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 7 月 16 日电 (记者 翟卓) 自去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以来,我国实施 「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已经超过半年,从最新的金融数据反馈来看,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较为明显。
回看上半年,5 月出台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令人印象深刻,从降准降息到创新工具,10 项举措在 1 个月内全部落地,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经济也在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回升向好。
展望下半年,受访人士预计,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国债买入也有望重启,以助力流动性继续保持充裕;政策工具箱可能会继续上新完善,在助力信贷维持合理增长的同时,让重点领域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保障。
适度宽松已实施半年 助力稳增长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能减弱。为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实施了四次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之后,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
首先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5 月降准 0.5 个百分点,一次性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 1 万亿元;6 月两次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共 1.4 万亿元。
期间金融总量指标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截至 6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 (M2)、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 8.9%、8.3%、7.1%;上半年我国累计增加人民币贷款近 13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 22.83 万亿元。
其次在利率方面,继续推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5 月下调政策利率 0.1 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 0.25 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下行 0.1 个百分点。
贷款利率得以保持在历史低位,上半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约 3.3%、3.1%,比上年同期低约 45 个、60 个基点。
另外在结构方面,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设立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分担工具。同时优化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期间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截至 5 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 「五篇大文章」 贷款余额 103.3 万亿元,占本外币各项贷款的 38.2%;同比增长 14.0%,增速比各项贷款高 7.3 个百分点;年内贷款增量在各项贷款增量中占比超六成。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 14 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需要时间的,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最后在框架方面,货币政策框架持续调整,不仅改变了中期借贷便利 (MLF) 招标方式,促使其政策利率属性完全退出,并提前公告买断式逆回购和 MLF 操作,强化市场沟通,货币政策操作更加透明化,利率传导也进一步畅通。
「总的来看,着眼于应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上半年货币政策在价格、数量、结构等维度适时发力,在稳增长方面效果明显,为大力提振内需,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提供了关键支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货币政策目标相机抉择,带动流动性先紧后松的影响下,上半年资金利率、存单利率、债市利率整体呈先上后下走势。
以资金利率为例,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在报告中提到,在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强调防范资金空转下,一季度资金面相对紧张,DR007 及 R007 中枢均较去年四季度有所上行,但随着二季度降准降息落地,且中国人民银行态度边际缓和,资金利率又有所下行。
下半年降准降息空间仍存 政策工具箱有望持续完善
展望后续,邹澜强调,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执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在受访专家看来,当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总体处于观望阶段,而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因此下半年政策的实施节奏和力度将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
首先在降准降息方面,业内普遍预计,在内外需不确定性加大经济修复压力、实际融资成本依然较高等背景下,下半年降准降息空间仍存,以降低实体经济债务负担、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例如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建议,于 8 月或之前降准 0.5 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近 1 万亿元,支持 8 月与 9 月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并增强市场信心;同时适时下调政策利率 0.2 个百分点,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并推动 LPR 继续更大幅度下行,从而促进信贷合理增长,刺激消费与投资需求扩张,并缓解财政压力。
其次在流动性方面,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物价水平延续低位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提升价格水平、提振内需,为此在降准降息等传统工具之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将适时加大质押式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MLF 资金等投放力度,使得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此外还要强化财政协同,国债买入也有望重启。」 温彬提到,为稳定经济运行,下半年财政政策或由加速转向加量,预计 8-9 月将再迎供给高峰,届时银行承接压力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适时重启二级市场购债可释放宽货币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另外在融资支持方面,受访人士普遍预计,下半年信贷需求可能会有结构性改善,科创、消费等重点领域会得到有力保障,社会融资规模也有望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
「其中居民端信贷需求增长或相对平稳,企业端信贷受政府投资扩张影响有望较为明显增长,全年或实现约 20 万亿元增量,信贷余额增速则接近 8.0%。而受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托举,社融也将保持较高速增长,全年或实现约 36 万亿元增量,社融存量增速维持在 8.7% 左右。」 连平预计。
最后在结构性工具方面,王青认为,除总量型政策工具外,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有可能设立定向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再贷款,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等领域。
此外,综合受访人士观点,中国人民银行还可能通过适度上调额度、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更好发挥现有支农支小再贷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定向工具作用,在着力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同时,以结构带总量,进一步推动宽信用进程,从而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