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3 年第一条线路开通以来,上海地铁朋友圈在 30 年间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每天,都会有 「意外访客」——失物突然来地铁站报道。
地铁的失物处成为了上海的一个微缩图景,将这 30 余年来的时代变化折叠在车站一隅。
一
在上海地铁官网上,可以看到遗失物品的记录公告。
其中,一些物品展现出数量上的 「断层」,占据榜单 Top 5:
以 8 月 10 日的数据为例,前五名依次为雨伞 762 件、耳机 362 件、帽子/围巾/手套 312 件、纸袋/布袋 296 件、交通卡/纪念卡 275 件。
雨伞最容易丢
同时五巨头又静中有变。雨伞的数量从前个月末的 556 件飙升至 762 件,平均一天就要新增 15 把雨伞离家出走。
上海刚过去的夏天,大家应该都还有延时体感吧。
根据上海市气象局的官方统计数据,今年夏天的高温天数和持续时间都刷新了历史纪录。从 6 月到 8 月底,上海共出现高温日 (≥35℃)45 天,其中 8 月就高达 27 天,成为上海史上最 「炙热」 的一个月份。
失物排行榜第一名的雨伞和第三名的帽子,都是这一季节限定。相信失主搭乘扶梯到达地面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翻上几个白眼 (不要问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耳机属于后起之秀。在无线蓝牙耳机出现以后,它在地铁失物处的出现频率扶摇直上,成功跃升为今电子数码类目中最多丢失的物品。
世纪大道站捡到的一筐耳机
耳机的丢法也是最花的——掉一只,掉一对,连盒掉,光掉盒。在世纪大道地铁站采访的时候,得知他们的最新战绩是一天捡到三个掉进轨道内的耳机,并让其中一个得以回家团聚。
那些没能找到的也有故事,有的失主选择转身加入了 「相亲会」,为余下的左/右耳机寻找新的缘分。
左:豆瓣的 Airpods 相亲小组,右:人民广场相亲耳机的帖子
二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地铁里的易丢物品 Top 选手其实一直在发生变化。
2014 年,上海地铁二运公司对遗失物品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钱包、行李箱及公文包、手机是乘客遗失最多的前三名。
可翻阅现在的遗失物品公告,会发现曾经的第一名钱包,如今只能勉强排到中下游。
8 月 10 日上海地铁官网,钱包遗失 15 件
身上带钱包的人少了,钱包里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广场站站长回忆,「以前皮夹子打开来有一千两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现在五块十块都不大有,就一块两块的,然后里面是各种银行卡、会员卡。」
2004 年,在人民广场站地铁隧道里捡到较多的是地铁车票。常常有乘客在等车的时候,把玩手中的车票,一不小心就 「飞弹」 进了隧道。
而现在,大多扫码进站,地铁车票的丢失率已不值一提了。
变化的不只是易丢物品本身,怎么丢的也是一个重要侧面。
过去行李箱往往遗失在安检处,马大哈们一心急,就把部分行李落下了。
2009 年 《新闻晚报》 报道
但这几年,出现了一批 「主动遗弃」 行李箱的人。他们的人群画像鲜明——年轻、清澈、易信任他人。他们会把行李箱 「托付」 给地铁站的空地,出去白相(玩)一圈回来拿。
这其间虽有着对上海地铁治安的信任,但却是给站台增加了工作量。因为对于车站来说,箱子与箱主一旦分离,箱子就变成了无主箱包。「车站因为是公共区,所以我们这边会联合民警先确认这个箱包没有可疑物品或危险品,经过一道安检,再当做遗失物品来处理。」 世纪大道站工作人员解释说。
同样是丢手机,情况也大有不同。
在那个手机信号不佳、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手机更多时候是静静待在衣裳袋里,乘客落座后,它不小心从口袋滑出遗落在座位上。
现在手机掉落的主要方位转移到了轨道缝隙,上下车拥挤而脱手成了最常上演的手机丢失方式。
小红书搜索 「手机掉上海地铁」,有很多是掉在缝隙中
人民广场站站长还感受到另一波在失物处快速崛起的神秘力量——二次元。「以前是没有的,(现在) 因为人民广场附近有很多二次元的商店,二次元卡片,各种徽章,掉的挺多的。」
刚买的就丢了
类似的风潮也吹到了世纪大道站,「昨天有个乘客跑到这边来报失,说掉了个 labub 的 u 炸虾包。他说里面的耳机可以不要,但是这个包我一定要把它找到的」。
三
地铁里容易丢什么是一方面,但如果要问失物招领处有什么,则又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
从市场价值看,区间跨度能达到几元到几百万不等;从体积大小看,有直径不到 10mm 的小珠子,也有显眼到让人疑惑的小沙发、婴儿车。世纪大道的站长颇有感触,「我们这边除了床没有捡到,其他都捡到过。」
百万紫砂壶丢失
尽管东西五花八门,但归纳一下,多多少少可以发现几个总体特点:
失物因季节和特定节庆活动而变化。夏天的墨镜遮阳帽、冬天的围巾手套是基本盘,春天和秋天气温适宜、衣着轻便,但耐不住有春困和秋乏的存在,会随机解锁出诸如大闸蟹这样的时鲜货。
2011 年 《新闻晚报》 报道
节假日和特殊活动日的花样经要更透一些,也更急煞人。「上次过年的时候我们捡到一只包,里面有好几个红包,装好了一千两千元。」
除了过年红包外,人民广场站站长还记得第一届进博会的首日,在站点遗失的双肩包里发现有参会证。「他没有这张证进不去的,补办的话要好长时间,很不方便。后来我们通过警察找到了失主,他很开心,说如果办不了只能回去了。」
开学日和毕业季前后也是重灾时间点,13 号线上遗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路从浦东来到了嘉定,存有毕业论文的电脑、U 盘和硬盘手牵手落在车厢。而就在今年的寒假,还有小囡刚刚完成的寒假作业落在地铁上,心痛指数直接拉满。
话匣子 2025 年报道
掉东西也有早高峰。一天当中,早晨是最匆忙的时候。打工人和学生挣扎着起床,急吼吼赶上地铁,一通极限操作的过程中,就容易掉下东西。走访当天早上,世纪大道站已经捡到身份证、帽子、墨镜等诸多物件了。
不同站点的失物各有气质。我们选择了人民广场站和世纪大道站这两个地铁大站作为采访样本。人民广场站周边的旅游景点较多,出口就是二次元店,因此收到的失物以箱包和二次元 「谷子」 为多。
世纪大道站可以四线换乘,附近也主要为办公楼,是打工人的专属枢纽站。这里失物的班味很重:有伞、遮阳帽、耳机的 「上班三件套」,有堪称上班族身份权威认证的饭盒,还有调剂心情的迪士尼玩偶。
也有一些壕气的地铁站。世纪大道站站长原来在静安寺站工作过,「捡到过一个钻戒,70 万元。当时站务员和民警拿着这个戒指,一起去了久光的专卖店,然后找到这个乘客。」 此外还有过法拉利车钥匙、LV 包包……
而 2011 年,记者选在 4、7 号线东安路站作为调查点的时候,发现除了交通卡、购物袋等常规物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物品。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离肿瘤、中山、龙华医院较近,来看病人的乘客也很多,有时他们就会丢失热好的饭菜、户口本和医保卡等等。」
站与站之间的失物在量上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每隔六个月,各站点就要把收到的失物统一上交到公司总部。世纪大道这样的大站或终点站在这时就落入 「鄙视链」 底端,「每次上交,我们可以有一平板车的东西,有的小站点一个塑料袋就结束了。」
四
遗失物品在来到地铁失物招领处之前,它会经历些什么?
如果落在车厢内,它会先经历一场 「地铁漂流记」,直到被热心乘客或站务人员发现上交。四通八达的上海地铁因此也培养出不少优秀的 「探险家」,一些失物比它的主人还要先一步去到某些地方,阅历丰富。
镜头比主人先去了迪士尼
同时,它也可能被目击者或失主本人 po 到网上,通过神奇的大数据来助一臂之力。
小红书失主和失物匹配成功
事实上,正是上海地铁本铁最早在 2011 年开启了这一寻物模式——通过官方微博发帖,失物在当时的热心网友手上被不断接力,试点当年就斩获一个皮夹、一本医保卡和一整袋衣服的战绩。
2011 年 4 月 8 日 《解放日报》 报道
时隔多年,网友的热情依旧,即便未能成功见证到大数据的魔力,失主和失物也会收获一些后援团,得到赛博助力。
在失物进入到招领处之后,它会被仔细检查外形特征,也会清点内含物。最后,得到一个专属的编号和照片,在平台上等待和主人的匹配。
等待的过程中,失物基本都被原模原样地保存在仓库,除了食物。「午餐饭盒,24 小时里没有认领的话,是可以处理的,不然就要发臭发霉了。」
领回失物也需要一番考验,行李包袋要说得出内含物件,玩偶小熊要描述出具体 「熊样」。全部过关,物主的身份才能够得到验证,和失物重新团聚。
微博上领回小熊的帖子
尽管流程看上去复杂,但对失主而言,其实只需把握好三大失物招领的途径,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最直接的是自行在上海地铁官方网站或 Metro 大都会的 app 和公众号进行挂失,之后系统就会进行匹配核对。
失主也可前往就近的地铁站,或是拨打上海地铁服务热线 021-64370000,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和操作指导。
愿各位市民朋友都能体会到失而复得的喜悦。当然,最好还是不要丢东西。
世纪大道站收到的锦旗,「感谢救我手机小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作者:顾筝、何怡雯,编辑:小泥巴,拍照:姚祖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