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娱价值官,作者丨陈立涓,编辑丨美圻
中国的微短剧产业链,从 IP 生产、制作包装、平台搭建、到后端运营等上下游的相关布局,已经清晰完善,甚至出现饱和的趋势。在微短剧作品逐年递增、市场扩容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微短剧出海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2025 年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的内购收入接近 7 亿美元,是 2024 年第一季度的近 4 倍。此外,全球短剧应用的下载量在 2025 年第一季度达到了 3.7 亿次,显著的增长趋势令行业振奋。眼看海外微短剧市场的数据逐年攀升,对于竞争严重的短剧行业而言,出海的确开辟了新的市场版图。但这并不意味着出海与稳赢画上了等号,甚至有不少投资者尚未收回成本。
看似“ 洋气” 的出海微短剧,其实一点都不轻松。
海外数据持续增长,中国短剧驶向新海域
随着“ 中国制造” 的品质不断提高,出海浪潮席卷各个行业,而短剧出海是当下文娱行业既新鲜、又火爆的话题。随着中国微短剧市场规则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微短剧市场将拥抱更多创新与机遇,而中国微短剧出海就是一项重大机遇。
艾媒咨询发布的 《2024-2025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及出海市场分析报告》 显示,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预计 2027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超 1000 亿元。
中国微短剧出海对全球短剧市场而言,显然是一场双向奔赴。海外很多国家的手机使用时长超过中国,其中短剧观看时长更是为行业增加扩容空间。
根据短剧自习室发布的 《2024 年短剧出海行业报告》,2022 年 8 月到 2024 年 6 月期间,海外短剧应用总内购收入达到 2.52 亿美元,海外短剧应用累计下载量 1.48 亿次,内购收入金额和下载量整体呈增长趋势。
对于短剧出海热带来的“ 经济回报神话”,引发行业内出现“ 单集成本仅需 15 万,海外回报超千万。” 的传闻,关于中国短剧在海外市场的真实现状,文娱价值官访问到短剧制作公司“ 她视文化” 的创始人李芳芳。
李芳芳认为,海外市场的容量的确能起到释放一部分国内产品饱和的作用,但是海外市场的受众和国内有区别,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甚至是天壤之别。比如北美、欧洲受众和泰国、越南受众的喜好差异很大,所以做海外短剧其中要单起炉灶,不是单纯的“ 清库存”。
另外,行业传言几万元、十几万元拍一部短剧的时代也渐行渐远。当下行业竞争激烈,她自己做的短剧服化道都要对标长剧水准,演员也开始启用自带流量的短剧明星,加上发行成本,15 万回报千万的传言,绝不可能出现在如今的短剧市场,早已成为过去式。
年产量多达万部,微短剧出海未必高回报
文娱价值官发现,对于新一轮短剧出海的讨论,源于今年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的一篇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一系列数据,“ 目前 200 多家出海企业累计海外用户大概 3 个亿”、“ 假以时日海外用户渗透率在 60% 的话短剧就是 20 亿用户”、“ 海外短剧市场规模至少有 350 到 360 亿美金” 一系列信息引发行业巨大的反响。
此前,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陈瑞卿也曾表示,2024 年整个充值和广告超过 12 亿美金,甚至接近或超过 15 亿美金。今年翻一倍肯定没问题,超过 24 亿美金,甚至是到 30 亿美金。去掉苹果和谷歌的通道费,净收入将近 20 亿美金。
这样看,微短剧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国内市场的 7-12 倍,是名副其实的蓝海赛道。那么,国内趋于饱和的短剧行业,是否真能做到“ 出海即盈利” 呢?
回顾 2020 年,微短剧凭借其在形式、表达、功能和创制、传播、产业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势如破竹般的迅速崛起,伴随微短剧的就是粗制滥造、低配低质等刻板印象。随着行业管理部门的治理、专业力量的入局、技术升级等持续赋能,微短剧行业摆脱了此前非主流的标签。
近两年开始,长视频平台入局短剧赛道,知名导演和制作团队纷纷下场,行业涌现出大量优质作品。从竖屏美学,到小切口、微叙事,《金猪玉叶》《重回永乐大典》《一梦枕星河》《飞扬的青春》《澳门故事》 等作品,呈现出向精品化转型的趋势。到今年,国内微短剧已经达到了每年万部的产能。
当国内微短剧产量出现饱和状态,出海似乎是“ 清库存” 的快捷通道。
但事实却非如此,当下海外热播短剧多以霸总、复仇、言情等题材为主,注重“ 爽” 感。欧美观众喜好狼人、吸血鬼等超自然题材,东南亚观众更偏爱苦情、虐恋、豪门纷争等题材。一位短剧导演告诉文娱价值官,针对海外市场拍摄的作品门槛很高,比如场景的选择、演员表达方式、美术等等。有些国家还要求取景必须在本土,这样的要求会拦截不少有意向出海的创作团队。
除了内容创作,短剧应用是微短剧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付费短剧 App 很早就开始深耕海外市场,中文在线枫叶互动旗下的 Reelshort、点众科技的 Dreambox、九州文化旗下 Shortmax 三足鼎立的行业局面基本形成。在翻译剧占到八九成的出海短剧市场,这三家头部应用目前能保证周均 2-4 部海外自制剧。但行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产量略显不足。
随着字节跳动下场,海外免费短剧 App 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据短剧自习室数据显示,字节跳动旗下 Melolo 的产品月活已越过 67 万,环比增长 193%,3 月下载量超 230 万,近七成下载来自东南亚人口第一大国印尼,余下市场为越南、泰国和菲律宾。
李芳芳告诉文娱价值官,国内卖不动就出海是微短剧行业的一个共识,但真正赚到可观利润的,仍然还是头部公司。她视文化曾经在东南亚进行出海尝试,但由于语言、海外团队建立的高成本等门槛被劝退。
而出海成功的凡酷文化,早在 2023 年的 8 月份左右就开始做尝试,目前出海短剧多项目组协同产能可达 5-10 部/月。优势最强的是 Pandapix 这样由海外华人专业电影人组成的团队,短剧拍摄涉及洛杉矶、东欧、温哥华等区域,深谙拍摄地本土文化、审美、规则等,产能也较为可观。不难看出,本土化协同创作团队是微短剧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凡出海者,机遇皆与风险并存
元代许名奎言,"迅风驾舟,千里不息;纵帆不收,载胥及溺",每一个航海者都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过度冒险就会伴随潜在的风险。短剧出海更是如此,机遇的背后一定与风险并行。
李芳芳根据自己的行业观察分析,当下虽然短剧出海不断升温,但海外短剧的制作成本也随之攀升,从 10 万美金飙到现在的 20-30 万美金甚至更高。目前只有头部大公司敢一掷千金,或许这也是出海短剧产能不足的原因之一。
“ 翻译剧” 模式是启动快,成本低的选择,目前市场上 8 成出海微短剧来自这种模式。虽然成本低,但也存在与海外市场是否匹配的问题。当下性价比较高又较为稳健的模式,是启动国内爆款短剧框架,进行本土化改编和加工。李芳芳认为,其实出海风险主要来自跨文化协作,首先是团队主理人的语言如果不是母语水平,那么沟通会出现失误,影响拍摄进度和判断。再有就是有些国家有每日工作时长要求,不达标或超出都不行。
营销成本也是短剧出海的痛点之一,据白鲸出海报道:“ 短剧上市第一股”Mega Matrix 为例,通过运营海外短剧平台 FlexTV,公司在 2024 年实现了 3618 万美元总收入,但公司花费的销售费用同样高达 2255 万美元,2239 万美元的广告支出覆盖掉了总收入的 62%。高昂的海外推广和获客成本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Mega Matrix 的财报显示该公司在 2024 年仍然录得了 1050 万美元的净亏损。
正如网络大会上九州文化董事长汪家城所说,当下出海平台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大家都在大规模投入中,还没有办法给创作者分享到更多的收益,这导致创作不能进入一个正向循环。现在虽然是红利阶段,但无论是商业模式、内容生产体系、还是人才库,都还没有完善构建成熟。可是看看国内每年万部短剧的产能,多元高品质的作品库存,我们有理由相信,出海微短剧的蓬勃发展才刚拉开序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