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我不太喜欢别人跟我聊 「提升管理效率」。
不是因为这五个字不重要,而是我总感觉,它混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执行,和管理。
我听过很多老板在复盘一个烂项目时说:「我们管理出了问题,效率太低了。」 但你仔细一问,他们说的 「效率低」,其实是在说员工跟不上、流程卡顿、会议拉垮、落地太慢。
但这真的是 「管理」 的问题吗?
或者说,是 「管理效率」 的问题吗?
我反而觉得:这是执行没有效率,跟管理的好坏,本质上两回事。
管理当然不是为了制造混乱,但它也不是为了追求那种看起来很顺畅的流程感。管理,最难的地方,不是提高速度,而是做对权衡。是面对复杂人性时的让步,是面对模糊目标时的定锚,是面对多种真理时的取舍。
而这些事,都是低效率的。
如果你非要用 「效率」 去衡量一个管理者,那你迟早会得出结论:这个人怎么什么都慢,怎么事情搞得这么复杂,怎么总在犹豫不决、权衡利弊?
我不是说管理不能高效,而是一旦把 「效率」 作为主要衡量维度,整个管理就会变味。
它会开始讨好短期成果,忽视长期价值。
会用速度盖掉判断,用整齐掩盖问题,用行动制造存在感。
我见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个新上任的管理者,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梳理流程、压缩会议时间、规定反馈周期——听起来都对,结果团队 「忙碌指数」 直线上升,但问题却越来越多:
没有人再花时间真正去理解一个项目的战略意图,只想把 PPT 赶快做出来;
中层不敢说真话,只说 「在推进」;
底层变得疲惫,发现自己只是流程上的一个格子,被人推进、打卡、量化、追责。
表面看,管理 「高效」 了。其实是把执行那套效率逻辑,错套到了管理上。
但管理是判断,不是流转;
是决策,不是搬运;
是选择哪件事值一百万,哪件事一分钱也不值,而不是每件事都追着跑。
说到底,管理之所以不能用 「效率」 去定义,是因为它不以 「均质」 为目标。
执行当然要讲效率,因为执行的目标是 「复制」、「标准」、「速度」;
但管理要的,是 「分辨」、「判断」、「选择」。
这两者看起来像一家人,其实天差地别。
效率是什么?是产出除以投入,是单位时间内的结果最大化,是把 「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快、更省、更顺」。
这当然重要。但这套东西,属于执行。
也只有在执行层面,效率才具备清晰的评价边界。今天的客户投诉率下降了 30%,交付周期缩短了一周,生产线良品率提升 3%。这种 「对标式」 改进、这类 「时间量化」 优化,只有落在执行现场,才有意义。
可一旦往管理上套,整个画风就跑偏了。
曾经一个公司高层,要求中层干部 「提质增效」。怎么提?没人知道。只知道不能开太多会、流程要快、反馈要快、预算不能超、KPI 不能差。结果是,大量的战略事项被硬拉到 「效率轨道」 上跑,大家开始拒绝讨论复杂问题,避免做 「耗时决策」,甚至放弃长期项目转投 「快成果」。
表面是 「提升效率」,本质是逃避判断。
因为判断没有时间边界,不存在 「快一点就一定好」;
因为权衡无法被量化,不存在 「抉择速度等于管理能力」;
因为方向感的确立,从来靠沉思、验证、分歧、探索,不靠打卡和压时间轴。
在管理领域,最荒唐的事,就是把 「效率的标准」 强行贴到 「判断的行为」 上。这就像拿尺子去称体重,看起来理性,实则荒唐。
所以真正的问题从不是 「管理是否足够高效」,而是——有没有敢于做出判断的人。
我曾遇到一个企业的老总,私下跟我说,他有个副总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整个业务推进却一塌糊涂。「我现在看到他忙,我就害怕,」 他说,「因为他一忙,就意味着我又得给客户解释新问题。」
这话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却道出了一个本质:真正的管理者,不靠忙碌维持存在感。
在执行层,忙碌代表输出;
在管理层,忙碌往往意味着角色错乱。
管理者的职责,是定义问题、分配资源、建立信任、稳定节奏,而不是自己扑上去干活。否则团队做什么?组织如何生长?更重要的是,他在做决策时,是否还有判断所需的 「视野差」 与 「情绪缓冲」?
很多中高层陷入 「用忙碌维持权威」 的陷阱,核心原因不是职责不清,而是没有人教过他们:管理不是 「我能干」,而是 「我能使别人干」。
在一些企业文化中,执行者被过度赞美,管理者反而必须 「下沉到一线」,否则就像 「脱离群众」。可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偷懒。执行当然要尊重,但管理者的 「脱身」,不是脱责,而是腾出空间思考更难、更远的问题。
一个真正有判断力的管理者,是 「看似清闲、实则操盘」。他不是 「什么都管」,而是 「只管那些别人管不了的」。
很多组织并非不知道 「效率」 只是执行的指标,但他们仍选择以此为唯一信仰。为什么?因为效率好看、好讲、好考核,而 「判断」 太贵了。
一个决策是否准确,往往要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看出成败;而效率,今天就能拉个甘特图、报个 KPI、出个日报,看起来 「人都在动」「事都在干」,老板安心,HR 放心,投资人也觉得靠谱。
效率是确定性的幻觉,判断是模糊性的修炼。
一旦组织选择效率崇拜,就会主动放弃对判断力的培养——不再愿意讨论为什么做、不再审视资源是否匹配,只求 「有没有动静、是不是快干」。
于是,每个人都忙、没人去想。业务像机器一样在轰鸣,会议表像印钞机一样在生长,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一切是在朝着对的方向,还是更深的泥潭。
而组织最容易在这时,奖励 「输出感强」 的人,而忽略 「判断力好」 的人。最终,整个组织被 「效率」 带偏了方向,被 「忙碌」 麻痹了感知力。
说到底,判断之所以稀缺,不是因为它神秘,而是因为它要承担责任。真正有判断力的人,是愿意为模糊负责的人——这样的人,组织里往往没有 KPI 衡量,也没有流程护航,甚至容易成为 「异类」。
但如果组织里连一个 「敢于判断」 的人都没有,那效率再高,又能通向哪里?
这几年,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管理的本质,是判断,而不是推进。管理不是带着人 「动起来」,而是带着人 「动得准」。
一个人干得再多,方向错了,全是沉没成本;一个团队动作再快,逻辑混乱,只是更快地陷入混沌;而一个公司如果拿 「效率」 去衡量管理,那它迟早会被 「执行力强」 的人带偏节奏。
但这恰恰是很多企业走不出的陷阱。
管理,确实不能没有效率。但如果只看效率,不看判断——那所谓 「管理」,其实只是一种 「美化后的推进」。看似有动能,实则缺中心;看似在前进,实则无判断。
我见过一些管理者,最擅长的事就是拆 KPI、开会、催进度。什么都在推进,什么都在进行,什么都在着急赶时间。可当问起:「这件事为什么做?」 他们往往语塞,或只说:「老板拍的」 或者 「目标定了」。
这不是管理,这是搬运。
真正的管理,是对复杂性的判断。是愿意面对模糊,不急着行动,是敢于暂停机器,问一句 「值不值得」「合不合理」。哪怕这句话打断了节奏,也要有人敢问——因为只有有人问,组织才会有真正的 「选择」。
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身边不少朋友最近都在反思:公司这么忙,为啥结果却越来越没把握了?管理做了不少,事情也动得挺快,但总觉得力气没花在点上。
这不是感受错觉,是判断在流失。
很多公司,把执行当作全部,把效率当作唯一指标,慢慢地,也把管理异化成了 「动作设计」「推进模板」「催进度大赛」。
但管理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管理是要有人问方向、有人识别盲点、有人担得起判断责任。否则,整个组织就像一台没人驾驶的快车,速度很快,目的地模糊。
判断,不一定让人更快,但它让人更对。
哪怕一开始慢一点,但方向对了,节奏稳了,整个组织才有可能在未来的路上活下来、活得好、活得有尊严。
我相信,未来最有价值的管理者,不是 KPI 完成最漂亮的人,而是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说一句 「这个方向不对」,并愿意承担这句话带来的所有后果的人。
这不是英雄主义,而是管理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