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近日已成为金融圈最炙手可热的叙事之一。
从私人信贷到美国国债,「万物皆可代币化」 正被包装成一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数字化迁徙。全球顶级智库波士顿咨询 (BCG)预测,到 2030 年,非标资产 RWA 细分市场规模或达 16 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届时全球 GDP 的 10%。
在这幅繁荣景象背后,市场也发出了疑问:剥开 「代币化」、「去中心化」 这些技术外衣,RWA 的内核,与当年留下满地鸡毛的 P2P,究竟存在多大的本质差异?
如果说 P2P 的覆灭,根源是资产不透明和平台失信,那 RWA 又拿什么来保证,它所锚定的 「真实世界资产」 永不为虚?当信任的基石从有形的抵押品转向一行行代码,我们迎来的,究竟是一场金融效率的革命,还是又一次以技术名义包装的金融骗局?
RWA 新瓶装旧酒?
先来看 RWA 到底是什么?
RWA 最原始的定义是 「真实世界资产」,是一个名词,指的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具体的、有形的 (如房产、黄金、艺术品等)或无形的 (如债券、股票、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价值物。
但在区块链和金融科技领域,RWA 更是一场金融革命的动词,就是通过 「代币化」 把那些 「动不了、卖不快、投不起」 的传统资产,分割成若干份,搬到区块链上挂牌出售。
这样看来,稳定币和代币化基金都可被归为 RWA 范畴。它们背后都对应着某种真实世界资产作为价值支撑,但两者扮演的角色不同。稳定币在生态内承担着 「货币」 的功能,追求的是价值稳定和高流动性,不产生收益;而代币化基金则是 「投资品」,其目标是获取收益增长。
这听起来仍然比较抽象?我们举个例子:
过去一套价值过亿的北京四合院,是普通人只能仰望的顶级资产。但现在通过 RWA,它可以被拆成 10 万份,每个人花 1000 块就能 「买一份」,成为这套四合院的 「数字房东」,坐等收租金分红,这就是 「资产碎片化、全民参与」 的极致体现。
因此,RWA 就是让有资产的人多了一个融资渠道,让资金方多了一个门槛更低的投资机会。理论上,RWA 实现了资产方与投资者的双赢。这听上去是不是与过去 P2P 所宣扬的普惠金融很契合?两者的目的都是降低传统金融门槛,实现 「去中介化」。
传统 P2P 模式,是依靠互联网平台让需要借钱的人直接向愿意出借资金的人融资,最大优势是削弱了银行等金融中介。但 P2P 的平台本质是信用撮合,因此面临信用风险难控、信息不透明等结构性缺陷。
而 RWA 实际上是迭代了这种 「撮合逻辑」,将中间的桥梁从互联网网站变成了区块链。区块链其实就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大家可以想象成是一本由很多人共同维护、谁都能查阅的记账本,每一笔资产相关的信息都公开且无法随意更改。RWA 还利用了智能合约——它们就像写在区块链上的自动化小程序,能够根据预设规则自动完成资金划转、收益分配等操作,无需人工干预。
相比过去 P2P 主要靠借款人的信用说服投资人,现在的 RWA 是用能够查证的真实资产做抵押,整个过程更可靠、风险更可控,也更难被人为操作或作弊。
可以说,RWA 是 P2P 普惠目标的技术升级版,继承去中介化理念但重塑了信任机制。我们可以给 RWA 下一个更精准的定义:一个有资产抵押的、全球化的、基于区块链的 P2P2.0。
正因为有了这层优化,当数万亿美元的真实资产能够在链上被匿名、无国界地流转时,传统金融业也随之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颠覆。
RWA 让资产方可直接向全球投资者发行 「资产代币」,绕过昂贵的中介和承销商,以更低成本实现融资,并通过区块链驱动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点对点高效交易,这对传统证券交易所的模式必然有冲击。
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面临挑战。RWA 将其从非标准、区域化的 「笨重」 投资品,转变为标准化、流动性强的全球化金融产品,对传统房地产中介、开发商及 REITs 形成冲击,使 「人人皆可投资全球房产」 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RWA 是一座桥梁,它将现实世界中沉淀了数百万亿美元价值的资产与高效、透明、全球化的数字金融世界连接起来。它所适合的行业,正是那些渴望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门槛、扩大投资者基础的领域。
但与此同时,这也勾起了痛苦的回忆——P2P 网贷曾经承诺,让我们的小额资金高效匹配至有需要的人手中,最终却导致无数家庭血本无归。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既然 RWA 模式和 P2P 非常像,RWA 是否也会重蹈 P2P 覆辙呢?
RWA 步 P2P 后尘?
RWA 的拥护者会立刻反驳,声称它用技术手段,完美解决了导致 P2P 崩溃的四大 「原罪」:
(1) 资产不透明——RWA 用 「硬资产抵押」 替代 「信用贷款」,通过物联网 (IoT)、AI 等技术,可以将资产 (如充电桩、光伏板)的运营数据实时上链,保证资产真实可查;
(2) 资金不安全——RWA 用 「智能合约」 托管替代 「平台资金池」,资金流转由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规则公开透明、不可篡改;
(3) 风控不透明——RWA 的风控规则被写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例如,若抵押资产价值下跌,可自动触发补仓或清算程序,减少人为干预;
(4) 流动性差——RWA 在全球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进行 24/7 交易,资金退出灵活。
这套理论闭环听上去很完美,但在现实中远非无懈可击。RWA 虽然在合规架构和风控机制上已大幅优于早期 P2P 那种松散且高风险的模式,但它依然潜藏着更加隐蔽,甚至更具破坏力的新型风险。
P2P 爆雷的根源是虚假标的,而 RWA 同样无法解决这个 「资产原罪」。区块链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穿透屏幕,去验证链下的那栋房子、那笔贷款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底层资产本身就是虚假的或是劣质的,那么 RWA 所做的,不过是把 「垃圾」 进行了数字化编码。
一些 「伪 RWA」 项目,根本没有任何实体资产支撑,只是滥用概念包装的 「空气币」。据统计,2023 年全球新增的 RWA 项目中,有相当比例属于此类。更高级的骗局,则是利用 AI 生成虚假的地契和监控画面,来掩盖资产已被挪用的事实。
当信任的基石——那个 「真实世界资产」 本身就是谎言时,链上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风险不仅仅在于造假,更在于资产本身流动性和定价上的难题。RWA 大多锚定非标准化资产——如非上市股权、艺术品、碳信用等,这些资产价值波动大且难有客观公允定价,随时可能因市场恐慌或底层资产减值导致代币流动性枯竭甚至清零。例如,艺术品 RWA 项目分割权益上链,但因艺术品市场规模有限,代币价格剧烈震荡,退出极为困难。
与 P2P 相比,RWA 带来的影响更广泛。P2P 的风险主要局限于一国之内,而 RWA 则将风险彻底全球化了。
打个比方,一栋位于泰国的房产,由一个在开曼注册的基金会发行代币,卖给了遍布美国、日本、巴西的投资者。一旦资产造假或项目方消失,问题就来了:谁来监管?适用哪国法律?投资者该向谁追索?这就是一个完美的 「法律孤岛」。
虽然在香港、新加坡等合规友好的司法辖区,投资者可以通过 SPV(如信托公司等独立法律实体)追索,缓释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在全球其他大多数区域,这个风险依然很突出。
总结来说,RWA 不会简单地复刻 P2P 的覆辙,但依旧存在旧套路新变种的可能。既然风险如此高企,为什么资金依然源源不断地流入 RWA 赛道?
最大的玩家是国家
如果我们的分析仅仅停留在风险层面,那就低估了 RWA 的真正意图。RWA 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技术创新,它更是一种地缘政治工具。在 RWA 的棋局中,最大的玩家其实是国家层面。
观察当前 RWA 市场的构成,虽然不是国家直接主导,但也是国家信用资产 (如美债)和受国家严格监管的全球金融巨头 (例如贝莱德)主导。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全球 RWA 市场 (不含稳定币) 总规模约为 255 亿美元,私人信贷和美国国债占据了近 90% 的份额。以贝莱德发行的 BUIDL 为代表,美国国债代币化,正成为 RWA 最主流的应用。
这意味着 RWA 正在成为美元霸权在数字时代延续的工具。它让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资本,都能够绕开本国的资本管制和复杂的传统银行体系,几乎无摩擦地、7x24 小时地投入美元资产池里。
在过去,一个国家的资本想要购买美债,需要通过层层审批和金融中介。而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和一个数字钱包,这本质上是对非美经济体的一次数字化的、无声的 「资本收割」。它将全球的流动性更高效、更隐蔽地虹吸到美元资产的蓄水池中。
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正陷入一场巨大的 「囚徒困境」:
因为全球 95% 以上的主流稳定币都是锚定美元,如果选择拥抱 RWA,就意味着向这套以美元资产为核心的体系开放自己的金融边界,这会挤压本币作为支付和储备货币的需求,本国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变弱,甚至削弱其金融主权 (稳定币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看 《特朗普的最后一搏》)。
这种结构性 「虹吸」 最大的后果,就是非美国家的铸币税遭受严重冲击:本地消费者原本用本币买东西,支撑本币的价值与需求,国家就能通过多印钱获取铸币税。如今大规模转向稳定币,货币发行权和铸币税收益 「外流」 到了稳定币发行方甚至锚定国 (通常是美国)。
天顺财经注:铸币税指的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时,货币面值减去实际发行成本后获得的差额收入,这部分差额就是 「铸币税」,通常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区域在尝试推出本币稳定币,来降低上述风险,虽然只具有 「相对意义」,但相对于完全开放或被动防御,这至少可以为本国金融留下一定回旋空间和政策工具。
例如,香港 《稳定币条例》 已经在 8 月 1 日正式生效,欧元区也在加快推进数字欧元及欧元稳定币。这些举措的核心目的,正是要防止本地金融活动大规模转向以美元为主的离岸稳定币体系,从而守住本国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自主权。
如果选择封锁 RWA,虽然短期内有助于防范资本外流、守住金融边界和主权,但长期看可能被新一代全球数字金融体系边缘化,更有可能让一个经济体在未来全球贸易中丧失影响力。目前的确也有一些国家出于维护金融安全和主权的考虑,已通过建立 「数字防火墙」,对 RWA 跨境流动实施严格管控。
所以说,RWA 的终极形态,挑战的不仅仅是传统金融机构,更是撼动了自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以来,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全球治理体系。
正因如此,RWA 不仅是 P2P 普惠目标的技术升级版,也是一场地缘政治、金融主权与技术革命交织在一起的宏大风暴,是国家层面争夺新的货币话语权的新战场。但对普通人而言,RWA 的业务模式虽然降低了投资门槛,却也让个体投资者暴露在许多与 P2P 十分相似、甚至更为复杂的新风险之下。
所以,我们个人在投资 RWA 前,别只看外壳,更要弄清楚 「盒子」 里装的是什么。你投的是底层资产,千万别忽略最本质的那一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文章标题:一场新的 P2P 骗局,正在酝酿?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50194.html
阅读原文:一场新的 P2P 骗局,正在酝酿?_天顺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