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见观潮,作者 | 高恒
育儿补贴启动,全国发钱催生,不是口号而是开始。
9 月 8 日,一项前所未有的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正式全面上线。
从今天起,所有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只要是依法生育,无论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无论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籍,甚至无论是否为本地常住人口—— 都可以申领每孩每年 3600 元的育儿补贴,直至孩子年满 3 岁。
这笔钱,可以在线上申领、也能在线下办理;可以直接到账个人账户,不经转手;更重要的是,它不计入家庭收入,不纳入个税,不影响低保或救助认定。
按照最新的出生人口统计,我国过去三年出生人口分别为 956 万、902 万、954 万,预计将有超过 2800 万个家庭直接受益。测算显示,这项政策每年将动用超 1000 亿元的真金白银,以常态化方式运作—— 不是一次性发钱,也不是“ 窗口期刺激”,而是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公共制度安排。
一句话总结就是:国家真的在发钱,而且是第一次直接给普通人生娃发钱。
这不仅是中国育儿补贴制度的全面落地,更是官方首次通过财政手段、以面向全民的方式,兑现“ 生育支持型社会” 的承诺。在三孩政策全面开放两年多之后,配套支持政策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
不再是“ 喊口号”,而是“ 有动作”;不再是“ 鼓励你生”,而是“ 给你钱生”。
但问题随之而来:每孩每年 3600 元,这笔补贴到底能不能成为改变中国生育困局的转折点?财政真金白银投入千亿,又能否真正撬动那个“ 敢生”“ 愿养”“ 能育” 的人口未来?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政策试验,也是一场现实考题。
接下来,我们从三条线看清这次政策的底层逻辑——
1. 发钱能否刺激生育?
2. 千亿补贴从何而来?
3. 全民补贴能否扭转趋势?
这一次,我们不谈理想,只算现实。
钱不多,但意义不小
3600 元,不多,确实不多。摊到一个月,就是 300 块,还不如一顿中产家庭的亲子周末早午餐,也抵不上市面上一节高端托育机构的试听课。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它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额。
但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视的地方,这笔钱未必没有“ 感知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目前有数百个县市的人均月收入仍然在 3000 元以下,甚至不少乡镇地区,低于 1000 元的情况也并非个例。在这样的基线下,300 元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家人一周的菜钱,也可能是一次孩子感冒发烧后的基础诊疗费。
真正有“ 边际激励” 的,不是中产,而是中低收入群体。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沉默大多数”,也是生育意愿最受现实条件限制的家庭。而这次育儿补贴,恰恰为这部分人群打出了一剂“ 能不能再考虑一下” 的温和催化剂。
根据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的测算,在低收入家庭中,将一个孩子养到 17 岁,累计花费仅为 12.5 万元,平均每年 7000 元左右。如果以此为参考,国家提供的 3600 元补贴,已经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年均养育成本。
它当然无法成为决定“ 生不生” 的决定性因素,但对于正在犹豫要不要生、能不能再生、值不值得生的家庭来说,这样一笔直接到账、不限户籍、免税免算的补贴,至少提供了一种“ 我不是一个人在承担” 的心理支持。
而这种“ 财政可见度”,可能比补贴本身更重要。
更进一步看,这次育儿补贴还释放出三个重要信号:
• 不分一孩二孩三孩,一视同仁,正本清源。过去不少地方的生育补贴只奖励多孩,却忽略了一孩生育率的根基性意义—— 如果连一孩都不生,哪来的二三孩?这次政策的普惠逻辑,更符合现实。
• 不分城乡、区域、民族,在财政端实现了制度公平。这意味着一个北京户口的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个四川农村的多孩家庭,同样能享受这项国策带来的实际好处。
• 补贴直发到个人账户,而非通过中间层级拨转,既压缩了行政成本,也堵住了“ 层层克扣” 的空间,提高了执行效率,最大程度保证了每一分钱到位、透明、可核查。
在当前社会的语境下,很多政策都陷于“ 看得见但够不着” 的困境,而这次补贴,在执行机制设计上,显然吸取了教训,更接地气。
当然,我们要承认,这 3600 元本质上是一种“ 态度补贴”: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代表着一种明确的国家态度—— 我们开始用财政的方式,系统性地支持育儿了。
这是一次意义大于金额的制度起点,更是一次从“ 讲一讲” 到“ 掏真金” 的治理进化。
未来育儿成本会不会降下来,我们暂且不知道,但这次,至少有人开始为你买单。
千亿真金白银,从哪来?
发钱容易,持续发钱难。每年发 1000 亿,而且还要长期发下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口号,而是一道切切实实的财政算术题。
7 月 28 日,中办、国办对外公布了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今年 1 月 1 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 3 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无论是过去已出生的,还是即将出生的,只要符合条件,国家都会给钱,而且是每年都给。
以当前人口基数计算,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每年至少有 2800 万个家庭享受这项政策,财政支出总量将长期维持在 1000 亿元以上。
问题随之而来:这笔钱从哪来?怎么发?谁来兜底?
- “ 国补” 机制亮相,中央财政做主力
根据文件,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 育儿补贴补助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简单说,这是一种“ 中央出钱、地方发放、统一制度” 的国补模式,在财政体系中并不陌生,类似的操作早已出现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多个领域。
而这一次,这个机制首次用于“ 生娃”。
具体的财政分担比例虽然尚未完全披露,但已有研究机构预测:央地整体按照 9:1 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分别承担 85%、90%、95%。
企事界北京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这种设计,背后有两个深层考量:
一是全国一盘棋,避免“ 劫富济人” 的补贴纠结。因为人口是流动的,很多生育人口来自中西部,但他们的劳动力红利最终却流入东部城市,如果只靠户籍地地方政府出钱,那欠发达地区就会“ 为他人做嫁衣”,积极性很难调动。
二是中央托底,保障普惠公平的底线逻辑。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能力出钱,有的城市财政吃紧,有的县区入不敷出,如果靠地方自掏腰包,很容易演变为“ 有钱地区发得多,穷地方发不起”,政策公平性将大打折扣。
“ 通过“ 国补” 兜底,至少确保全国家庭都有基础补贴可以领。这是第一次,国家站出来,真正为“ 养孩子” 这件事背书、出资、兜底。” 李睿说到。
- 地方可加码,“ 省补市补” 空间打开
中央补贴只是“ 基础款”,地方财政则拥有“ 自由叠加” 的权限。
目前,已有超过 20 个省市推出地方版本的育儿补贴,有的地方三孩家庭补贴甚至超过 10 万元。
产业时评人彭德宇认为:这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 育儿补贴” 未来或将成为地方政府的又一场“ 政策竞赛”—— 谁给得多、谁覆盖广、谁兑现快,谁就更容易吸引年轻人扎根。
地方政府拼招商、拼基建,现在也开始拼生娃了。
当然,这种“ 拼” 不是内卷,而是一种良性竞争。它反映了地方层面对人口红利焦虑的真实反应—— 抢人,正在成为下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
从“ 补贴谁” 到“ 补贴哪里”,这是一次新型资源转移
更深一层看,这项千亿补贴还隐藏着一个人口结构上的逻辑调节——
我们过去常说,小城市负责生,大城市负责用。但如果小城市没有激励机制、生育积极性不足,那大城市也会失去“ 输入劳动力” 的源头。
所以,这笔补贴本质上是中央财政借由转移支付,把发达地区的财政盈余“ 拨一部分回来”,补到那些真正承担生育重担的三四线和农村家庭身上。
这是一种新型的财政重分配路径,不是“ 拉平贫富”,而是对未来人口生产能力的“ 投资前置”。
或者换个更直白的说法:
这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 养娃众筹”,每个家庭都在参与,不论你是否正在生育,不论你住在哪。
这正是财政逻辑背后最现实的制度智慧:不靠高喊口号、不再行政摊派,而是用资金流转带动人口流动,用真金白银完成一场“ 逆转未来” 的政策铺垫。
全民发钱,能否扭转生育走势?
育儿补贴发了,财政钱也出了,系统上线、户籍打通、资格明确—— 一整套动作连贯、力度不小。
但问题仍然摆在台面上:全民发钱,真的能改变中国的生育率吗?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在人口这件事上,没有奇迹,只有趋势。要扭转趋势,比扭转经济增长还难。
而这个问题,其实别的国家也都问过、试过,甚至摔过跤。
- 韩国发了钱,也没能止住下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作为全世界总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韩国在发钱这件事上从不手软。
在韩国婴儿出生第一年,每月发放 100 万韩元 (约合人民币 5000 元);第二年发 50 万韩元,直到满两岁。
可结果是,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一路下滑,2023 年,韩国新生儿人数跌破 23 万,总和生育率 (女性一生中预计生育的孩子数量) 降至 0.72,双双创下有相关记录以来的新低。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用。2024 年,韩国出生人口开始出现罕见的止跌回升,连续 11 个月同比增长,结婚人数也同步反弹。
这表明一个事实:发钱不是灵药,但至少能稳住趋势,缓解滑坡,甚至带来微弱反弹。
更重要的是,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发钱、持续发钱,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而在日本,生娃有 50 万日元 (约 2.5 万元) 的一次性生育补贴;0-3 岁儿童,每年享受 12-18 万日元的持续性育儿补贴。
此外,数据显示,北欧及法国近 10 年家庭福利支出占 GDP 比例约 3% 以上,东欧及中欧约为 2%,东亚地区仅约 1% 左右。
李睿指出:关键不在于单笔补贴金额有多高,而在于“ 制度耐力” 是否足够强。
也就是说,育儿补贴必须成为一套稳定、可预期、能累积的“ 长期政策信用”,而不是阶段性冲动。
只有当人们真的相信:“ 这笔钱明年还会有、后年还会涨、孩子大了还有学前补贴、教育资源也能保障”,生育才不会成为“ 不可控风险”。
- 中国问题,不止是“ 钱少”,更是“ 怕不持续”
回到中国,当下的核心问题并不是“ 这 3600 元不够”,而是很多家庭根本不相信这套政策会持续。
毕竟,从 2015 年全面放开二孩以来,各地出台了不少鼓励生育的“ 打折版” 政策—— 要么覆盖面太小,要么流程复杂、落实打折。
甚至还有一些地方,“ 补贴没兑现、托育难落地、房价一骑绝尘”,导致年轻人对官方生育信号日渐麻木。
这次育儿补贴的推出,意义在于破局:它第一次以“ 国家级制度” 而非“ 地方试点” 的方式,构建了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生育的框架。
这不是一笔补贴,而是一次制度信号释放。
但它还远远不够。补贴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更完整的托育体系、更公平的教育资源、更低门槛的住房政策、更加合理的就业支持,才能真正构建“ 生得起” 的现实土壤。
只有当年轻人不再恐惧“ 生了没人带、上学靠摇号、买房靠父母、女员工丢工作”,才谈得上“ 愿意生”。
- 退一步讲,即使不能逆转,也能“ 稳住局面”
更务实一点讲,就算我们承认:生育率很难反转回 2.1,甚至很难再看到 1800 万的年出生人口,但只要能将生育率的下滑曲线“ 拉平”,不再断崖式下坠,就是胜利。
过去五年,中国出生人口几乎是自由落体,每年跌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才是决策层最焦虑的事。
如今,育儿补贴落地,配套政策逐步跟上,就算不能立刻带来人口 V 型反弹,也能给出生率加上一个“ 安全气囊”。
在人口红利日渐消退、劳动力紧张愈发显著的当下,这样的缓冲,是必须争取的底线。
从“ 有没有” 到“ 够不够”,中国人口政策的进化才刚开始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们常听到的口号是“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那么现在,国家第一次用实打实的钱,告诉所有人:“ 鼓励生育,也可以成为基本国策”。
3600 元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起点—— 一个从“ 有没有” 迈向“ 够不够” 的起点;一个从“ 口号型关怀” 迈向“ 制度型支持” 的转折;更是一个从“ 育儿是家庭私事” 走向“ 生育是国家工程” 的明确信号。
它背后,是财政治理理念的进化,是政策工具箱的更新,是公共服务思维从“ 单点回应” 转向“ 系统托举” 的开端。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今天的生育困局,并不是一个“ 发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育儿补贴,只能缓解表层的经济压力,无法根治深层的结构焦虑—— 教育资源不均、房价过高、女性职场困境、养老负担沉重…… 这些“ 社会性的不生理由”,才是真正让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的根源。
所以,这一轮育儿补贴最大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 马上提高多少出生率”,而在于它能否撬动一整套“ 以人为中心” 的政策再设计。
让政策不再只停留在“ 有没有”,而是切实走向“ 够不够”;让育儿不再是个人苦熬,而是全社会共享责任;让年轻人不是为理想生孩子,而是因为现实也变得可期待。
如果育儿补贴制度能够持续十年、覆盖更多配套、形成稳定信任,那么我们才能说:中国,真的在打造一个“ 生育友好型社会”,而不是制造一个“ 生育数据型幻觉”。
愿这 3600 元的开始,不止是一笔补贴,更是一种新的社会信号——
国家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就看我们是否愿意相信它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