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摩根商研所
鹰瞳科技好像陷入了亏损的 「规则怪谈」。
3 月 28 日,鹰瞳科技-B(02251) 发布 2024 财年年报。公司在 2024 年 1 月 1 日-2024 年 12 月 31 日实现营业收入 1.56 亿元,同比下降 23.34%,归属母公司净亏损 2.55 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92.75%,基本每股收益为-2.50 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天眼查 APP 数据显示,2023 年鹰瞳科技营收为 2.04 亿元,同比增长 79.46%;净利润虽为-1.33 亿元,但亏损同比缩减 26.37%,呈现收入增长且亏损收窄的向好趋势。然而 2024 年,公司却遭遇营收与净利润双降,净利润方面更是连亏六年。
鹰瞳科技究竟怎么了?
研发低、行政高,医者难 「自医」
回想去年年底,鹰瞳科技发布了 《五百万体检人群健康蓝皮书》,鹰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张大磊分享道:「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路上,鹰瞳 Airdoc 一直努力把它做到普惠,让优质的健康服务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张大磊的普惠医疗讲的很好,但鹰瞳科技的造血之路却是 「行路难」。
2019 年到 2024 年,鹰瞳科技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 亿元、-0.8 亿元、-1.43 亿元、-1.8 亿元、-1.33 亿元和-2.55 亿元,6 年累计亏损 8.78 亿元。
在上市之初,张大磊在接受 《艾问人物》 的专访时曾表示:六年的公司就像一个六岁的孩子,需要 「上学」 来接受更好的规范。
但到了今天,连亏 6 年的鹰瞳科技,也到了需要步入 「大学」 深造,理清自己的往后的发展道路的时候了。
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研发支出的逐年减少以及行政支出的逐年增加。
根据财报数量显示,2023 年鹰瞳科技科技研发开支为 1.12 亿元,同比减少了 11.11%;2024 年则更进一步减少科技研发开支,为 1.017 亿元,同比减少了 8.9%。对此,鹰瞳科技表示加强了研发项目管理,调整了人才结构,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支出。
与之相反的是,2023 年鹰瞳科技行政开支为 1.02 亿元,同比上涨了 26.81%,到了 2024 年,这个数字再一次上升到了 1.116 亿元,同比增加了 12.7%。对此,鹰瞳科技表示主要是由于职员离职补偿金增加了支出。
这种结构对于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企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曾经的 「医疗 AI 第一股」,研发本应是核心竞争力,鹰瞳科技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技术,鹰瞳 Airdoc 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核心技术,视网膜技术专利位居全球前列,荣获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高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 和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虽然技术研发往往意味着漫长的回报周期。但对于鹰瞳科技而言,亏损已然是常态,所谓虱子多了不怕痒。
在这个前提下,保持研发的投入才能让市场看到你未来的潜力,长坡厚雪的企业从来不怕当下的困境,怕的是失去了迈向前方的燃料。
投资终归还是要看底层逻辑。
AI 医疗虽然是朝阳产业,能看到更多的成长与活力,有市盈率成长空间,但目前而言缺乏场景落地与用户感知,对鹰瞳科技这样的企业来说,若选择押注未来,应更沉入研发端,连研发端都不能持续发力,又怎么给市场看到未来的潜力?
正如云乔资本创始合伙人、老鹰基金投资合伙人、麦肯锡前资深战略咨询顾问曾小军说的那般:「企业若以增长为目标,其业务更新的速度必须快于衰亡的步伐。」
科创型企业的业务更新,往往离不开研发,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其他的业务增长曲线,才能换发市场活力。
除此之外,业务运营能力上,鹰瞳科技也需打起精神。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 年至 2024 年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 46 天、118 天、161 天,187 天逐年上升。这也意味着在经营过程中,鹰瞳科技需要进一步加强库存管理,以及销售能力、管理能力。
AI 医疗的 「机械降神」,Deepseek 是良药但也苦口
截止 2 月 28 日,鹰瞳科技的股价为 13.48 港元左右,相比去年一些时间段 10 港元左右的数据还提了一些,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今年 AI 大风口有关。
2025 是当之无愧的 AI 年。春晚上机器人扭秧歌让普通消费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而 Deepseek 的强势入场,也让各行各业的 AI 变革照进现实。
在今年 2 月 7 日,鹰瞳 Airdoc 宣布自主研发的万语医疗大模型完成焕新升级,并接入 Deepseek R1 模型。
根据鹰瞳官方信息显示:此次升级依托鹰瞳 Airdoc 在医疗垂直领域长达 10 年的知识沉淀——覆盖超 3000 万份真实临床诊疗数据、800 余项循证医学知识图谱及三甲医院专家诊疗路径的深度解析。
此次万语医疗大模型的升级实现了三重跃升:临床诊断效率和准确率的双突破、更专业的报告解读、更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体验升级。
对很多领域而言,Deepseek 的影响犹如 「机械降神」 般有力。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 是开源的,那也就意味着,给你的赋能,同样也会给别人。
Deepseek 对于 B 端的意义,除了在功能性上的赋能外,还在于抹平了很多领域在 AI 技术先发差距。
对于鹰瞳科技而言,作为 「AI 医疗第一股」,其 AI 的研究在行业属于领先地位,但尽管如此,接入 Deepseek 后,鹰瞳万语大模型还能有如此多的升级与提升。
那么不妨想象一下,在其他 AI 医疗企业接入 Deepseek 后,获得的提升幅度又能有多少?
根据 《2025-2030 全球与中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运用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 AI 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84 亿美元,2024 年突破 100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全球 AI 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127 亿美元,2033 年将达到 763.9 亿美元。
2024 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根据腾讯健康信息披露:医疗 AI 及相关产品已落地超过 1300 家机构,涵盖医院、药械企业、科研院校、医疗科技企业等。
这也就意味着,「AI+医疗」 的赛道中,竞争已经逐渐趋于白热化,从概念到产品,从理念竞争到技术竞争,从融资能力到营收能力。
而且 AI+ 医疗毕竟是医疗场景,对技术的要求更为严苛,接入 DeepseekR1 模型后,数据的兼容性与协同性也待大量的临床试验去验证。
对鹰瞳科技而言,全民接入 Deepseek,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近视与出海,鹰瞳科技的造血干细胞
鹰瞳科技的机遇之一在于近视问题。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3 年中国 14 亿人口中,近视人数已高达 7 亿。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 35.6%,初中生为 71.1%,高中生更是达到了 80.5%。放眼全球,近视人数已超过 26 亿。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50 年,全球近视人数可能增至 49 亿至 50 亿,患病率将超过 50%。
在这个趋势下,国家卫健委发布的 《「十四五」 全国眼健康规划 (2021-2025 年)》 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要实现 0 至 6 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 90% 以上,
而近视防控领域是鹰瞳科技的 「sweet spot」。
在 2024 年,鹰瞳科技的近视防控 AI 产品使用次数达到 402.5 万,同比增长 352.1%,服务用户数量 2.3 万,同比增长 61.8%。
而且今年 2 月 20 日,第二十三届中国 (上海) 国际眼镜业展览会上鹰瞳科技在 LED 近视光疗专场展示了搭载万语大模型的鹰瞳 LED 视力康复仪及近视光疗版 AI 眼底相机。
但近视赛道竞争也相当激烈,传统眼科医疗机构与欧普康视、依视路等品牌商的基本盘十分牢固。以新产品为核心挤进市场,一方面是容易产生新的竞争压力,在新品推广中更需要倾注资源以打开市场,这对于当下亏损严重的鹰瞳科技而言会有压力。
另一反面相较于激光手术这种直接举措,鹰瞳科技的产品更倾向于视力的矫正、改善,效果相比较来说并不直接,且 AI 技术当下的市场信任度还没那么饱满,2.3 万用户数量在庞大的近视人群中只是一抹涟漪。
所以说鹰瞳科技在发力近视赛道时,侧重 B 端赋能可能会更加顺畅,以技术优势发力 B 端市场,做近视的 「SaaS 服务」。而不是一味的推出近视相关产品。
除此之外,海外市场或是鹰瞳科技的另一发力点。
海外市场始终是需求增长的 「大保底」。尤其是有着不少 「全民医保」 的欧洲地区,根据英格兰卫生部 (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2023 年 6 月 8 日发布的英国公立医疗系统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4 月底有超过 742 万人长期排队等待而得不到医治,等待时长中位数为 13.8 周。
医疗资源是平均了,但医疗效率与资源总量就成了他们掣肘的点,这也就意味着能将 AI+医疗的能量进一步释放到海外市场。
目前鹰瞳科技拿到了欧盟医疗器械法规 (CEMDR) 的认证,能够进入欧洲医疗市场,但就已知的情况来看,鹰瞳科技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且市场份额并不算特别突出。啃下更多的海外市场份额,将会是鹰瞳科技的新增长曲线。
就像杰夫·贝索斯说的那般:「我们今天看到的 AI,不过是未来智能系统的 『石器时代』。」 如今的 AI 仍需要持续不断地赋能与创新,想要更好的吃 AI 这碗饭,需要持续不断的添柴。
也希望鹰瞳科技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不要因连年亏损的压力而在研发上掣肘,立足技术核心,找到更多的增长曲线,才是重回 AI 医疗第一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