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在今年罕见的八天 「超级黄金周」 里,文旅消费与本地生活消费市场迎来了需求的双线爆发。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报告显示,出游人次已超过去年水平。美团旅行预计出游高峰将从 9 月 27 日持续至 10 月 12 日;携程的 《2025 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报告》 指出,平台的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了 45%。
出行消费火热的背后,各大平台的战略战线却悄然转移。
携程通过 AI 多语言客服系统助力酒店商家吸引更多入境游客户;美团推出 AI 工具 「既白」,帮助酒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京东则推出 「AI+Robot+吃+住」 模式,将酒店和餐饮场景紧密结合;阿里旗下的飞猪联合高德的出行助手 「小高老师」,通过精准推荐打通了美食、酒店与景区的三大商家榜单。
AI 正在深刻改变出行消费市场,平台们不再单纯依赖流量和补贴,而是将 AI 技术贯穿从预订到服务再到线下体验的整个链条。
那么,AI 应用能否催生新的增长动能,从而改写 「7+2+1」 的在线旅游市场格局?
三次跃迁,从流量红利到 AI 赋能
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史,本质上是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交替进化的历程。
从早期的资源垄断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生态竞争,再到如今由 AI 驱动的效率革命,OTA 行业经历了三次关键跃迁,逐步从 「流量入口」 向 「产业赋能者」 转变。
第一次跃迁发生在 2010 年前后。
携程、艺龙、去哪儿等平台以 「呼叫中心+线下地推」 的模式,将酒店、机票等资源进行标准化,并通过佣金模式建立了商业闭环。
携程、艺龙、去哪儿等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的控制力。在那个时期,行业的共识是 「资源即壁垒」,携程系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建立了市场护城河,但依赖线下资源与流量入口不足也给了后来者机会。
第二次跃迁出现在 2014 至 2018 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战场,OTA 战场从 PC 端转向移动端。新的玩家美团通过 「酒店团购」 进入市场,凭借本地生活的流量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给携程等传统玩家带来了极大压力。飞猪则背靠阿里电商生态,以年轻用户和国际业务为切入点,通过 「信用住」 等创新降低了消费门槛。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 「生态协同」,平台开始将旅游嵌入到本地生活服务等更广泛的消费场景中。生态优势的玩家冲击下,行业格局也从携程系一家独大,演变为 「携程、美团、飞猪」 三足鼎立,形成 「7+2+1」 的行业格局。
到 2025 年,以 AI 连接一切为核心,出行消费场景融合更加深入,行业开启了第三次跃迁。
携程、美团、飞猪等头部平台加速将 AI 技术渗透到全链条中。美团上线 AI 搜索助手 「小团」,可以帮用户精准推荐店铺、智能匹配复杂需求、挖高性价比团购券,将传统的店铺对比转化为智能化结果;携程通过 AI 治理恶意差评系统,提升了平台的治理效率;飞猪的 AI「问一问」 创新拍照讲解功能,让用户拥有了沉浸式旅游的 AI 伴游。
与此同时,新的玩家也携 AI 技术切入市场,比如,和飞猪同为阿里旗下的高德推出扫街榜,以 AI 小高老师串联美食、酒店与景区;京东用供应链与 AI/Robot 技术,将酒店与餐饮场景链接起来,打造差异化的 OTA 服务。
不难看出,AI 的应用正在加速向 B 端的供应链渗透扩展。这样的 「平台+产业」 的深度绑定,揭示了三次跃迁的背后,是行业价值逻辑的根本转变。
早期平台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生态协同争夺用户时长,而 AI 时代则追求全链路的降本增效。
这场 AI 驱动的供应链重构才刚刚开始,胜利的天平将倾向那些能够真正将技术转化为产业效率的玩家。而像超级黄金周这样的重大消费节点,将成为考验平台 AI 应用价值的机会。
价值链重构,AI 如何重塑文旅消费市场?
随着国庆黄金周的到来,旅游市场的 AI 应用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根据携程发布的 2025 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游客的出行决策已不再单纯受限于价格因素,情绪价值、时间效率和性价比成为决策的三大关键要素。马蜂窝大数据也显示 「十一去哪人少」 的搜索热度环比增长了 200%。显然,游客的消费决策转向对体验品质与时间效率的精细化考量。
此外,监管也对技术的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9 月 17 日,中秋国庆双节之前,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 OTA 平台提出 「杜绝技术手段操控价格」 的要求。毫无疑问,技术要保护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从有利消费者和商家的方式落地。
游客理性化的消费决策、体验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共同推动着 OTA 平台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
如今,OTA 平台正从流量的分配者升级为产业效率的赋能者,AI 重塑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得以凸显。
在 C 端,AI 技术可以精准匹配不同客群需求,满足游客沉浸式游玩和错峰出行的需求。
美团的 AI 搜索助手 「小团」,能给用户智能推荐省时省力省预算的吃喝玩乐策略。飞猪的 AI「问一问」 则通过多模态技术,提供从拍照识别到文化讲解的即时响应,比如在讲解后母戊鼎时,不仅陈述文物年代,更延伸至 1939 年村民保护国宝的故事,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图:美团 AI 搜索助手 「小团」
除了优化既有产品,随着游客对理性消费和体验消费的日益重视,AI 技术正在创造一些全新的机会。比如,高德推出的 「扫街榜」 采用了导航行为数据替代商业排名,旨在通过分析用户的实际到店轨迹,更真实地反映消费决策的偏好。在此基础上,AI 小高老师可以基于更真实的榜单,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当地消费体验。
在 B 端,AI 也能帮助商家提升服务能力,从业务细节中结构性的降本增效。
监管的介入加速了平台从 「流量绑定」 向 「价值共生」 的转型,比如,携程的商家助手通过多语言客服系统,将上海珍宝酒店的境外游客咨询处理时间从半天缩短至 30 分钟,并成功推动该酒店上半年入境订单占比提升了 75%。同程旅行旗下旅智科技的 AI 酒店解决方案,则通过智能房态管理和能耗优化系统,帮助中小酒店实现精细化运营。
从 C 端的精准服务到 B 端的降本增效,新的共识正在形成,各大平台逐步将 AI 能力 「水电煤化」,AI 应用将成为出行消费新的基础设施。
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流量入口的争夺,而是 AI 对产业全链路效率的重构能力。平台将从补贴和低价中脱身,更聚焦于用 AI 技术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行业盈利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的价值洗牌中占据先机。
决战 AI 应用深度,从工具到生态的未来之路
从多家平台的 AI 应用可以看出,AI 技术已经渗透到出行与消费服务的每个环节,平台对 AI 的应用深度将成为行业新一轮变革的分水岭。
一方面,在 C 端服务上,平台将通过智能化从 「精准推荐」 转向 「预见式服务」。
赶在中秋国庆双节前,飞猪的 AI「问一问」 最新推出拼假功能,不仅能自动关联放假安排,还能智能计算多种行程方案,覆盖机酒预订与预算管理;本地生活服务新玩家高德也通过 AI 实现日均超 6300 万个生活服务点位的精准推荐,每日响应 1.2 亿次 AI 搜索生活服务请求;美团更是推出 AI 原生的 APP 小美帮助用户选店、订座还能直接操作下单。
不难看出,AI 生成行程建议,推动用户消费决策,成为平台深化 AI 应用的重要方向。而要让用户改变传统出行攻略方式,习惯于使用 AI 搜索,关键在于 AI 能否挖掘用户更深层次的出行与消费偏好。
基于庞大的用户出行消费数据打造更好用的 AI,并不断迭代优化,也是 AI 于 C 端进化的方式。
与此同时,平台与商户之间的关系也在 AI 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变化。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 App 可能会被 AI 智能体取代,用户通过语音交互即可直接连接服务资源,平台的中介角色将面临重构。
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整合的深度将决定平台护城河。正因如此,携程的 「智旅未来」 计划旨在通过技术赋能覆盖 20 万家酒店,提升供应链忠诚度,并进一步巩固平台的市场地位。
而京东与阿里都在推动酒旅与到店消费的深度连接。比如,京东通过将酒店与餐饮场景结合起来,推出了 「AI/Robot+吃+住」 新模式,并预测这一模式可能带来 2000 亿元的市场增量。
AI 应用的深度与供应链、场景连接的广度,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对于投资者而言,OTA 平台的价值逻辑也随之变化,估值的核心指标从交易额 (GMV) 和用户规模,拓展至 AI 技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商户留存率、优化资源分配等因素。
总之,2025 年最后一个大长假后,市场或许能从数据中看到,逐渐进入深水区的 AI 竞赛,正在引领 OTA 行业跨越流量生意的天花板,迈向基于技术赋能的生态竞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