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媒汇,作者 | 谢春生,编辑 | 苏淮
国内家电行业跑出首家 4000 亿企业。
近日,中国家电三巨头中的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发布 2024 年年度报告,两家分别实现营收 4071.5 亿元、2859.81 亿元,归母净利润 385.37 亿元、187.41 亿元。
另一巨头格力电器虽暂未公布 2024 年的业绩,但从前三季度的营收情况来看,大概率只能屈居美的、海尔之后。
业绩较量背后,暗藏着一场更为激烈的暗战:集体杀向机器人赛道。
当传统家电市场增长触顶,以旧换新政策红利逐渐消退,美的、海尔、格力不约而同地将筹码押向机器人领域。这场看似 「趋同」 的赛道选择,实则是一场战略基因的终极对决——美的挥舞资本大棒 「买全球」,海尔深耕场景化 「做服务」,格力埋头自研 「练内功」。
当机器人成为家电巨头们穿越周期的 「诺亚方舟」,谁的战略能率先冲破技术、成本与市场的三重桎梏?
靠 「买」 来的战绩
家电三巨头中,美的的机器人业务表现最为出色,焦虑却也最为深重。
尽管 2024 年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以 287 亿元稳居国内第一,但同比 7.58% 的下滑,与集团整体 14.29% 的归母净利润增幅,形成 「刺眼」 的反差。
图片来源:美的集团 2024 年年度报告
当然,机器人业务下滑并非只发生在美的一家身上。从已公布的 2024 年业绩预告情况来看,埃斯顿、埃夫特、拓斯达、新松机器人等一批头部工业机器人企业,均遭遇不同程度亏损。其中,已公布业绩快报的埃夫特,2024 年营收同比下滑 27.79%。
头部机器人企业集体遭遇下挫背后,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下游应用需求收紧。例如,作为工业机器人中占比最大的多关节机器人,受汽车、新能源等机器人核心下游行业需求收紧的影响,整体承压明显,呈同比下滑态势。
GGII 调研报告显示,2024 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 55.6 万台,同比增长 14.2%;同期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为 30.2 万台,同比下降 4.5%。
汽车、新能源等行业,又恰恰是美的的库卡机器人较为倚重的几大下游应用领域。
自 2015 年从二级市场购入德国库卡公司 5.4% 的股权,开启 「机器人战略」,到 2017 年完成库卡 94.55% 股权的收购,再到 2021 年宣布全面收购库卡股权且私有化退市,并在 2023 年 11 月正式完成该交易,结束这场耗资超 300 亿元、历时 8 年的收购长跑,并令美的一夜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强,可见其分量。
收购后的库卡也很 「争气」。数据显示,2023 年库卡的收入和盈利均创历史新高。彼时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同比增长 24.49% 至 372.58 亿元,占到当年集团总营收比重的 10.01%。其中库卡中国的收入贡献,由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4 年的 22% 以上。
2024 年,库卡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稳步增至 8.2%。
即便如此,仍难掩核心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收缩带来的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扩产放缓、光伏锂电产能调整、3C 电子需求疲软,三重压力直接冲击订单量。前文提及的 2024 年美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同比下滑,便是最直接的结果。
更严峻的是,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发那科、ABB 等巨头凭借核心零部件技术壁垒,仍在高端市场对同业形成压制。源媒汇注意到,过去一年里美的还减持了埃夫特等机器人及产业链相关企业股票。
图片来源:美的集团 2024 年年度报告
或是为破除周期魔咒,美的加速向人形机器人挺进。
2024 年,美的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并成立人形创新中心。2025 年 3 月,美的人形机器人样机首次曝光,在随后的 2025 ITES 深圳工业展上,被称为 「最美人形机器人」。
从披露来看,该款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握手、比心、跳舞这些 「炫技」 动作,还能通过语音指令执行开瓶盖、打螺丝等复杂任务。这些功能背后,是美的收购库卡的成果——在核心零部件上斩获深度积累,比如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
只是,工业与消费场景的技术代差远超预期。人形机器人未来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需要应对复杂地形、柔性交互和长续航需求,而库卡在汽车工厂积累的刚性运动控制技术难以直接迁移。美的试图将工业场景的 「高精度」 转化为消费场景的 「高智能」,或有可能会陷入 「用机床逻辑造保姆」 的悖论。
资本市场的态度已现分歧。尽管 2024 年美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11.31% 达到 162 亿元,但机器人业务估值仍被归入 「传统制造」 范畴,与特斯拉 Optimus、波士顿动力 Atlas 等明星项目相比,技术想象力明显受限。
巨头们的 「软肋」
相较美的,海尔与格力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各有特色,同样也各有 「软肋」。
回顾海尔和格力的发展历程,两家切入机器人赛道的时间,与美的相差不远。天眼查显示,海尔旗下的海尔机器人科技 (青岛) 有限公司与格力旗下的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下称 「格力智能装备」),均成立于 2015 年。彼时,美的除去购入库卡股权外,还与机器人 「四大家族」 之一的安川电机合作,设立两家机器人合资公司。
从海尔后来在机器人赛道的发展来看,其产品更能抓住用户痛点。
过去一年里,海尔在机器人板块的动作颇多,先是携手人形机器人企业乐聚,推出国内首款专为家庭打造的人形机器人 「夸父」。从功能来看,该款产品可浇花、洗衣、晾衣;随后,海尔又大手笔拿下工业机器人巨头新时达的控股权;在近日的 AWE2025 上,海尔又与另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签署战略合作,共同推出基于智慧家庭场景的服务机器人,欲在无人家务方向上,补齐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最后一块拼图。
一系列动作背后,海尔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欲与智能家居战略深度绑定,通过机器人打通全屋互联。
可是,这样的场景化创新又会面临着另一个难题——商业化。目前,一台人形机器人管家的售价不会低于 10 万元,这很大程度上已经将绝大部分家庭拒之门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家务劳动活动的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 1 小时 59 分钟,比 2018 年减少了 28 分钟。当然,这里面有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因素,也有点外卖、找家政等家庭服务广泛应用的结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动辄逾 10 万元一台的 「家庭管家」,几乎没有性价比可言。
海尔想通过机器人来强化 「场景品牌」 标签,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想在短期内博出位,较为困难。并且其可能还得面临技术投入带来的长期亏损。
与美的、海尔不同,格力对自主可控的 「执着」 近乎偏执。
在过往财报中,格力时常强调自研以及负载等指标。例如 2022 年财报中,格力强调其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已完成 1-600KG 工业机器人产品开发;在大负载系列领域,开发出 GR270/2.65 工业机器人,并完成其首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开发。
自 2015 年开始,格力工业机器人便在格力内部各生产基地应用,并逐步替代了部分岗位的人工操作。2017 年,格力智能装备的工业机器人,开始小规模对外销售并提供自动化改造服务。
此外,据媒体报道,在格力的智能装备工厂里,其工业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完成焊接、装配、筛选、排列、码垛、分拣等多项工作。
综合报道来看,格力的机器人相关产品,更多还是自用。此前,源媒汇也曾向格力相关人士询问,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产品是否为自研自给。对方表示,自供和外销均有,国内前几大机器人公司都是格力的客户。
但反映在业绩上却显得有些残酷:2024 年上半年,格力的智能装备板块收入只有 2.6 亿元,占同期总营收比重仅为 0.26%。
这或也显露出,格力自研自用的 「闭环逻辑」 下的致命缺陷。
优先服务内部生产线的策略,虽保障了空调焊接、汽车零部件加工等场景的技术迭代,却使产品失去市场化竞争力。格力机器人如同 「温室花朵」,在自家工厂表现优异,一旦进入外部市场,立即面临发那科、库卡的降维打击。
格力在机器人领域的保守,实则是其多元化战略失败的缩影之一。
手机业务团队解散、银隆新能源暴雷、预制菜装备无疾而终——这些失败消耗的不仅是格力的资金,更是技术转化的时间窗口。当美的通过库卡切入汽车制造、海尔借卡奥斯渗透工业互联网时,格力仍困在 「空调思维」 中,将机器人视为生产工具而非战略产品。
路径分野背后
传统家电三巨头在机器人赛道上的差异,本质是对技术信仰、生态构建与周期穿越三个常见终极命题的探讨。
从技术信仰来看,美的的百亿研发投入,是否陷入 「大而不强」 的陷阱?海尔的场景化创新,是否沦为技术实用主义的牺牲品?格力的 「闭门造车」,能否熬过市场验证的漫漫长夜?
当美的、海尔试图用工业互联网整合产业链、格力用自研完成闭环时,各家在不同生态的选择中,也暴露出彼此的短板,例如协同问题、错失跨界时机与融合红利等。
工业机器人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显著,服务机器人需培育用户认知,核心部件自主化依赖长期投入——这三重周期叠加下,谁能承受住资本市场的耐心拷问?
路径上的选择 「分歧」,归根结底还是对下游应用场景的认知不同。以人形为例,业内观点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必须工业场景先行,家庭场景渐进。
「单论应用,我觉得工业会更容易一些。但是普及,特别是商业化的普及,应该是家庭或者类似的场景。」 对于人形机器人在哪个应用场景更能率先实现落地的问题,机器人高级产品经理梁凯翔对源媒汇说。
梁凯翔解释,在工业场景中,任务目标和工作环境都是比较确定的。在确定的工况下,开发人员比较容易开发出完成相应任务的人形机器人。例如,今年春晚的人形机器人,或者之前波士顿开发的物流搬运机器人。因此,封闭、确定的工业场景,更容易让人形机器人落地。但是,如果要实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除了能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之外,人形机器人还需要迈过性价比这一关口。
「前面说的工业场景,当前已经有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存在了,人形机器人几乎无法跟之前的产品或者方案竞争。而人形机器人所具备的多传感器、多自由度关节、AI 能力,让其在处理复杂任务、非标工作时更具有优势。然而,此类复杂任务、非标工作多数出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在工业场景中。」 梁凯翔说,「因此,从产品功能优势和需求匹配度、市场规模的角度而言,人形机器人要想实现商业化的普及,大概率还是得靠家庭这种非标化、复杂任务多的场景。」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业内人士也向源媒汇表示:「基于当前技术发展和市场趋势分析,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比家庭场景更可能率先实现大规模落地。」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赛道正在重塑家电巨头的估值逻辑。
美的需证明 287 亿机器人营收不是 「库卡依赖症」,而是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增长极;海尔必须打破服务机器人 「叫好不叫座」 的魔咒,将场景化故事转化为真金白银;格力则面临最残酷的拷问:当技术优势无法市场化,闭环生态是否沦为 「创新坟墓」?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美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605 亿元,却将 70% 回购股份用于注销;海尔全球扩张提速,净利润却远不如格力;格力资金储备丰厚,对机器人业务投入又畏手畏脚。
这些动作或暗示,巨头们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防守」,而机器人赛道的终极对决,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