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6 日 上午 2:50

第一批 AI 硬件已经失败了


文 | NEXT 趋势

在 AI 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谁能想到,一款曾被誉为 「智能手机杀手」 的 AI 硬件,竟在短短一年内从巅峰跌入谷底?

2024 年 4 月,AI 设备公司 Humane 推出的 AI Pin 以其创新的胸针式设计和 AI 交互功能,一度引爆科技圈,预售火爆,媒体争相报道。

但仅仅几个月后,这款产品就面临海量退货、功能吐槽,最终在 2025 年 2 月被惠普以 1.1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资产,公司实质上关停,产品被退市。

这不仅仅是一个创业故事的落幕,更是 AI 赛道的拷问:当资本狂热遇上技术瓶颈,究竟是 「实火」 在燃烧,还是 「虚火」 在作祟?

 AI 硬件明星的突然陨落 

想象一下,你花了 699 美元买到一个胸针大小的设备,它能投影信息到你的手掌上、实时翻译语言,还能识别物体并提供建议——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对吧?

这就是 AI Pin 在 2024 年 4 月推出时的卖点。这家由两名前苹果高管创立的初创公司,凭借创始人的明星光环和产品的前卫设计,迅速成为焦点。

产品发布前,Humane 已累计融资 2.3 亿美元,估值高达 8.5 亿美元,投资者涉及业内多位大佬。媒体报道称,AI Pin 的预售订单一度火爆,甚至在网络交易平台被炒到高价。

然而,好景不长。推出后不久,用户反馈如潮水般涌来:电池续航仅几小时、设备过热导致无法使用、语音识别准确率低、投影功能在室外几乎失效。

更糟糕的是,2024 年 8 月,美国知名科技媒体网站称,Humane 的退货率惊人,几乎所有售出的设备都被退回,公司库存堆积如山。

到 2025 年 2 月,Humane 宣布将大部分资产和员工出售给惠普,交易额仅 1.16 亿美元,远低于其峰值估值。

这意味着,Humane 在烧掉 2.3 亿投资后,以 「贱卖」 告终,AI Pin 产品将被退市,现有的用户只能获得有限退款或支持服务。

此后,其官网一度显示部分地区 「不可用」,社交账号更新停滞,创始人也鲜有公开露面,引发了行业关于 「跑路」 的猜测。

这个事件迅速登上各大科技媒体头条,报道中称,这标志着 「AI 硬件的泡沫破裂」。纽约时报剖析了 Humane 从推迟发货 (原定 2023 年 10 月,延至 2024 年 4 月) 到最终崩盘的全过程。

媒体评论道,AI Pin 的失败在于忽略了用户兜里的智能手机,它试图取代手机,却连基本功能都做不好。更有媒体指出,惠普的收购更像是捡漏,旨在吸纳 Humane 的专利和技术团队,而不是延续产品本身。

这起事件不只震动了硅谷,还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开始反思:AI 硬件的 「革命」 承诺,究竟有多少是真金白银?

 从狂热到崩盘的内幕 

Humane 的陨落并非孤例。2024 年,同类 AI 硬件 Rabbit R1 也遭遇类似命运。这款售价 199 美元的掌上设备,宣称能通过 AI 代理执行任务,如订餐或叫车,却被媒体评为 「半成品」,存在安全漏洞和功能缺失问题。尽管 Rabbit 公司仍在更新软件,但预售的 4 万台设备中,许多用户选择退货。

媒体在 2024 年底回顾中,将 Rabbit R1 和 Humane AI Pin 并列为 「年度三大硬件失败品」,强调它们暴露了 AI 硬件从概念到落地的巨大鸿沟。

回想 AI Pin 的崛起,仿佛一夜之间,AI 硬件就成了投资界的香饽饽。2023 年,Humane 在产品还未面世时,就通过一场明星云集的发布会吸引眼球。

创始夫妇在演讲中演示了 AI Pin 的 「手掌投影」 功能,瞬间刷屏社交媒体。

投资者们蜂拥而至,为什么?据专业机构数据,Humane 的融资历程显示,早期轮次主要看重创始人的苹果背景——一位曾是 iPad 软件总监,另一位则参与了 iPhone 设计。他们承诺的 「无屏交互」 概念,契合了当时 AI 热潮下 「取代智能手机」 的叙事。OpenAI 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 Humane 是因为 「它代表了 AI 从软件向硬件的跃迁」,而另一名投资者则是看好其在企业级应用的潜力。

营销策略更是推波助澜。Humane 与 KOL 合作,在 Instagram 和 TikTok 上发布炫酷演示视频,营造 「一机难求」 的氛围。

产品宣传强调 「解放双手」,但事后分析显示,许多功能如实时翻译,其实依赖云端 AI,并非硬件独创。纽约时报称,Humane 的营销中,有近 30% 的演示是后期编辑过的,夸大了实际性能。

这股 「风口」 并非独 Humane 所有。

2024 年,类似项目如 Rabbit R1 通过展会一炮走红,预售首日卖出 1 万台;还有一款挂脖式设备,融资数百万,宣传 「永不遗忘的记忆助手」。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抓住 AI 大模型 (如 GPT-4) 的东风,包装成 「革命性硬件」,但底层技术壁垒不高,更多靠概念炒作。《斯坦福 AI 指数报告》2024 数据显示,2023 年 AI 硬件投资激增 13 倍,许多项目估值虚高,脱离实际应用。

最终,「风暴」 来得猝不及防。Humane 前员工透露,公司内部从 2023 年底就乱象频生:技术研发停滞,电池过热问题反复测试未解;资金链紧张,月烧钱率高达数百万,却因交付延误无法变现。

供应商反馈显示,Humane 的激光投影模块良率仅 70%。

行业专家指出,AI Pin 的技术路径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依赖高功耗芯片,却无有效散热设计,导致用户体验崩盘。媒体在 2024 年 5 月的评测中,直接 「卸妆」 其功能:语音响应延迟达 10 秒,远超智能手机;物体识别准确率不足 80%。这些问题累积,最终在用户退货潮中爆发。

创始人的去向也耐人寻味。收购后,两名创始人加入惠普,继续 AI 项目,但网友们吐槽这像是 「体面退场」。他们的过往经历本是加分项,却也埋下隐患:脱离苹果的资源后,供应链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延误。

类似 Rabbit R1,其创始人在采访中承认,早期忽略了安全漏洞,如 API 暴露用户数据。2025 年一份报告列出,2024 年 90% 的 AI 初创失败源于市场需求不足和高成本,Humane 正是典型。

这些内幕告诉我们,AI 硬件的 「风口」 往往是资本与营销的合力,而 「风暴」 则源于技术与运营的脱节。Humane 的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痛点。

 下一个 「Humane」 会是谁? 

Humane 的崩盘后,AI 硬件赛道并未冷却,反而进入 「去伪存真」 阶段。

目前火热的子领域如 AI 眼镜,正上演类似戏码。拿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为例,2023 年推出,集成 AI 助手,能拍照、翻译,销量超 30 万副。但问题也显露:隐私担忧 (摄像头随时录像) 和电池不足一天。

媒体在 2025 年评测中称,它的市场前景乐观,预计 2025 年 AR 眼镜市场达 500 亿美元,但需解决舒适性和功能集成。另一款 Xreal Air 2,聚焦 AR 显示,融资 1.2 亿美元,却面临内容生态缺失,用户反馈 「戴久了头晕」。

谁可能重蹈覆辙?Friend AI Pendant,一个 2024 年推出的挂脖设备,宣传 「情感陪伴 AI」,融资数百万,但媒体分析指出,其商业模式依赖订阅,却无独特技术,易被手机 App 取代。相比之下,Oppo Air Glass 3 以轻量化设计脱颖而出,并在展示中获赞,但需警惕供应链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 年 AI 硬件失败率或达 85%,关键在于是否穿越周期。

投资者们已趋理性。2024 AI 趋势报告显示,经历 Humane 事件后,资本更青睐有生态支持的项目,如与英伟达合作的硬件。行业观察者建议,项目需证明 「实火」——如可持续盈利模式和技术壁垒。IBM 的 2024 趋势报告强调,硬件需融入现有设备,而非孤立创新。

对消费者来说,如何避坑?别被 「革命性」 概念迷眼。选购时,看实际评测:电池是否耐用?功能是否实用?

如 Ray-Ban Meta,用户故事显示,它在旅行中翻译菜单超方便,但隐私设置需手动调整。有媒体警告,AI 硬件易成电子垃圾,Humane 的 700 美元设备如今成摆设。建议:从小额订阅起步,试用后买;关注开源社区反馈,避免 「智商税」。

Humane 的陨落,是 AI 硬件的 「价值回归」 起点。

未来,谁能炼 「虚火」 为 「实火」,或许就在于平衡创新与务实。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