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 月 17 日讯 今日港股恒生科技指数大幅上涨,截至收盘涨幅超 4%,创 2021 年 12 月以来新高。互联网大厂港股股价集体走高,其中百度盘中一度涨超 19%,阿里巴巴、京东涨超 5%,美团、快手、腾讯跟涨。
AI 热潮下,全球科技巨头都在加大资本支出,国内互联网大厂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近一周多以来,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为首的企业在债券融资上也开始加大力度:
今日有消息称,腾讯推介点心债,这也是公司 2021 年来首次发债。
9 月 11 日,阿里巴巴公告,计划发行一笔本金总额约 32 亿美元的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募集资金净额中,约 80% 都将用于加强云基础设施,包括扩建数据中心、技术升级和优化服务。
百度则于 9 月 15 日公告,已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申请,计划以仅向专业投资者发行的方式,将总额为 44 亿元人民币的 1.9% 优先票据上市及买卖。票据发行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作一般公司用途,包括偿还若干现有债务、支付利息及一般公司用途。
据彭博行业研究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京东等公司的资本开支预计将从 2023 年 130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320 亿美元。
盛宝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分析师 Charu Chanana 表示, 「中国科技龙头明显正在重新加快 AI 支出和产品发布的脚步——包括大模型、Robotaxi 和芯片——同时,也证明了它们 AI 货币化的速度能高于很多人的预期。」
在刚刚过去的财报季中,国内互联网大厂的答卷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AI 正在加速与业务融合且 「开始为业务赚钱」。
得益于需求旺盛,Q2 国内云厂商的 AI 云业务收入高速增长,招商证券 9 月 15 日研报认为,POE(中国民营企业) 云服务收入增长 4 年来首次超过国有电信公司;综合来看,以阿里云为代表 (云收入增长 26%,资本开支创新高) 的互联网云厂商 AI 时代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分析师进一步指出,近期互联网大厂的股价走势逐渐呈现市场 「重模型、轻应用」 的特征:腾讯、阿里、百度等自研模型、芯片的大厂表现相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