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 Byte,作者 | 柯基的柯
扎克伯格,又玩火了。
9 月 18 日,在 Meta Connect 年度开发者大会上,众目睽睽之下,Meta 的新款科技单品,翻车了。
聚光灯下,Meta 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穿着他那身标志性的灰色 T 恤,戴着公司最新发布的 AI 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也就是该系列的二代产品,从后台走向舞台。现场大屏上,实时转播着他行走中的第一视角画面,视野的右下角,音乐播放界面与新收到的图文信息,清晰可见。
在展示“Live AI” 实时交互功能时,佩戴者询问 Meta 如何调制“ 韩式牛排酱”,眼镜里的 AI 却像卡了壳一样,反复给出重复性的回答,最终导致演示草草收尾。
紧接着,扎克伯格亲自上阵,试图通过眼镜接听一通视频电话,却因为屏幕上并未显示接听按钮而屡次失败。
对于扎克伯格这样的科技大佬来说,场面有很囧,“ 整个事情的讽刺之处在于,你花了多年时间开发技术,结果当天的 WiFi 却拖了后腿。” 他只能无奈自嘲道。
压根,这就不是 WiFi 的问题,事情,远比外界看到的要复杂。
雷军都带不动
没有人比雷军更懂带货。
小米的创始人—— 雷军,在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突然爱上了戴眼镜,一副和他个人风格不太搭的黑框眼镜。
只要是有直播的场合,他都会戴上。甚至,在阅兵仪式这样特殊且重大的场合上,受邀到场的雷军,也被网友抓拍到戴着这副眼镜。
“ 想必雷总你戴着这眼镜,也不是为了防晒吧。” 网友的调侃,一语中的。
这款黑框眼镜,正是 6 月底随着小米 YU7 一同发布的,小米 AI 眼镜。
在过去,数码圈有一个玄学规律:只要雷军亲力亲为发布、带货的产品,产品力一般不会太差,卖得也一般不差。
雷军,变了,他的带货玄学,失灵了。
回想几个月前,小米 AI 眼镜的开局,堪称梦幻。
在 6 月 26 日的“ 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 上,它被安排在小米汽车 YU7 之前发布,是一款不折不扣的“ 压轴” 产品,被小米内部认定为未来 AI 生态的主要入口。
截图来源于微博
上市之初,也的确不负众望。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开售前五天,单是京东旗舰店的销量就突破了 1 万台;前 15 天,这款眼镜的全网销量更是冲到了约 8 万台。
有传闻称,小米内部一度将销售目标从 30 万台紧急上调至 50 万台。
绝对卖爆了,没有任何悬念。
群智咨询预测,2025 年全球 AI 智能眼镜市场规模达 570 万台,同比增长 110%,到 2030 年有望突破 1360 万台。进入 2025 年,AI 眼镜市场从技术验证期转向商业分层阶段,消费级与高端市场呈现不同特征,性价比战场由中国厂商主导。
甚至,从未亲自下场做硬件的阿里,都决定一试身手。
7 月 26 日,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宣布将推出首款自研 AI 眼镜--夸克 AI 眼镜。据阿里方面透露,夸克 AI 眼镜采用了高通 ar1 旗舰设计芯片与低功耗协处理器双芯并行的架构,辅以安卓与 RTOS 双系统动态调度资源。
就在行业感慨,雷军和小米再一次扮演行业收割位的精妙操作之时,整个 AI 眼镜赛道突然就没了声音。
在上市 15 天冲到 8 万副后,小米官方就再没更新过累计销量。与此同时,部分媒体开始报道,小米 AI 眼镜在各平台日销已大幅回落。
根据蝉妈妈数据,截至 8 月 18 日,其在抖音的日销量已从发售日高达 5000-7500 台的峰值,断崖式下跌至 100–250 台区间。
有媒体在 8 月 19 日实地走访发现,多地小米之家门店的问询量明显降温,蹲守 20 分钟,都没有消费者主动试戴。
在营销与带货领域,连雷军都难以完全琢磨透的科技单品,扎克伯格多少是有点想太多了。
Meta 的问题更多
小米遇到的问题,是整个国产 AI 眼镜行业的缩影。
在 Meta 发布会之前,国内市场早已上演过一轮喧嚣的“ 百镜大战”。中小厂商凭借精准的线上营销,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头部品牌则依托供应链优势,推出千元左右的低价产品,试图以“ 性价比” 抢占用户心智。
似乎,AI 眼镜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后,已经来到市场爆发的临界点
于是,作为 AI 眼镜领域的早期探索者,Meta 的二代续作,被外界寄予厚望。
结果,大家等来的,是一场尴尬的翻车。
Meta 不仅没能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甚至因为其自身的“ 执念”,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
友商遇到的问题,他有。
Meta 此次发布的三款新品,虽然在像素、防抖、续航上有所升级,但并未展现出颠覆性的技术升级。其最高端的型号 Meta Ray-Ban Display,核心芯片采用的,依然是与小米等国内厂商相同的高通骁龙 AR1 Gen 1。
截图来源于 Meta 官网
现场演示的多次翻车,更是将其产品交互与硬件协同上的不成熟,暴露无遗。
友商没有的毛病,他也有。
为了实现更自然的交互,Meta 为新款显示眼镜,配备了一条基于肌电图技术的神经腕带 (Neural Band)。用户无需触摸眼镜或掏出手机,腕带通过捕捉细微的手部肌肉动作,便可控制眼镜。
这听起来很酷,但实际用起来就是“ 画蛇添足”。
有 AI 眼镜行业资深从业者指出,AI 眼镜的初衷是方便用户,因此应尽量简化配件。
“ 加入腕带属于 AI 眼镜行业的创新之举,能减少用户‘ 掏手机’ 的次数,但也有人担心会影响用户体验。”
然后,Meta 的定价终究是“ 不接地气”。
带显示功能的 Meta Ray-Ban Display,起售价高达 799 美元 (约合人民币 5676 元)。这远超市场预期,也远高于国内同类带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比如售价 3299 元的 Rokid Glasses。
如此高昂的定价,很可能使其沦为少数极客的“ 尝鲜品”。
而扎克伯格的一些“ 执念”,多少是拖累了这个产品。
在众多科技巨头加注 AI 的当下,Meta,这家公司,不仅在 AI 上舍得“ 撒钱”,更是在“ 小众市场”XR(扩展现实) 上,持续投入了超 600 亿美元。
扎克伯格曾表示,智能眼镜将成为 Meta 的核心载体,助力“ 超级智能” 融入人类日常生活。
他对于构建“ 元宇宙” 入口,已成执念。
遥想 2021 年,扎克伯格站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客厅里,背景是精心设计的数字壁炉和落地窗。他用一种近乎“ 恐怖谷效应” 的平静语调,宣布了一个将烧掉数百亿美元的决定:Facebook 公司将更名为“Meta”。
为了这个未来,扎克伯格旗下的 Reality Labs 部门在几年间烧掉了近 300 亿美元。他重金打造的旗舰产品 Horizon Worlds,到了 2024 年,月活跃用户还不足 20 万。
于是,外界就看到了 Meta Ray-Ban Display 这款“ 高不成低不就” 的产品:它为了实现全彩显示,不得不做出牺牲,采用单目显示,视场角 (FOV) 也仅有 20°,用户看到的“ 屏幕” 视野相对较小。
一位国内 AR 行业的创始人直言:“ 单目透过式的方案不是一款从用户体验出发的产品,更多是因为系统局限、成本局限,很可能是一款逻辑自洽但是用户不喜欢的过渡产品。”
想复杂了
扎克伯格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
迄今为止,整个行业,只有一个产品,给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成功的答案。
那就是第一代的 Ray-Ban Meta 眼镜,也就是上一代产品。
这款于 2023 年 9 月面世的产品,被普遍认为是智能眼镜行业的重要里程碑。2024 年,其全球销量突破 100 万副。今年,其销量同比增长超过 300%。
它的成功,并非技术有多么先进。
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与 Instagram 这个世界级内容生态的深度绑定。
Instagram,月活用户约 20 亿,日活约 5 亿。其短视频 (Reels) 和快拍 (Stories) 功能,已占据用户超过 50% 的消费时长。
作为 Meta 旗下的产品,Ray-Ban Meta 眼镜在软件上和 Instagram 深度绑定。当你按下拍摄键或发出语音命令,它能直接以第一人称视角开始录制,双手完全解放;录制结束后,视频会自动同步到手机 App,点一下就能免裁切地分享到你的 Instagram 账号。
它直接解锁了无数以前难以记录的场景,为 Instagram 的内容生态,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沉浸感的内容形态,甚至可以成为用户脸上的“ 直播摄像头”。
这时候,Ray-Ban Meta 眼镜就完成了从“ 科技玩具”,到“ 生产力工具” 的升维。
依托 Instagram 庞大的流量,用眼镜拍出更独特、更有沉浸感的视频,就意味着能得到更多关注、点赞、分享,甚至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流量分成和广告邀约。
然而,在新一代的产品中,充满了赶工的紧迫感。
一手好牌,就这么被打烂了。
新一代产品的功能强大只停留在纸面的参数上,本次 Meta 发布会的多次翻车现象,直接暴露出了产品弊端。
现场演示中,使用者在询问 Meta 如何调制“ 韩式牛排酱” 时,其回答是用酱油和芝麻油来调制,并没有给出具体操作步骤。紧接着使用者反复追问应该先做什么,但 AI 直接无视,最终导致演示中断。
这种场面,实在难搞。
在某种程度上说,Meta 的新款眼镜,正在迷失。
它过分追求显示、腕带等“ 科技属性”,反而可能偏离了第一代产品成功的核心,作为时尚单品和内容创作工具的简洁性与实用性。
在元宇宙概念破灭之后,Meta“ 全力押注”AI 战略中枢,其目标不再是开发普通对话机器人,而是“ 创造比人类更聪明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 (AGI)”,为此,扎克伯格在硅谷掀起了一轮轮的天价挖人攻势。
对于此时的 Meta 而言,AI 不再是公司的一个新选项,更多是源于对被时代彻底抛弃的恐惧。
或许,正是这种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态,让 Meta 的新款眼镜搭载了太多尚不成熟的技术,出现了明显的赶工痕迹。
当扎克伯格自己都无法在发布会上流畅地演示其核心功能时,就别指望用户会为“ 半成品” 买单了。
扎克伯格,终究还是着急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