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笔者内心非常不希望跟进的热点:8 月 29 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消息,一位在东京某干细胞诊所接受干细胞静脉注射治疗的中国女性突然休克,随即身亡。
一边是国人认为医疗先进、匠人精神、注重安全的日本,另一边是号称 「胞」 治百病,且又是日本特色治疗手段的 「干细胞疗法」。任谁都很难想到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事件。
笔者身边对赴日寻求医疗服务有兴趣的朋友出奇地多。PET-CT 体检、早期癌症筛查、NK 免疫细胞、冻卵/试管、医美,这些名词加上 「赴日」 两个字,似乎就有了极强的吸引力,让人觉得触手可得,不妨一试。
也因此,笔者似乎有义务通过资料的查阅与简单的采访,代替身边的朋友去了解日本医疗的信息。
本篇文章是从非专业人士的角度去进行的有限研究和判断,不是广告,且笔者不做此生意。
01
先说赴日打干细胞一事。要先说笔者的结论吗?
建议大家了解足够多再去尝试,避免发生意料不到的困扰。当然,干细胞静脉回输致死是极小概率事件,而且日本已经是实验样本最多的地区,如果干细胞治疗适合自己,也不必将这扇门彻底封死。
为什么说 「意想不到」?首先是干细胞被描绘得太神奇了:这是一种无靶向性细胞,因此可塑性极强,自带 「归巢」 效应,进入人体之后会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因此心脏、肺、肝、肾、关节、血管、皮肤……各方面问题都有望改善。
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因在 2006 年把普通体细胞重新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 细胞)而获得诺贝尔奖,让日本在全球干细胞研究中占据了先天的领先地位。
日本有意将其作为特色产业,安倍晋三时期将其列入日本再生医疗振兴计划的核心地位,2014 年确立 《再生医疗安全法》,规定私人诊所可以经营,京都大学 iPS 研究所每年获得超过 100 亿日元的国策资金。
这意味着,干细胞治疗方面,日本的理论支撑也有,经验也足。
大家知道治疗白血病时候需要进行 「骨髓移植前配型」,源于人体对外来细胞的排异反应。
自体干细胞:排异风险最低。
异体干细胞:来自他人,排异风险高。胚胎或脐带干细胞排异风险较低但涉及伦理问题——类似 「牺牲早期胚胎,延续成人生命」。
敲黑板:山中伸弥的研究聚焦在 iPS 干细胞,它是自体细胞,且分化能力强,完美规避了使用他体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再反转:大家在日本干细胞诊所治疗时,用的绝大部分都不是 iPS 细胞,因为它过于前沿,离大众商业化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山中伸弥教授本人所在的日本进行干细胞治疗,但是难以享受到来自诺贝尔奖获得者故乡的独特研发成果。
有一点可以确定:由于日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非常开放甚至激进,这里的临床案例相对其他国家更多,而医学应用的价值就是临床样本数量。
不完全统计日本干细胞治疗价格
为什么日本的干细胞诊所特别多?多到 「银座的熟人比陆家嘴还多」「中国富豪靠干细胞续命」?
日本法律允许私人诊所通过备案来从事商业治疗,在其他国家,干细胞根本打不了。在美国、欧盟、中国,这项研究尚未完成三期临床,医疗机构不能直接做商业化。
再次敲黑板:日本法律规定传统药品/器械要求完成三期临床才可上市,但是再生医疗产品可在二期临床后就能上市,不需要等三期完成。临床三期跑哪去了呢?就是来自私人诊所的数据。这相当于,你的驾校路考直接放在大路上进行。
当然,这条路已经被证明并不危险。京都大学等日本高校都在进行产学研孵化,大型制药公司如 Astellas、大塚製薬、武田薬品、JCR、富山化学、住友大日本製薬等等都涉入了干细胞研究,跨国合作也在增加。
在今年的患者死亡事件之前,干细胞治疗偶有神奇案例,总体口碑不错,至少没什么恶性事件。
全球范围内,「干细胞抗衰老疗法」 和 「个性化再生医疗」 的研究都在非常稳健地展开,它的科学性已经被证实
2024 年初海南博鳌设立了 「干细胞特区」,说明这项治疗中国并不排斥
截至 2023 年,中国的干细胞医疗专利申请量高达 4535 件,仅次于美国,而日本为 1751 件
白血病的干细胞治疗已经有 50 年历史,非常成熟
对于有实力去日本注射的人来说,身边朋友或许有类似经验
闭眼打,还会有什么问题?
02
但今年出的事,涉及到了患者死亡。可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位 50 多岁的患者是为了治疗慢性疼痛而接受干细胞点滴治疗,抽取了自己的脂肪,因此是自体干细胞。涉事诊所位于东京,细胞加工中心 (Cell Processing Center,CPC)是附近琦玉县的第三方公司。消息发布是 29 日,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进行过一次更名,是在 22 日和 25 日,因此我们无法判断具体死亡时间,以及是否因为担心恶性事件产生负面效应而紧急更名。厚劳省命令该诊所停止了相关干细胞治疗项目,细胞加工公司也暂停生产类似产品。
厚生劳务省正式公告
可能 1:干细胞疗法本身就有过敏、血栓、排异、感染甚至癌变等风险,即使是自体干细胞。
可能 2:高浓度细胞团聚导致血栓。面向中国人的干细胞推广文案常用 「打干细胞一定要 1 亿以上个细胞,否则不够和老细胞赛跑」 的广告词,让人们盲目迷信细胞数量。
可能 3:运输与储存风险。无论诊所是与第三方细胞加工中心合作还是自建,无论细胞加工中心是前店后厂还是远在郊区,干细胞的培养、冷链运输、保存都存在潜在风险。
可能 4: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可能会感染,点滴速度过快增加栓塞风险,注射液体本身体积过大可能引发心肺急负荷,解冻后没有过滤残留的细胞碎片/凝集物会直接导致急性反应。
干细胞疗法大体流程:
采集→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质控检测→冻存或活细胞保存→运输→回输
为了解干细胞治疗,我咨询了前几年患白血病的一位兄弟。他这两年经历了难以想像的多次治疗和复发,先后接受了母亲的骨髓移植、异体干细胞、脐带血注射、Car-T 疗法等。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已经如此成熟,但我这位兄弟仍然发生了眼部等部位的严重排异。当我提到海外干细胞治疗,他的观点是:健康人倒是可以赌一把,而白血病患者会排斥无端的干细胞治疗,担忧体内的微环境被改变。
咱们上面谈到的,并非是日本干细胞特有的问题。日本再生医疗法律开放超过 10 年,负面新闻只是小概率事件,已经是相对安全的国家了。
「相信概率」 是笔者出国几年最大的感受,面对未知,啥都担忧,就意味着啥都无法尝试。只是,笔者感到有一些盲区,值得在我们去往异国他乡介绍治疗之前与诊所、中介和翻译提前沟通:
一家诊所能备案多个干细胞治疗项目,那么自己要做的项目,是否通过了备案?
日本允许低风险的异体细胞治疗,尤其是美容抗衰类,自己要注射的是否是排异可能稍大的现成的异体干细胞?
注射的是否是外泌体?美容抗衰类很多是 3–8 万日元/次的外泌体点滴疗法,外泌体实际上只是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可能来自人类、脐带、脂肪、动物等,甚至不一定有完整溯源文件,不一定有效但是危险性小。
细胞的处理,冷链与运输记录等是否通过了资质审核?细胞加工中心是自建还是第三方?
诊所本身的信息披露是否足够?一些美容/抗衰私人诊所踩在红线上。
是否接受患者的个性化定制?剂量、给药次数的 「随性改动」 属于违规或至少不合规。
这家诊所自身如何看到此次的死亡事件?
要注意,日本发生的医疗事件只能在日本索赔,患者可以依法向日本医院、伦理委员会、厚生劳动省投诉,或提起民事诉讼 (日本法院)。购买旅游保险能保险急救费用和紧急撤离/回国,但是如果真出了问题,私人诊所无法提供好的急救服务。
03
尽管日本人习惯循规蹈矩,但是在一些方面异常开放——我说的是干细胞。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是,2023 年备案的干细胞医疗计划约 4000 件,其中约 80% 是私人诊所项目。60% 以上集中在皮肤美容、抗衰老,治疗型项目 (心脏病、脊髓损伤)不到 30%。理论上,同一个诊所既能做自体脂肪干细胞提取并用于关节修复,又能做异体脐带干细胞用于美容抗衰。
日本人自己也打干细胞,为什么不必等到临床三期就上市?笔者认为,这背后是 1.3 亿人口自身的强烈需求: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全球第一
美容抗衰方面的需求亦是不小
自费能力强,尤其是退休后老人的经济支出少
对于本国干细胞技术深感骄傲,并不排斥
健康上重视慢性管理
日本干细胞开放,还有一个驱动力:吸引外资。
你所光顾的银座诊所,总部可能根本不在日本。笔者在去年求职时曾经被猎头推荐了几家干细胞诊所,它们希望员工能讲中文,最好有中东背景。再细问,其中有的总部在新加坡,东京只是分店。
不查不知道,新加坡才是实现了 「干细胞自由」 的国度,临床一期后就能边试边卖,而且出口自由。所以,在干细胞这个赛道,日本反倒像是全球的 「最后一公里」?
这其实是日本海外医疗政策的一个 「灰色地带」,鼓励海外先进疗法进入日本,提升日本医疗竞争力,顺便也吸引外资,促进医疗旅游。
只要符合 《再生医疗安全法》 和 PMDAct(医药品医疗器械法),他国干细胞公司可以在日本开诊所。若不是因为细胞的运输半径有限,笔者甚至怀疑这会变成一种全球范围的特许加盟模式,统一进货、前店后厂、标准化流程技术与培训。
干细胞的研发与应用上,日本也略微激进。笔者看到 2019 年一篇 《中国科学报》 的文章,一项由日本大阪制药公司 Nipro 和札幌医科大学合作开发的干细胞疗法目的是修复脊髓损伤,美国和中国的一些专家提出质疑,因为这项疗效的临床试验仅有 13 位患者的参与。
日本引以为傲的 iPS 细胞研究,在心脏、脊髓/截瘫、失明/角膜移植、帕金森等方面都走到了临床阶段,而且还早早就开启了产业化搭建,CiRA(京都大学 iPS 研究所)负责基础研究,CiRA 基金会是支持该研究机构的非营利组织,诸多大学都与私人诊所/企业合作推出临床项目,或者共建细胞工厂。
私人诊所/企业所充当的角色更像是开枝散叶,针对不同病症进行研究和临床试验,因此诞生了一批专注于治疗例如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罕见病、儿科等各种疾病项目的创业企业。2025 年 8 月厚生劳动省刚刚批准了与韩国企业联合研发的自闭症干细胞疗法。
除了山中伸弥,2016 年日本的又一位分子生物学/细胞学专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奖,他所研究的是细胞的自噬 (Autophagy)机制,与干细胞衰老、更新机制密切相关。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庞大资金支持,一届届来自高校的研究者,一批批冲锋陷阵的创业公司,一轮轮临床实验。有人看到了日本的积累和激进,也有人看到了急功近利。
异体干细胞,采集一个供体的脂肪可分离出几十份干细胞产品 「现货」,是暴利?
中介和翻译不透明,赚中国人钱?
倍量注射、癌症患者、绝对私密——专门讲给中国土豪的?
日本干细胞治疗是不是该祛魅了?
日本更像是手持 「再生医疗」 这把万能宝剑,哪怕临床案例少也坚持尝试,甚至抱着 「死马当活马医」 的决心。笔者的观点比较积极:这难道不是生命的本质吗,有一丝希望,就不去放弃?
有一个日本医学著名的案例:心肌细胞疗法 Heartsheet 的原理是提取自身肌肉细胞并且培养成心肌片并且在手术中植入,在 2015 年获得 「有条件批准」 并且限期 7 年,又因为这 7 年之间患者数量少、数据证据不足,最终被撤销。所以衡量之尺还在手中。
一家再生医疗企业 GTP 株式会社对 167 名 20 代~50 代男性的调查显示,完全不知道干细胞的人只有 13%。
04
前面咱们依稀提到了作为海外医疗目的地的日本。
起码在一些领域,日本已经有了品牌化效应,就像早些人们提到整形医美就想起韩国一样。只是日本高端体检、癌症早筛、再生医疗的市场定位更加高端。
严格来说,日本医疗旅游产业还处在发展期。韩国 2009 年就出台了 《外国人患者吸引法》,泰国提供了免税政策和签证便利化。日本在这方面还是个弟弟。
一个全球老龄人口最多,人民平均寿命最长,癌症人口最多 (老年人多必然就会癌症患者多)的国家几乎自带广告效应。技术精进,设备先进,匠人精神,服务体贴入微就更不用说了。
日本医疗给外国人的感觉是 「安全」「温和与低副作用」。医生资质与专科严格分工,大多医疗从业者开设私人诊所或者打工,因此爱惜羽毛,较少误诊。日本的辅助生殖促排采用温和/微刺激的方案,号召减少药物负担与卵巢过度刺激风险。
但笔者也认为,我们需要对日本医疗适度祛魅。日本医疗的竞争力在于一整个体系,而这是海外患者在一两次跨境医疗时无法获得的。
例如,国立がん研究センター数据显示,日本胃癌早期发现率>60%,五年生存率约 90%,可发现 5mm 癌变。我国据说 10mm 癌变时才能发现,一发现就中晚期。
但这是因为日本政府鼓励早期筛查,检查费低甚至不收费。全民医保覆盖率接近 100%,由于健康问题请假甚至长期休职并不可耻。日本上班族的周末可以全程休息,在中国多少牛马周末还在回着领导邮件?
笔者收到的区役所发来的癌症早期筛查 「邀请函」
遍地 「私人诊所」 是日本医疗的特点。负责检查的不是体检机构或大医院,而是该区域的诊所,出现问题在那儿直接治疗。大量公共预算支持,使得诊所的医生护士没什么怨气地进行免费检查。
但是在其他方面,日本就一定超过中国?
笔者认为不尽然。
除干细胞允许二期临床后上市之外,日本的其他治疗手段的临床制度与中国一样,从一期到三期,相对保守谨慎;
医生护士专事专干,但小诊所的样本基数不如中国医院大;
CTC+mRNA 超早期癌症筛查被当做 「体检套餐」 的一部分广泛推向自费市场,但它常出现假阳性/假阴性问题,只是看不到病灶前的 「早期信号」,PET/MRI 是 pet CT 的升级版外加上 MRI,但目前只有少数大型医院和高端体检中心才拥有设备;
设备方面,中国三甲医院的胃镜、钼靶、CT 也都是进口设备,笔者近期回国拍了个现代多排螺旋 CT,发现已经不再需要穿着 「防弹服」 站在那里,而需要像核磁那样躺下来几分钟。
理性来看,咱们在国内未上市的、经过验证的项目,才是我们飞日本一趟的理由。
早期癌症筛查,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肺癌等早筛和手术技术一流。笔者上周前脚在中国做了 CT,后脚就看到公司群里通知做内视镜。
日本的创新药审批严谨,但有些比中国能够快接近 1 年,而且小适应症或孤儿药审核也更快;
日本很早就接纳了新治疗手段,例如 1990 年代就设立了全国公立脐带血库网络,如果不是那位患白血病的兄弟注射了脐带血,笔者还以为是智商税。
日本毕竟是中国人的旅游后花园。很多日本干细胞诊所、体检中心背后都有中国投资者,甚至大股东早已易主华人。
销售渠道、客户管理、翻译中介、健康签证、课程套餐、附加服务、住宿、饮食定制……这个产业链专为中国人而定制。但这又如何?若想要尝试海外医疗,「翻译中介」 这个环节难道还想要省略?笔者身边早大的各国同学回国时都会就医检查,其原因便是希望通过母语了解健康情况,了解得不够多,就常有 「意想不到」,但凡涉及到健康,这个 「意想不到」 就是埋雷。
其实,赴日医疗既不应被神化,也不应被妖魔化。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飞去多远的国度,而是在做决定之前,是否拥有足够的信息,建立足够清晰的判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商日旅,作者:KY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