊朗对以色列发动新一轮导弹和无人机袭击

新华财经德黑兰 6 月 17 日电 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 17 日报道说,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空天部队 「几分钟前」 对以色列发动新一轮导弹和无人机袭击。 新华社记者听到,德黑兰多次响起爆炸声。当天早些时候,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说,以军将很快打击位于德黑兰的 「非常重要的目标」。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新华社经济随笔:LABUBU 大火,「中国创造」 做对了什么?

新华财经北京 6 月 16 日电 (记者刘慧、郭宇靖) 一只名为 LABUBU、有着标志性 「龅牙」 和狡黠笑容的毛绒玩具,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释放巨大能量,拨动着全球年轻消费者心弦。 从社交平台上的 「开箱狂欢」,到海外门店前彻夜排队,再到拍卖会上成交价高达 108 万元的初代 LABUBU……这个由中国企业泡泡玛特打造的小怪兽玩偶,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年轻人情绪表达和文化认同的出口,也让 「中国创造」 成为 「顶流」。 初看有点 「怪」,再看有点 「可爱」 的 LABUBU,打破传统审美 「套路」,既保留了毛绒玩具萌的一面,又赋予其搞怪、叛逆的性格。「亦正亦邪」 的气质精确瞄准了年轻人 「做自己」 的渴望。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每当看到 LABUBU 的坏笑,都感觉它在说,别管别人怎么看,做自己最重要。 LABUBU 的 「破圈密码」 并不复杂:不仅通过盲盒带来随机惊喜,还在全球进行了很多好玩的文化联动,更得到了不少明星名人的喜爱认可。随着不断破圈传播,年轻人讨论转发、收集购买,LABUBU 变成了一种社交 「硬通货」。 LABUBU 所在的中国潮玩产业,产业规模从 2015 年的 63 亿元飙升至 2023 年的 600 亿元,增长近 10 倍,2026 年有望突破 1100 亿元大关。在 LABUBU 等产品的撬动下,一季度泡泡玛特业绩同比增长超 160%,海外市场增速更是超 470%。业绩的爆发,也带动了泡泡玛特等 「新消费」 企业股价不断走高。 这背后,是 「Z 世代」 关于消费价值判断的深刻变化。年轻群体消费,早已不满足于产品单纯的功能属性,而是更在意情绪价值、体验价值和社交属性。 连接设计创意、精密制造、文化传播与消费体验,这条全新的产业链条,不仅在国内,也在海外展现出巨大的经济动能。 看国内,中国已经在 2023 年成为全球第四大 IP 零售市场,全年 IP 零售额接近 1000 亿元。从人均 IP 消费来看,中国远低于市场总量排在前 10 的其他国家。这也意味着,中国潮玩、中国 IP 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政策暖风频吹,正在为国货 「潮品」、「IP 消费」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 3 月印发的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明确提出,「开拓国货 『潮品』 国内外增量市场」「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商务部明确,促进 「IP+消费」,畅通 IP 授权、商品开发、营销推广全链条。 看海外,从最早掀起出海浪潮的 3C 数码到这几年火起来的新能源汽车,从电商平台到电子游戏,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打出了国际知名度。 这次走到 C 位的,是中国潮玩品牌。海外 「一 BU 难求」、全球社交媒体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中国潮玩正在刷新着海外消费者对中国文化品牌的认知。 从 「中国制造」 迈向 「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在产业链上持续深耕、一路攀登,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竞争力。 风靡全球的潮玩创意展现着中国原创 IP 走向世界的信心与力量。融入更多中国元素,汲取世界各地的创意养分,中国文化品牌将赋予全球潮流文化新的内涵,打造出更多来自中国的爆款。 纵观近年来火爆出圈的中国文创产品,无论是黑神话悟空、哪吒,还是 LABUBU,中国文化 IP 走向世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形象输出。蕴含文化价值的 「中国创造」,为全球年轻人提供充足的情绪共鸣和价值认同,因此产生可观的全球 「吸金」 能力。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分国界、不分民族。LABUBU 大火,是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创意、中国品质与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有理由相信,以 LABUBU 为代表的 「中国创造」,正在创新 「中国故事」 的表达,与世界共享创新机遇,让各国人民有更多机会感知越来越 「酷」 的中国。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顶压前行 向优向新——透视 5 月份我国经济运行态势

新华财经北京 6 月 16 日电 (记者潘洁、张晓洁)5 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如何?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前 5 个月我国经济展现出哪些趋势性特点?对上半年经济走势有哪些预判? 在国新办 16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部分指标继续改善 付凌晖介绍,5 月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平稳运行,生产需求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向优向新。 从生产端看,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服务业增长加快。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8.6%,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2 和 2.8 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6.2%,比上月加快 0.2 个百分点。 从需求端看,市场销售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网售促销等因素影响下,市场销售增长加快。5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6.4%,比上月加快 1.3 个百分点。1 至 5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同比增长 3.7%;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7%。 经济运行平稳与否,不仅要看生产需求指标的变化,还要看就业、物价的情况。 5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比上月下降 0.1 个百分点。尽管受到国际输入性因素和部分食品价格下降影响,5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同比小幅下降,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 CPI 同比上涨 0.6%,涨幅比上月扩大 0.1 个百分点。 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5 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2.7%,其中出口增长 6.3%。 「总的来看,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各方面积极应对。5 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展现出较强的韧劲和活力。」 付凌晖说。 政策 「组合拳」 持续发力 高质量发展向优向新 近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政策效果不断显现。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相关商品销售快速增长。5 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53%、33%、30.5%、25.6%,合计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9 个百分点,比上月提高 0.5 个百分点。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相关行业生产快速增长。5 月份,规模以上锂离子电池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28.6%、12.8%、11.8%。前 5 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 17.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2.3 个百分点。 宏观政策的发力显效,不仅释放了内需潜力,带动了生产增长,也改善了企业效益和预期,提升了市场活跃度。数据显示,5 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比上月回升 0.5 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升到扩张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 50.2%,连续 3 个月保持在景气区间。 随着创新引领作用的不断增强,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经济平稳运行。5 月份,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9.1%,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 31.7% 和 27.8%,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前 5 个月,我国经济展现出哪些趋势性特点?如何看待我国经济未来走势? 付凌晖说,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经济稳定增长势头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向新向好发展趋势没有改变。这些都是我国经济战胜前进中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从主要指标看,1 至 5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 6.3% 和 5.9%,与一季度相比保持总体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比一季度有所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7%,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实现稳定增长,为下阶段经济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有力增强了消费活力,带动了生产增长,促进了转型升级。「从下阶段情况看,我国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宏观政策留有后手,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积极应对,将继续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他说。 随着我国经济新旧动能的逐步转换,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不断增强。1 至 5 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5%。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1 至 5 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32%,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增长 26.8%。 「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尽管二季度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但我国经济基础牢、政策成效好、发展动能优,有力支撑经济平稳运行。」 付凌晖说,从上半年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

Latest new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