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听筒 Tech,作者 | 杨林,编辑 | 饶言
在互联网行业,尽管“ 一亏亏几十亿、一做做十几年”,可依赖于智慧交通、自动驾驶和本地生活的考量,地图,大厂一直都在“ 砸钱”。
尤其在 AI 时代,行业正在进行一场全新的角逐。比百度晚些,近日,“ 地图三巨头” 之一高德,高调宣布全面 AI 化,称将空间智能普及至用户日常出行生活场景,并推出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出行生活智能体“ 小高老师”,实现“ 行前-行中-行后” 全旅程 AI 服务。
诸多分析看来,不管是百度,还是高德,抑或其他,“AI 化” 是一条必经之路。尤其是,数字经济时代,“ 地图” 已从单纯的导航工具,演变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入口,而“ 地图 AI 三国杀”,不仅关乎企业市场份额,更影响城市智慧交通和本地生活服务的格局。
但和厂商高喊猛打不同的是,用户对地图市场的 AI 化,仍保持一定的“ 谨慎” 态度。
比如,车主姚姐表示,“ 升级了 APP,但于我而言,AI 功能没什么作用。” 实际上,在姚姐看来,她使用地图,不太需要“ 花里胡哨” 的需求,“ 仅有的诉求是,导航准一些”。
再比如,车主李哥表示,“ 升级了 AI 系统,更难用了。之前的图标指向清晰,但多了 AI 步导后,自己却‘ 转向’ 了。”
诚然,厂商显然不会放弃这个数字服务的商业机遇,但就目前而言,企业所传达的 AI 出行构想,还仅仅只是“ 愿景”,仍未到达智能出行的彼岸。
不满“AI 地图” 的用户
在科技公司工作的车主李哥,对 AI 始终抱有开放和期待态度,他坚信,AI 未来一定会成为新的生产力。
在一些公司宣布全面 AI 化,且应用还处于内测版本时,李哥甚至到处找资源拿到“ 邀请码”。
但结果,多少让李哥有些失望。他坦言,“‘ 雷声大雨点小’。AI 的基本功能是丧失的,最基本的语音识别功能都有错误,十句话八句都是无用对话,开语音导航居然将我的目的地都给改了。”
李哥发现,“ 升级 AI 系统之前,图标指向清晰,但多了 AI 步导后,自己却多次‘ 转向’,说好的人工智能变成了人工‘ 智障’,亏我到处找邀请码。”
而且,李哥还认为,地图的功能非常臃肿,用户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导航软件,但不明白的是,地图公司为什么不断做嵌入,且广告推荐仍旧很多,根本关不了,“ 尤其是那些借钱贷款广告,能不能支持关闭?”
而于每次出门必用导航的车主姚姐而言,实际上,她并不关心地图是否有 AI 功能,她更在意的是,“ 导航功能方面,有没有改善。”
比如,此前,姚姐在使用某地图 APP 的 AI 功能时,要搜索的是去“ 某某奶茶店”,经大模型一番分析后,AI“ 理解” 的却是去其他城市的“ 某某奶茶店”,“ 换各种 prompt(提醒) 都没用,特别浪费时间,感觉还不如不用 AI。”
图:社交平台关于“AI 地图” 的相关讨论 来源:小红书 《听筒 Tech 截图》
实际上,在姚姐看来,不仅仅是 AI,就是传统的导航功能,地图公司都还没做好。
此前,姚姐走在高速上,导航一个定位,地图却始终将其定位到“2 公里之外的一条乡间小路上”。
更为严重的是,曾经在高速盘桥过程中,因有多个出口,导航却始终不清晰,姚姐徘徊在路口不知所措,“ 可想而知有多危险,我本来用它是为了省心,结果却让我在高速行驶中分心,更气人的是它竟然出现几次。”
“ 出门办事,要求的就是安全第一,且时间都是计划好的,用导航最基本的需求是,准确、别误事。地图公司与其折腾花里胡哨的 AI 功能,不如做好原始导航,苦练内功。” 姚姐表示。
不止姚姐和李哥对 AI 地图抱有意见。在社交平台,有关“ 规划路线遭遇智商时刻,语音助手遭遇人工智障”、“ 广告泛滥、导航变‘ 导购’”、“ 会员制与数据垄断”、“ 隐私之坑,你的行踪 AI 比你更清楚” 等相关话题也引起社会关注。
当然,亦有车主表示,AI 地图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方便。
比如,有车主在社交平台表示,“ 可以随时跟 AI 对话,只要把目的地和途经点告诉 AI,就能给你规划道路”;还有网友表示,“ 它不仅可以规划道路,还可以定制 AI 旅游套餐,‘ 导航’ 从对话机器,变成了行动搭子。”
AI 地图的崛起与隐忧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速度令人惊叹,地图导航领域也不例外。
从传统的 GPS 导航到如今的智能路线规划、实时交通预测,AI 地图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必备。
尤其是,最近一两年来,头部企业纷纷探索与 AI 深度融合,一场关于出行效率与体验的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2024 年 10 月,百度地图宣布,作为 “ 首家地图 AI 智能体” 入驻蓝心小 V 智能体广场,用户可以打开出游路书,查看通勤路况、步行骑行导航等。
今年,百度地图官微宣布推出智能眼镜解决方案,并接入 DeepSeek,同样可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推荐周围的目的地,不过尚未推出拟人化的 AI 助手,仍需手动输入搜索内容。
今年 8 月,高德推出 AI 拟人化的形象让地图导航,这意味着地图导航不仅仅是工具,未来可以成为大家生活出行的向导。
然而,随着 AI 地图的普及,其背后的技术缺陷、数据隐私问题以及商业竞争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用户亦指出,AI 地图并非完美无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的“ 坑”,让人哭笑不得。
图:地图公司 APP 首页情况 来源:百度地图 (左)、腾讯地图 (中)、高德地图 (右)《听筒 Tech 截图》
在业内人士大林看来,AI 地图,确实“ 聪明” 与“ 愚蠢” 并存,“ 这与地图行业本身技术成熟度与商业模式有直接关系。实际上,AI 地图行业当前面临不小的挑战,未来仍有优化空间。”
比如,AI 地图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智能路线规划,但用户常常遇到一些非常规的导航建议。“ 明明有更近的道路,AI 却推荐一条绕行路线,原因可能是算法过度依赖历史数据,而忽略了实时路况变化。” 大林解释。
另外,曾有用户反馈,某地图 APP 在山区导航时,将车辆引导至未开放路段,原因是 AI 未能识别未开放路段。而在交通预测方面,尽管 AI 号称“ 能预测拥堵”,但在突发事故或极端天气下,其反应速度往往滞后,导致用户被困车流。
在大林看来,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数据滞后性及算法偏见,“ 实际上,AI 依赖历史数据训练,但现实路况瞬息万变,数据更新不及时会导致误判。但部分 AI 地图会优先推荐合作商家的路线 (如加油站、餐饮店),而非最优路径。”
另外,AI 语音助手的识别和交互应用,本应提升驾驶安全性,但实际会出现误听指令、机械播报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自然语言处理 (NLP) 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在多方言、嘈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仍有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用户吐槽的广告泛滥行为,在升级 AI 应用后,仍未得到改善。且另有用户表示,“ 甚至,感觉未来还会多出一部分 AI 广告。”
实际上,地图公司的盈利模式与用户体验,存在天然的冲突。毋庸置疑的是,此前,头部企业为了做地图,曾花费巨资,迫切需要盈利。
以某头部地图公司为例,今年才首次实现盈利,而另据财报数据显示,该地图公司的主要收入源于广告、车企合作及本地生活服务导流,其中开屏和信息流广告,贡献了约 60-70% 的营收。
以至于,广告泛滥,导航变“ 导购” 成为常规项,且承载了大量商业推广。
种种技术的不完善和商业套路,让用户开始质疑:AI 地图到底是在服务用户,还是在“ 收割” 用户?
“ 填坑”,才能走得更远
尤其是,在升级了 AI 系统后,隐私之“ 坑”,也在升级。
“ 你的行踪,AI 比你自己更清楚”,在社交平台,有用户如是表示。
比如,AI 地图存在过度收集位置数据和用户行为预测等问题。姚姐就表示,自己有次在看某个地图的图片时,不小心触发了 AI 工具,“ 我翻了一圈设置,也没有找到关闭功能的按钮,另外,AI 在我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调取了我前几次的搜索记录,有种被偷窥的感觉。”
大林亦表示,AI 地图需要用户位置信息才能提供服务,但问题是,诸多 APP 存在过度收集问题。
如即使用户未主动使用导航,APP 仍在后台记录位置;且部分企业出于有利于广告主精准投放的考量,或将用户轨迹数据、行为数据出售给第三方,于用户而言,即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不过,在李哥看来,尽管 AI 地图存在诸多问题,但潜力仍不可忽视。
李哥认为,事实是,地图的 AI 化势在必行。仅从技术角度而言,他亦提出了未来可能的优化方向。
比如,提升算法透明度,让用户了解路线推荐的逻辑,减少“ 黑箱” 感;引入用户反馈机制,优化 AI 学习能力。
另外,融合更多 AI 技术,商家可以结合自动驾驶数据,提供更精准的实时路况。利用 AR 等技术,提升复杂路口的导航直观性。
实际上,大林也提及,地图公司还应该加强隐私保护、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
比如,地图公司其实可以提供“ 隐私导航” 模式,允许用户选择不记录行程;同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用户信息滥用。
而在平衡商业化与用户体验方面,商家可以尝试限制广告推送频率,确保导航核心功能不受干扰;此外,探索更合理的盈利模式,如企业定制服务,而非依赖用户付费。
实际上,针对上述种种改进行为,一些用户也深有体会。姚姐就指出,商家最应该做的是挖掘更多维度的服务,而不仅仅依赖广告和信息流这种粗放的盈利模式,“ 毕竟,即便是使用 AI 地图导航,简约、简单、直接,才是用户最直接的诉求。”
一定程度上,在大模型全面展开的时代,诸多应用要么被 AI 重构,要么被 AI 替代,而地图 APP 也会变成智能体的一部分,将定位与导航的维度,拓展至空间智能范式。
当然,AI 地图的崛起,无疑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但其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提醒一个事实,技术再先进,若忽视用户体验、隐私保护等,最终只会让用户“ 踩坑”,被市场抛弃。
“ 未来,AI 地图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出行路上的智能助手。” 大林认为。
姚姐和李哥同样也指出,“ 我们期待 AI 地图,但拒绝隐形陷阱。AI 地图,‘ 填坑’ 才能走得更远。”
(文中大林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