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浪潮研究所
美国积极地拥抱加密货币稳定币,主要源于“ 以币还债” 的大胆尝试,却触及了一个历史深远的议题:
当国家面临财政困境时,能否通过货币手段,特别是发行或利用新兴、高波动性的货币资产来解决?
纵观历史,试图通过操纵货币来应对财政或债务危机的案例屡见不鲜。不幸的是,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根本性问题:
金融的根基究竟在哪里?是印钞机、新兴技术,还是更深层、更扎实的物质财富和实体经济?
“ 发币还债”:历史上的危险游戏
“ 以币还债”,或者更广义地说,试图通过货币手段 (无论是过度发行、强制改制还是利用其他高波动资产) 来弥补财政赤字或偿还债务,历史上几乎都是一条通往崩溃的死胡同。其核心问题在于,它忽视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实体经济的媒介和反映,而非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财富源泉。
王莽的币制混乱:一场掠夺性的货币实验
中国历史上的王莽新朝 (公元 8 年-公元 23 年),是频繁通过币制改革变相掠夺民间财富的典型。王莽在短短十余年内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货币改制¹'²。
第一次改制 (公元 7 年),发行“ 大泉五十”、“ 契刀五百”、“ 一刀平五千”,强制与五铢钱并行,企图通过提高新币面值来掠夺铜材利润³。第三次改制 (公元 10 年) 更是繁复,推行“ 宝货制”,设计了金、银、龟、贝、铜五种材料共二十八品货币⁴,试图建立一套复杂的货币体系以加强控制和获取利益。
频繁且复杂的币制,特别是新旧币之间、新币各品之间的比价混乱和强制流通,让民众无所适从。这些政策直接导致了货币信用的迅速丧失。民众难以理解新币价值,更倾向于囤积旧币 (如五铢钱) 或直接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状态,以规避新币的风险和政府的掠夺³'⁴。这种对官方货币的抗拒和规避,正是货币信用崩塌的最直接表现。
王莽的货币改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贬值”(降低单位货币含金属量),而是通过强制赋予新币远超其实际价值的名义面值,摧毁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功能¹'⁴。这导致市场交易几乎停滞,物价因货币混乱而失去锚定,民不聊生²。这种掠夺性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加速新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²。
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现代社会的噩梦
20 世纪初的魏玛德国,是现代史上过度依赖印钞偿还债务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经典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巨额战争赔款和国内财政开支,使得德国政府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道路:无限制地印发纸马克³'⁵。
与其说是货币“ 改制”,不如说是货币“ 崩溃与更替”。在通胀最严重的 1923 年,货币贬值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物价几乎按小时变动³'⁵。旧币迅速作废,更大面额的新币不断涌现,甚至出现了面额高达百亿、万亿的纸币¹。这种现象本身就超越了常规的货币改制,是货币体系彻底崩溃的标志¹。
在恶性通胀下,纸币迅速失去了任何价值。民间普遍拒收官方纸币,甚至将其作为壁纸或燃料¹'³'⁴。虽然同样缺乏大规模民间私铸硬币的详细记载,但民间自发地寻找替代性价值储存和交易手段是普遍现象:
人们大量囤积黄金、白银等硬通货,或转向使用外币 (如美元) 进行交易¹'³'⁴。地方政府和企业甚至发行了种类繁多的紧急货币 (Notgeld) 以维持基本经济活动²。这些都是货币信用丧失后,民间为了生存而对官方货币的集体规避和否定行为。
魏玛恶性通胀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是触目惊心的:
• 惊人贬值: 马克兑美元汇率从战前的约 4.2:1 贬值到 1923 年 11 月的 4.2 万亿:1¹。• 物价飞涨: 1923 年 11 月,一条面包的价格高达 200 亿马克³。• 具体影响:
• 国民财富被洗劫: 依靠固定收入、储蓄和债券的中产阶级财富化为灰烬,社会结构遭到破坏⁴。• 经济停滞混乱: 企业难以定价、投资锐减、生产萎缩、失业率飙升¹'⁵。• 社会动荡: 贫困、饥饿、抢购、社会信任瓦解,为极端政治思潮的兴起提供了温床²'⁴'⁵。例如,关于当时的景象,有大量新闻报道、经济数据 (物价指数、汇率) 以及历史学家的详细研究³'⁴'⁵。
魏玛共和国的悲剧表明,当政府失去财政纪律,试图通过滥发货币来逃避结构性问题时,货币将彻底失去价值,经济秩序将荡然无存,社会也将陷入混乱。金融脱离实体,必将带来灾难。
国民党政府的持续印钞:一场注定的溃败
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因巨额军费开支和财政赤字,同样选择了持续印钞这条危险的道路,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¹⁰。
1935 年推行的法币,原本意在统一币制¹⁰'¹¹. 但为了弥补财政窟窿,政府持续、指数级地增发法币。法币发行量从抗战胜利 (1945 年) 时的 5,569 亿元,到 1948 年 8 月金圆券发行前飙升至 604 兆元,短短三年增长了上千倍¹⁰。通胀下一盒火柴要 60 亿法币,上海的公共汽车票价,从早到晚上一天要涨三次。这种失控的印钞速度本身就是一种货币政策的极端失灵。
1948 年 8 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以 300 万法币兑换 1 金圆券,并宣称限额发行,这是一次重大的币制改革¹⁰。然而,由于政府未能兑现承诺且继续超发,金圆券一发行就遭到挤兑和拒收,发行量迅速突破限额,仅流通不足一年便彻底崩溃¹⁰。
在其崩溃前,市面上甚至出现了面额高达六十亿元的天价纸钞¹⁰。这种在几年内经历两次重大且都以失败告终的币制改革,加上持续失控的印钞,体现了极高的货币不稳定性。
在恶性通胀下,法币和金圆券迅速沦为废纸,民间抛弃官方纸币、追逐替代性价值成为普遍现象¹'¹⁰。虽然纸币难以大规模私铸,但:
• 囤积硬通货: 民众和资本家大量囤积黄金、白银、银元和外币,拒收纸币¹'¹⁰。• 抢购与黑市: 市场出现疯狂抢购,物价一日数涨,交易转向黑市,并常常拒收纸币¹'¹⁰。1947 年上海曾发生大规模的抢米风潮¹¹.• 以物易物/使用其他货币: 在特定交易或区域,出现以物易物或使用银元、外币等情况,官方纸币被边缘化¹⁰。甚至有记载,造纸厂将低面额法币作为造纸原料,侧面反映其价值之低¹⁰。
国民党恶性通胀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同样是灾难性的:
• 物价飞涨: 1948 年金圆券发行前,上海物价已是 1937 年的 3500 万倍¹⁰。金圆券发行后,以上海为例,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 4 月物价又上涨了惊人的 83800 多倍¹⁰。• 工资购买力断崖式下跌: 物价上涨速度远超工资增长。1948 年 6 月,上海大学教师月工资名义上高达 500 万元法币,但仅够购买半石米¹。汪荫元记录,以 1937 年购买力为 100,到 1945 年教授购买力仅剩 12¹。• 民生凋敝: 各阶层人民,尤其是依靠工资的城市居民,财富在通胀中被洗劫,生活极端困苦¹'¹⁰。• 经济崩溃: 货币体系的崩溃导致正常的商品流通和生产活动几乎停滞,市场失去秩序¹⁰。• 社会动荡与信任丧失: 抢购潮、罢工、抗议频发,社会治安恶化¹'¹⁰。金圆券的失败尤其沉重打击了城市中产阶级,被认为是国民党政权迅速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¹⁰。
国民党政府的案例再次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持续印钞,不仅无法解决财政困境,反而会引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崩溃,最终导致政权垮台。
这些历史案例,都指向了同一个残酷事实:法币不是一般等价物,没有稳定强大的物质实体作为底层标的,再创新的货币手段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如果货币失去实体经济的坚实支撑和民众的信任,其后果必然是货币信用体系的崩塌、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活动的混乱、社会结构的撕裂。
延安模式:金融的目的是服务实体
与上述失败模式形成对比的,是陕甘宁边区在极端艰苦环境下的金融实践。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物资匮乏,边区政府没有选择滥发货币,而是将金融体系紧密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轰轰烈烈开展的“ 大生产运动”,作为其金融策略的核心¹⁵。
边区政府发行了“ 光华票” 和后来的“ 边币”,其信用并非来自强制命令或金银储备,而是锚定于边区蓬勃发展的工农业生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¹⁵。边币的发行量受到边区物资生产和流通的有效制约¹⁵。例如,1941 年边区银行开始发行边币,到 1944 年 6 月发行量约 3.42 亿²². 尽管战时财政压力导致边币在特定时期 (如 1941 年) 面临贬值压力¹⁵'²²,但边区政府通过发展生产、调控市场物价、管控与法币的比价等综合措施努力维持币值稳定¹⁵'²².
在 1944 年边币贬值较严重及法币冲击下,陈云指导发行了“ 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 作为新的本位币⁴。通过将流通券与贸易公司的重要物资 (如盐、布匹) 挂钩,并在区内禁止法币流通,稳定了市场和币值⁴。到 1945 年 8 月,商业流通券总发行达 7.25 亿元,实际流通额约 5.98 亿元⁴。这一改革成功抑制了通胀⁴。
与国民党统治区民众疯狂囤积硬通货、拒收纸币不同,延安边区由于边币信用相对稳定、物资供应有保障,边币在区内是主要的、被信任的流通货币。边区政府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效应对了法币的时空,抑制了大规模的民间投机和对边币信心的瓦解⁴。
延安边区金融体系的成功,核心在于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战略定力:
• 币值相对稳定: 1944-1945 年商业流通券发行后,边币与法币比价基本稳定,通胀得到控制⁴。• 支持生产与民生: 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力支持了“ 大生产运动”。例如,1940-1944 年,边区耕地面积达 1400 万亩,粮食产量比 1938 年平均增长 50%²². 这确保了物资供应,改善了边区军民生活¹⁵'²².• 破除经济封锁: 稳定的边币成为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重要工具⁴。
延安模式的核心启示是:金融的衍生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以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为根基。脱离生产和民生的金融活动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扎根实体的金融才能赢得信任、实现稳定。
数字人民币之路:“ 静水深流” 的战略定力
在当今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面对各种新兴数字资产概念的冲击,中国在推动法定数字货币—— 数字人民币 (e-CNY) 时,选择了一条“ 静水深流” 的道路。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法定货币,其定位是现金 (M0) 的替代,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³'⁴。它的设计理念强调安全普惠、创新易用、长期演进,并坚持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模式,以及“ 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 的可控匿名原则³。
数字人民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正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³'⁴。通过支付即结算的特性提高资金周转效率⁴;利用智能合约实现资金的定向使用和透明流转,确保贷款、补贴等资金精准有效地“ 滴灌” 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环节和领域,杜绝挪用³'⁴。
与此对比的是,中国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采取了严格的监管和禁止交易措施。这并非是对数字技术的否定,而是基于对其金融风险 (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冲击金融秩序、助长非法活动以及损害投资者利益等巨大风险的认识。中国禁止的是脱离实体、过度投机和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虚拟货币应用和炒作,而非区块链等底层技术本身的创新和合规应用。
不被虚拟货币的炒作浪潮所裹挟,而是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构建一个安全可控、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官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³'⁴。静水流深的定力,也是基于对金融本质和历史教训的理解。
核心对比:两条不同的道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锚定物和出发点。失败模式锚定于政府信用 (极易被滥用) 或无实体支撑的投机资产,其出发点是解决政府自身的短期财政困境或迎合特定利益;成功模式锚定于实体经济的物质财富和真实的生产力,其出发点是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生产和民生。
静水流深,以静制动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货币的信用最终取决于其背后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政府的负责任行为。那些试图通过金融“ 魔术” 或利用无实体支撑的投机资产来解决根本性财政或结构性问题的国家,可能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而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能否实现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还需要时间与技术条件的支持。
对于普通人而言,在充满诱惑和波动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过度投机、没有实体支撑的资产炒作
。将目光和资金投向那些基本面扎实、服务于社会真实需求的领域。在不确定性中,锚定实体,保持定力,或许才能穿越周期、实现财富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莽的四次货币改革和“ 一刀” 币探秘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219/11/3073604_1114489734.shtml
[2] 穿越的皇帝?新朝王莽的四次币制改革 -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9793070
[3] 王莽改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4] 王莽的货币改制—— 中国古代最失败的社会改革运动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5] 魏玛共和国恶性通货膨胀 - 百科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9%AD%8F%E7%91%AA%E5%85%B1%E5%92%8C%E5%9C%8B%E6%83%A1%E6%80%A7%E9%80%9A%E8%B2%A8%E8%86%A8%E8%84%B9
[6] 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胀:经济崩溃与社会撕裂 - 知乎专栏 -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91854681677992317
[7] 1923 年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当钱不值钱的时候,纸币可以用来干什么?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8] 昙花一现的共和:魏玛共和国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9] 当货币死亡:魏玛德国的经济噩梦揭秘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10] 金圆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9%87%91%E5%9C%93%E5%88%B8
[11] 百元一粒米,十万一寸布:国民政府的货币是如何崩溃的 - 澎湃新闻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1687166&from=kuaibao
[12] 真实金圆券改革: 仅 10 个月破产 - 精品阅读- 新浪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13] 中国通货膨胀 (1938 年—1950 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4%B8%AD%E5%9C%8B%E9%80%9A%E8%B2%A8%E8%86%A 脹_(1938 年—1950 年)
[14] 币制改革,金圆券与人民币 - 知乎专栏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15] 延安时期毛泽东货币金融思想与实践 - https://www.dswxyjy.org.cn/n1/2019/0228/c423725-30918612.html
[16]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货币金融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 https://www.dswxyjy.org.cn/n1/2019/0228/c423718-30948364.html
[17] 赏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流通券探陈云发行思路 - http://coin.shouxi.com/news/opinion/2023/1218/10758.html
[1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通货膨胀及成因 (PDF,江苏省社科联)
[19]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经济战线
[20] 周末读史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战_搜狐
[21]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22]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创造的金融奇迹 - 大江南北杂志 - (引用于历史分析文档,原链接失效,内容参见历史分析文档对应部分)
[23] Sovereign Debt and Financial Crises: An Historical Analysis -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fandd/issues/2018/03/debroeck
[24] Foreign currency loans and credit risk: Evidence from U.S. banks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199621001380
[25] 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 -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293590/2021071614200022055.pdf
[26] 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 经济日报 - h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403/28/content_292037.html
[27] 党史学习之“ 红色金融” 系列之五—— 构建陕甘宁边区经济生命线 - https://sem.njust.edu.cn/19/4d/c14233a268621/page.htm
[28] No, Bitcoin Won't Solve Our National Debt - Forbes - https://www.forbes.com/sites/benritz/2024/07/31/no-bitcoin-won't-solve-our-national-debt/
[29] OFR Brief: Crypto Exposure and Household Financial Conditions - https://www.financialresearch.gov/briefs/files/OFRBrief-24-08-crypto-exposure-and-household-financial-outcomes.pdf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