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3 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联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等机构主办“2025 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发布暨 CLF50 秋季会议”,发布 《2025 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显示:纽约继续位居首位,巴黎升至第二,伦敦退居第三。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今年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从去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其中,在底层资产和增长率指标上,上海均位列第三,在资金来源和资管科技方面则排名第六。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进一步解读:本次指数修订新增了资管科技指标,旨在确保指数体系的与时俱进。技术进步始终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关切。在当前全球资管中心与金融业的演进中,科技已成为关键驱动力。因此,将资管科技作为独立领域纳入评估体系正当其时。当前,各资管中心在资管科技领域已形成差异化优势。此次引入的资管科技指标,构建了由基础层、市场层、创新层与应用层组成的四维评估框架,以全面反映该领域的发展水平。
全球格局 “ 一超多强” 分化明显,上海凭科技与资产优势实现突破
报告显示,2025 年全球资管中心竞争态势呈现鲜明的 “ 一超多强” 特征。纽约继续稳固全球首位,其优势不仅在于资金来源与底层资产的强大吸附力,更体现在对技术要素的快速整合能力上,在资管科技赛道形成系统性领先,尤其在智能投研、高频交易领域优势显著。巴黎则凭借 ESG 与另类资产的领先地位跃居全球第二,欧洲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投资领域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凸显,其中欧洲在 ESG 资产领域仍保持 85% 的绝对份额,巴黎已成为 “ 全球 ESG 之都”。
与之相对,传统资管中心表现分化。伦敦从过往排名退居第三,在人才吸引力与税收政策竞争力上明显减弱,折射出脱欧后制度环境对金融业的长期影响;北美其他城市则实现 “ 弯道超车”,波士顿和多伦多依托 “ 长期资本 + 主动管理 + 技术赋能” 模式,竞争力快速提升。
亚洲格局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上海首次进入全球资管中心前五,在资管科技、底层资产供给与行业增长率三大维度均实现大幅提升。具体来看,上海的数字基础设施排名全球第四,AI 风险投资额、资管专利产出与质量、AI 大模型数量均跻身全球前二,智能投顾户均管理规模位列第五,技术应用从 “ 数量优势” 向 “ 质量与落地优势” 转化,展现出强劲的追赶潜力。
与此同时,亚洲部分传统资管中心竞争力承压。香港从过往排名“ 第九” 跌至第十,新加坡则从第六滑落至第十三,报告分析认为,两地主要依赖制度便利的发展模式,在全球科技驱动与新兴市场崛起的背景下,脆弱性逐渐显现。而印度孟买则成为全球新兴市场的最大 “ 黑马”,凭借底层资产供给与增长率的突出表现 —— 印度 2025 年 IPO 数量和股票成交额均居全球首位,叠加高储蓄率、资本市场开放与数字金融崛起的综合动能,在全球资管版图中快速崛起。
资管科技首次纳入评价体系,技术成资管中心排名 “ 关键变量”
本次报告的亮点在于,“ 资管科技” 首次被纳入二级评价指标,构建起基础层、市场层、创新层与应用层的全链条评价框架,突破了传统金融中心比较仅关注资金与制度的局限,更贴合当前技术成为资管行业核心生产力的趋势。
从具体指标表现来看,全球资管中心在资管科技领域的竞争已形成明显梯队。基础层 (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数量) 方面,上海与纽约、伦敦共同跻身全球前列;市场层 (AI 风险投资金额) 上,北美城市与上海领跑,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创新层 (资管专利、AI 大模型) 中,上海的资管专利质量全球第一,AI 大模型数量与纽约差距进一步缩小;应用层 (智能投顾渗透率) 上,纽约、波士顿凭借成熟市场优势领先,上海则以快速增长的态势追赶。
不同资管中心在资管科技领域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纽约依靠技术垄断与资本优势,在智能投研、高频交易领域形成壁垒;伦敦聚焦跨境合规与监管科技,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卢森堡通过区块链立法与代币化基金建设,发力数字证券赛道;香港则在虚拟资产与稳定币制度建设上积极推进;上海则在 AI 风险投资、专利产出与智能投顾应用上多点开花,成为亚洲资管科技发展的核心枢纽。
细分领域折射全球结构转型,新兴市场成底层资产供给主力
报告对资管行业细分领域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全球资管结构转型的复杂性与多极化趋势。在资金来源维度,全球资金继续向美国四大城市 (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 集中,“ 美股化、美债化” 趋势持续强化,欧洲与亚洲市场整体承压;人才与税收维度则出现分化,亚洲城市凭借制度摩擦平滑与人才流动加速,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资管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底层资产供给方面,2025 年全球资管底层资产普遍修复,新兴市场成为核心增长动力。除孟买在 IPO 数量与股票成交额上全球领先外,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绿色资产、科技硬资产 (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城市基建等领域形成独特供给优势,上海也因此成为全球底层资产供给的重要节点。在产品格局上,开放式基金和 ETF 进一步向美国集中,而 ESG 与另类资产则进入 “ 再定价” 阶段,欧洲虽保持份额优势,但亚洲市场的增长潜力已开始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特别强调了 “ 增长率” 维度的结构性意义。孟买、多伦多等城市增长率表现突出,而伦敦、苏黎世、芝加哥等传统中心增长率显著下滑,这一变化凸显全球金融增量机会正快速向制度创新快、开放程度高、技术进步快的新兴市场转移,全球资管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晰。
数字资产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核心载体
数字资产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核心载体,对传统资管机构带来颠覆性影响,也推动全球资管中心评价体系与竞争策略革新。
赵欣舸告诉巴伦中文网,在影响方面,数字资产从三方面重塑传统资管:产品设计上,使传统基于股票、债券的标准化 “ 物理资产映射”,转向依托区块链的可编程 “ 数字原生重构”,赋予资产可分割、自动执行能力;客户需求挖掘上,让基于风险偏好等信息的 “ 线下静态画像”,升级为依托区块链链上数据的 “ 实时动态分析”;合规体系上,推动依赖事后审计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嵌入全流程的 “ 合规即代码”。对此,资管机构可短期将数字资产纳入传统组合平衡风险收益,中长期探索资产代币化,同时重构技术底座,实现资产全流程上链。
未来,我国打造全球资管中心,可依托本土特征构建优势:将 300 万亿元可投资资产规模下,居民从 “ 存款 + 房产” 转向金融资产的需求,通过技术赋能转化为普惠资管动能;凭借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聚焦绿色金融,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绿色资管竞争力;依托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引领地位,把数字基础设施等优势转化为资管科技应用能力,实现差异化发展。(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孙骋,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