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5 月 13 日讯 (记者郭松峤)随着 A 股数据资产入表规模突破 18 亿元,一场关乎数据价值觉醒的变革正在 A 股市场暗流涌动。
「未来 1-3 年 A 股数据资产 『入表』 将呈现三大趋势:参与企业与金额加速增长;标准化与合规化水平提升;估值逻辑转变,高价值数据资产企业或获更高溢价。」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新型资产之一,数据资产入表是指将数据确认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 「资产」 的一项,以体现其真实价值与业务贡献,最终实现数据产品交易。
截至最新数据,A 股市场实施数据资产入表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 60 家,总规模达 18 亿元以上。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上市公司围绕 「数据财政」 的实践探索已迈入关键攻坚期。
不过,目前我国数据量虽然高速增长,但存储数据中 「沉睡」 的数据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数据交易网创始人、CEO 张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流动性不足仍是核心挑战,破解需多维度协同,在市场层面,鼓励跨区域数据融合应用,培育专业数商,构建 「数据交互+交易」 双轮驱动模式,激发中小企业参与动力等。
三大电信运营商以绝对优势领跑
记者注意到,数据资产入表企业呈现显著分化格局,三大电信运营商以绝对优势领跑。
最新统计显示,三大运营商数据资产入表总额已达 13.66 亿元,较 2024 年上半年披露的 2.6 亿元实现爆发式增长,增幅高达 426%。其中中国移动 (600941.sh)2024 年末公司资产负债表 「数据资源」 合计金额为 6.16 亿元,主要是加工大数据产品、ai 大模型相关数据所发生的研发支出资本化后形成的无形资产,占其入表金额 91%。全年上架 152 个数据产品,居三家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信 (601728.sh) 则将全部数据资源计入开发支出项目,在该项下的数据资源入表规模居三大运营商之首。
除运营商外,制造业、信息技术和 AI 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科大讯飞为例,根据其 2024 年年报披露,公司当年投入 6745 万元用于外购数据资产,这些资源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研发。虽然公司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但通过将数据资产进行资本化处理入表,有效支撑了核心技术的持续升级。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将数据资源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将其定位为"系统性工程",构建了涵盖数据采集、处理到商业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记者注意到,有 6 家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金额超过了 4000 万元,包括同方股份 (9343.71 万元)、读客文化 (8665.58 万元)、科大讯飞 (6174.09 万元)、合合信息 (4551.39 万元)、航天宏图 (4491.02 万元)、每日互动 (4369.10 万元)。
南钢股份 (600282)2024 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将数据资产管理融入 「智改数转网联」 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成为全国首批数据资产入表上市公司之一,全年实现数据资产入表超 1000 万元。
A 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 「入表」 有望呈现三大趋势
A 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 「入表」 进程的加速推进,正在引发企业经营模式和资本市场运行逻辑的全面重构。
数据交易网创始人、CEO 张瑶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资产入表是在会计准则框架下的一次 「资产类型」 的增加,同时也是站在财务角度对以往数字化转型工作的一次肯定,我国已经推行了长时间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对于各种主体来说,转型之后留存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该数据资源如何经过精细化、场景化的加工,成为具体价值化的资产,这是一项跨部门、跨专业、跨系统的工作。
「数据资产入表政策的核心不单单只是 『报表』 更新这种财务操作,核心点是在于通过一项机制,提升了各个主体对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新认可,同时打通了 『数据』 作为资产的工作流程,这对于后续数据进行资本化、证券化等路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张瑶表示。
此外,随着数据入表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都在准备激活数据资源。采访中,盛邦安全副总裁、董秘袁先登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去年底,盛邦安全的 「网络空间测绘数据集」 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正式完成确权,成功获得数据资产登记凭证。
「这一数据集规模庞大,数据量超 982 亿条,每天涵盖漏洞库、防护规则库、网络资产特征库、网络资产数据库等全网公开数据。这也是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发出的第一张网络安全行业数据资产登记凭证。」 袁先登说。
袁先登进一步表示,未来公司也将拓展数据要素的应用领域,探索数据要素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的深度应用,挖掘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助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盛邦安全也将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共同构建数据要素产业生态,促进数据要素的共享、流通和创新应用,助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陈晓华对记者表示,当前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已形成全新范式——数据资产规模、质量及其潜在价值创造能力,与传统财务指标、实物资产等共同构成核心评估体系。
展望未来,陈晓华表示,未来 1 年至 3 年,A 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 「入表」 有望呈现三大趋势。首先,参与企业的数量与金额将加速增长;其次,标准化与合规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最后,估值逻辑将逐步转变,具备高价值数据资产的企业可能获得更高溢价。
「地方政府主导的数据交易平台在推动数据资产入表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作为全国首家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2024 年,贵数所新增交易市场主体 904 家、上市产品 1217 个、交易 2536 笔,新增交易总额 (含备案交易) 约 48.91 亿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数据资产确权、评估及入表全流程,于今年初获得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 2000 万元贷款额度,成为国内工业企业领先案例,数据要素正式进入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事实上,地方政府主导的数据交易平台在推动数据资产入表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张瑶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其作用主要体现多个方面。一是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降低企业入表成本,例如济南等地 「数据要素券」,以财政资金补贴企业数据治理与评估费用。二是构建标准化服务生态,通过数据清洗、合规审查等全流程服务,形成可复制的入表路径,并依托平台实现数据产品流通。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2024 年数据生产量达 41.06 泽字节 (ZB),同比增长 25%。但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我国数据量飞速增长,但存储数据中 「沉睡」 数据也很多。
与此同时,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 10%,将带动 GDP 增长 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 10% 左右。
不过,已有地方数据交易平台在积极破局。例如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正在持续推动建设更大规模的大模型训练语料库,推动非公开数据集和算力进场交易,为北京 AI 原生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张瑶认为,流动性不足仍是核心挑战,破解需多维度协同,从制度层面,需统一全国交易规则与定价机制,避免地方标准碎片化;在技术层面,推广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降低合规成本并增强数据可信流通;在市场层面,鼓励跨区域数据融合应用,培育专业数商,构建 「数据交互+交易」 双轮驱动模式,激发中小企业参与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