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次节能专项监察在中国光伏硅料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 《2025 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共 41 家多晶硅企业名列其中,包括 9 家内蒙古企业、8 家新疆企业 (其中有 2 家企业位于新疆兵团)、6 家四川企业、5 家云南企业,以行业来看,以光伏硅料供应商居多。按照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需在今年 9 月 30 日前报送监察结果。
据巴伦中文网了解,工业节能监察是工信部每年开展的例行监察,今年相关工作早在 4 月份即已启动,其中,专项监察企业集中在钢铁、炼化、合成氨、水泥、电解铝和数据中心这几大高耗能行业,涉及企业近 2600 家,相较往年最大的特点是对数据中心领域的能耗情况更加重视。而在相关工作已全面铺开一段时间后,单独向全社会发布多晶硅行业的专项监察通知,以往确实较为罕见。实际上,即使在硅行业,此前工信部主抓的节能监察也更多着力在多晶硅的上游工业硅领域。也正因为这种 「特殊对待」,让光伏行业将节能监察与目前声势浩大的 「反内卷」 联系了起来,并对其中深意或远虑进行了诸多猜测。
主管单位是否希望通过专项检查来进行产能摸底,或行业是否会籍此调整碳排放核算来应对海外市场越来越高的绿色门槛,这些猜测都无实际证据支持。但说到底,让清洁能源行业更加 「清洁」,而不仅仅是在产能、价格和速度上拼杀,同样是 「反内卷」 的真谛所在。
绿色电力还需更绿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危害正逐渐凸显,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和各地愈发反常的气候变化,对经济、民生都造成了不少麻烦。在降碳转型的探索中,电气化几乎是公认的必选项之一,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电力进行 「绿色改造」:通过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发电或驱动机器。
不过,在绿色能源体系中,无论是发电端早已成熟的风电、光伏,还是储能端新晋起步的新型储能、绿色氢能,都需要大规模的生产线来提供设备。而生产环节使用的如果仍是高碳排的煤电甚至其他化工制品,那么,虽然最终产出的绿电仍整体上降低了碳排,但总是显得 「不够绿」。这也是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较多受到质疑的一点,及至今日,仍不乏据此给发展新能源扣上 「阴谋」 帽子的极端声音。
在 2010 年代后期至 2020 年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愈发健全成熟之际,不少风电、光伏企业都做出承诺,加大自身设备生产中的绿电比例,更为积极的企业则给出了实现净零排放的时间表和规划方案,并开展了供应链协同降碳减排的工作。
不过,近两年新能源行业深陷 「产能过剩」「价格战」 等 「内卷」 泥潭,经营举步维艰,很多企业似乎已少有余力推动生产环节的降碳减排。在今年的一场活动中,一位光伏一体化龙头企业负责 ESG 的高管坦诚,公司去年迫于经营压力无奈放缓了用光伏绿电打造绿色光伏的进度。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IPE)、绿色江南最近发布的 《2025 年光伏行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评价期为 2024 年 9 月 30 日至 2025 年 7 月 20 日) 指出,过去一年以来,光伏企业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根据 24 家连续三年披露碳排放数据的企业情况来看 (多为头部企业),其 2024 年评价期碳排总量较 2022 年高出 56%,考虑到气候危机的愈发严峻和出海碳排放核算的日益严格,行业亟需加速脱碳进程。报告还指出,虽然近年来光伏企业环境信息和碳数据披露水平有所提升,但对标全球领跑者仍有差距。此外,多数企业的供应链脱碳仍仅停留在战略层面或试点阶段,未取得显著进展。
此前一位新能源龙头企业的首席可持续发展官也曾表示,欧盟等市场对进口产品的低碳、环保要求愈发严格,如果中国企业不及时跟进,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让 「绿电」 更加绿色并得到国际认可,就可能被拒之门外。而归根到底,这些 「绿色门槛」 背后的目的还是推动行业减排最终实现净零目标,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更好的出海开拓欧美市场。上述报告也建议中国光伏企业关注国际上对资源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准入要求,尽快推进自身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绿色竞争力,并通过带动产业链脱碳,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新能源不能走回老路
新能源产业涉及多个环节,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生产过程的环境隐患虽然最为显眼,但远非全部。
在开采、回收等环节,还有很多不如碳排放那样受到关注、能够量化的问题存在,如果不提早加以注意,很可能让新兴产业走回 「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
在愈发受到全球瞩目的新能源矿产环节,在很多国家、地区大举上马战略矿产项目之际,都对其环境危害缺少评估或干脆忽视。实际上,锂、锰、钴等新能源关键矿产都容易对水源、土壤造成损害,国内也已出现一些相关案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曾多次提示防范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认为目前有关新能源矿产的环境赋存数据不够完善,对其潜在污染也缺乏量化研究。
《2025 年光伏行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 中也提到,矿产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常被忽视,目前尚无光伏企业披露如何降低硅矿以及能源转型关键矿产开采环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此外,包括风电、光伏设备、锂电池等在内的新能源产品废弃回收处理也是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风电设备的废弃处理已引起过一些争议,我国光伏也在爆发式增长后从 2025 年就会开始出现大量退役设备,2030 年将迎来第一个高峰,而使用寿命更短的锂电池也眼看就要迎来废弃潮。
到 2040 年之前,数以亿计的新能源设备将面临退役。而不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会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造成资源浪费,废弃设备中的重金属、氟化物、硫化物等还会损害水资源、土壤和大气。
而目前来看,包括上述报告和师从江桂斌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学志等学者的研究都提到过,目前新能源设备废弃处理标准有所缺失,回收体系自动化程度低,仍有不少技术难题亟待攻克,也尤需通过产业化来降低成本。
杨学志曾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刊 《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发文,将新能源中的锂离子电池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风险,并建议构建覆盖资源开采、材料制造到电池回收的污染排放全景图,完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识别关键排放节点与影响因子,支撑差异化管理与政策干预;打造高效回收体系,突破绿色循环关键技术瓶颈,加快推进退役电池的高效拆解、智能分选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强化基础研究、装备创新和政策配套建设。(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