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GWh 是什么概念?
如果用电能来衡量,100GWh 就是 1 亿度电,按平均值来计算,可以供数万个普通城市家庭使用一整年。
根据新能源研究机构 InfoLink 的统计,2025 年一季度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大致就是 100GWh 出头。能凭一己之力产出如此多产品的企业凤毛麟角,实际上,除中国外甚至很少有哪个国家的储能电池产能可以达到或者接近这一数字。
而有这样一家与中国储能 「新浪潮」 共同成长的企业,仅用 5 年多时间,就交出了全球出货量突破 100GWh 的成绩单。
这家企业名为海辰储能,按照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祖钰的说法,是由一群工程师 「没人没钱没方法」 创建的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 2019 年底,是一家以制造、销售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为主业的新能源科技公司,2024 年营收近 130 亿元,实现盈利,其储能电池出货量稳定跻身全球 TOP3。2025 年上半年,这家公司已冲至全球储能电池出货榜第二名。
8 月 22 日,海辰储能正式宣布,公司累计出货量突破 100GWh。
要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储能行业,取得这样的成就绝非易事。这家公司究竟是如何走通 「从 0 到 100」 的进击之路的?是又一个 「卷」 出来的 「短跑名将」,还是能在乱流中凭质量 「稳赢」 的 「常胜之师」?
先迈开步,才能踩到点上
如今在新能源领域,「规模」「速度」 常会让人联想起 「烧钱扩产」「低价竞争」 等 「套路」。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想凭此在近年来的储能行业后来居上的,多成了 「炮灰」。
2022 年储能成为风口后,锂电领域功成名就的大佬、「八竿子打不着」 的跨界玩家,携数千亿资金蜂拥而至。但从 2023 年至今,受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所累,储能企业经营普遍承压,没赚到钱就倒在路边的比比皆是,有积累的公司尚能通过先发优势巩固地位,但逆流而上的案例就少之又少。
实际上,从一些垂类媒体、专业机构的评测来看,海辰储能最突出的标签是产品质量高、客户口碑好、技术创新能力强。与近年来行业中流行的生产速度、产能规模、低价竞标确实大异其趣。在谈及公司出货破百 G 的成绩时,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总经理叶蓁也用 「创新引领、卓越服务、安全可靠」 来总结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行业陷入 「内卷」 之际,这家公司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并打响了 「海辰质量」 的招牌呢?将该公司今年递表港交所时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和专业研究机构公布的行业榜单、分析报告结合在一起,或许更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海辰储能创立之初,电池赛道的目光大多聚焦在 「顶流」 动力电池上,处于探索期的储能电池少有人问津,但公司看准 「储能+新能源」 是清洁转型的未来,确定了 「专注储能」 的发展路线。
2020 年下半年至 2022 年,「双碳」 大幕开启,政策红利到位,储能需求爆发,户储、电力大储、工商储都有买主,不同容量、标准的产品充斥市场。踏入风口的海辰储能拿到了 A 轮融资,但没有着急跟锂电老大哥们 「卷」 产能,而是打出 「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 的 「质量牌」,从第一批产品就开始积累口碑,同时拿出大量资源、精力开拓长时储能、钠电储能等前沿创新技术。
2022 年,虽然时长短、容量小的同质化产能更易拿融资、上规模、拼速度,但海辰储能仍坚持差异化路线,侧重技术和品质要求更高、「更难搞」 的电力大储客户,并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获得市场认可,成为首批量产出 314Ah 储能电池并应用于海外大储项目的企业。
2023 年,行业 「内卷」 弊端初显,暴露出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储能时长等方面的不足,海辰储能此时率先拿出多年研发所得、兼具高品质与创新性的千安时电池,搅动了大容量之争的风云。那一年,海辰储能位列 InfoLink 全球储能电池出货榜第五,大储 (电力储能为主,含工商储) 出货榜第四,当时的大储出货占总比为 85.7%。与此同时,一场 「秘而不宣」 的 「大出海」 也已启航。
到了 2024 年,全球电力大周期初现端倪,大储黄金时代渐行渐近,「海辰质量」 的口碑已在圈内形成,客户订单纷至沓来,公司来到全球大储电池出货榜的 TOP3,当年全行业大储出货占比已提升到 89.9%,同比增长 68%,远高于小储 12.4% 的增速,海辰储能也凭此跻身高工储能、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机构统计的储能电池出货总榜 TOP3。年底公司又发布了包括长时储能系统、钠电储能电池在内的多款首发产品,掀起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多元化发展热潮。与此同时,公司出海业务爆发,海外营收暴增超 35 倍,尤其向下游延伸的储能系统及解决方案,因质量过硬、符合较高标准等级,又能满足差异化需求,在海外备受好评,公司也成为 InfoLink 统计中的全球第四大直流侧储能系统集成商。同样在这一年,海辰储能也先于不少锂电明星企业实现盈利。
及至 2025 年上半年,「反内卷」 成行业主流叙事,海辰储能通过全球首次开门燃烧试验,进一步展示了公司在质量、安全上的优势,用户口碑驱动市占率日益高升。半年的时间里,公司在全球储能总榜、大储榜上历史性地夺下 TOP2,此时大储的行业出货占比已达到 91%,同比增速高达 110.15%,「踩到点上」 的海辰储能成为赛道爆发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而且,在行业海外市场占比波动不大 (45% 左右水平) 的情况下,海辰储能在 InfoLink 统计的海外出货排名中也从 2024 年的第 7 升至第 5,在直流侧储能系统集成商榜单中则冲入 TOP3。
图片来自 InfoLink
不少机构分析近年来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企业业绩表现时都发现了一些共同趋势,比如储能业务规模、毛利贡献持续高增,海外市场成为盈利胜负手,越是注重品质的供应商越容易建立长期比较优势等。
由此观之,海辰储能虽然出发时间不算早,但从锂电中的储能赛道,到储能中的大储板块,再到大储中的长时储能技术、产业链上的储能系统业务和海外业务,以及发展策略中注重质量、创新的风格,可以说,在关键时刻、决胜领域总是先迈开步的那一个。而这,才是能踩到点上的先决条件。
实际上,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早就预测过,2023—2025 年将进入全球储能、全业储能、全户储能的 「全面储能大时代」,储能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速、覆盖面在全球范围铺开。据了解,公司内外部也曾有过开展动力电池业务的建议,但领导层并未 「眼红」 手边的快钱和同行的速度,而是坚信自身对储能的判断,知雄守雌、以退为进,先去开拓这一领域的 「无人区」,坚守质量、创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做先行者,终于成为长跑比赛中的领跑者。
「性价比时代」 更需高端玩家
不过,即使是长跑者,也要提防时代变化的速度超过自身发展的进度。如果时代怵然 「拐了个弯」,以前的正轨就可能变成歧途。
而这个时代,正是以变化、诡谲著称的时代。
曾经备受瞩目的光伏、储能等投资风口,似乎正在降温,资金的热情纷纷投向了 AI。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人工智能领域风险投资已四倍于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气候技术风险投资。今年以来,这一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图片来自彭博新能源财经
有人说,新能源的主旋律已从 「不差钱」 变成了 「性价比」。从风电、光伏到氢能、储能,流行词大多由 「扩产」「规模化」「抢市场」 变成了 「下半场」「降本增效」「反内卷」。
但客观来看,这种 「性价比」 的定义是完成规模化、技术升级后的 「高性能+合理价格+比较优势」,需要的不再是同质化产能的批量供应者,而是质量可靠、服务有保障、产品差异化、有创新基因的 「高端玩家」。
对于 「高端玩家」 来说,坚守质量是最基础的要求,也很可能是未来最关键的 「战场」。在叶蓁看来,海辰储能之所以能在行业动荡中守护住客户的信赖,依靠的正是对 「安全稳定可信赖」 等质量准则的坚持。他表示,对于海辰储能来说,可靠不是选项,而是底线;卓越不是终点,而是习惯。根据海辰储能质量专家的介绍,公司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三体系认证,包括知识产权能源管理体系、信息安全、七星级售后体系等专项认证。
但是,只有质量仍是不够的。决定 「高端玩家」 上限的,是持续创新的能力。
在海辰储能内部,技术创新被视为不断跨越的原动力,领导层也坚信唯有持续创新才能持续引领未来。从前述梳理的 「技术突围史」 到如今 4000+专利布局,可以清晰看出这家公司始终走在时代创新的前沿。
谁能锁定 AI 红利?
「性价比时代」 绝不意味着低增长。当清洁能源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速度降低成本、研发创新时,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危机会变得更加容易,其投资、发展反而更能够期待新一波的热潮。
而新型储能,无论是对新能源顺利接入电网,稳步提升发电量来说,还是对为 AI 数据中心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前多家机构对未来五年左右的储能电池出货复合增长率预估都接近 30%,其中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复合增长率被普遍认为将超过 75%。今年下半年起,不少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上述增长预期 「显得有些保守了」。7 月,中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首次。摩根士丹利报告则认为未来三年仅美国数据中心电力缺口就高达 45-68GW。
无论是高温天气还是 AI 需求,都让新型储能的价值日益凸显,中国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算电协同发展和新能源市场化的相关政策,都为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利好。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表示,未来储能将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更紧密耦合,并在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领域拓展新的商业模式。
反观美国,虽然步入清洁能源发展的波谷阶段,但储能所受影响始终较小,在特朗普政府大笔拨款建设电网为 AI 筑基之际,甚至被不少机构愈发看好。
对于储能企业来说,如何吃到这波 AI 红利已变成必须钻研的课题。
海辰储能的一位业务经理表示,公司已经观察到,数据中心 24x7 的无碳绿电供应场景逐渐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而长时储能会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公司根据全球各地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测算,预计未来五年,4 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需求空间将达到 900GWh 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而这一领域,正是海辰储能的 「金字招牌」 之一。该公司披露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储能时长增加,储能电站规模会越做越大,系统集成效率、系统成本以及电芯的不一致性将对电站安全性带来严峻挑战。正如前文曾梳理的,海辰储能 2022 年就开启了千安时大容量电芯和系统的研发与实践,目前针对 4~8 小时储能需求量身定制的产品已完成研发,实现了超低成本、超长寿命、超高安全的关键技术路径突破,填补了锂电池行业中少有中长时专用电芯系统的技术缺口。
据了解,海辰储能首发的前沿创新之作∞Cell 1175Ah 长时储能电池、∞Cell N162Ah 钠离子储能电池等今年都将实现量产并进行全球交付,全新的长时储能零碳产业园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看起来,公司很可能又会踩中这波 「AI+长时储能」 的红利行情。而处在变革中的新能源行业,也在期待这个以品质和创新著称的 「高端玩家」 带来更多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