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4 月,国产安卓手机迎来新一轮交战,从小米 15 Ultra 发布开始,各家的“ 超大杯” 旗舰,都已经箭在弦上,时隔半年,安卓厂商就纷纷拿出新技术、新想法,并且通过疯狂堆料,冲击高端。
过去一直稳坐高端市场的苹果,似乎也沉不住气了,这两年,开始疯狂爆料新机的有关信息,除了将在下半年发布的 iPhone 17 以外,更加令人关注的,则是一款所谓的“20 周年重磅机型”,然而,这一爆料的时间,却已经指向 2027 年。
彭博社记者古尔曼在其 《Power On》 专栏中披露:苹果正在为 iPhone 20 周年纪念款做准备,这将是一次“ 真正的大改款”,一场堪比 iPhone X 级别的外观与体验重构。而它的预计发布时间,是三年后的 2027 年。
爆料一出,引发科技圈热议。但在钛媒体 APP 看来,这更像是一次苹果式的“ 画饼营销”,既然当下没什么能拿出手,苹果只能开始讲未来的故事。
十年一改款,苹果为何开始“自曝”?
回顾 iPhone 的发展史,每隔数年便会迎来一次被称为“ 设计大年” 的革新时刻,而这类改变往往是重构级别的。
2010 年,iPhone 4 首次采用玻璃机身+金属中框结构,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标准;2014 年的 iPhone 6 则引入更大尺寸的屏幕与圆润边框,成为首款“ 主流大屏”iPhone,销量达到历史峰值;而 2017 年的 iPhone X 则取消了 Home 键,配合 Face ID 与全面屏设计,开启了新一轮设计范式。
从 iPhone X 至今,已经过去七年。
期间,虽然苹果推出了“ 刘海屏”“ 灵动岛” 甚至在 2023 年更换为 USB-C 接口,但整体上仍是微调迭代。工业设计的创新感不断减弱,消费者对 iPhone“ 换色不换壳” 的感知逐年增强。这时爆出“2027 年真正大改款” 的消息,未免令人怀疑其用意。
古尔曼的描述语焉不详,只说“ 已有早期设计原型”,但并无明确规格。这种提前三年抛出的“ 空中大饼”,某种程度上更像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而非面向用户的诚意预告。在 Vision Pro 尚未破圈、AI 战略依然模糊的节点上,苹果或许更需要用一个遥远的“ 终极形态” 来缓解当下投资者对苹果未来增长潜力的焦虑。
苹果的失败案例:Vision Pro 首当其冲
不过,苹果并不是第一次这样“ 提前多年讲未来”。Vision Pro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 2021 年起,这款头显设备的存在就被多方证实。2023 年 WWDC 上,苹果终于首次对外发布 Vision Pro,并称之为“ 空间计算的起点”。
苹果当时抛出了很多“ 未来概念” 或者“ 未来技术”:重新定义屏幕、沉浸式场景、多任务窗口、眼动控制、人机交互新范式…… 这场发布会被认为是“ 自 iPhone 之后最重要的一次新品发布”。
鉴于苹果此前在 iPhone、Mac、AirPods 等产品上取得的成功,很多公司也对苹果提出的 MR 设备开始趋之若鹜,Meta 第一时间把 VR 介绍替换成了 MR,国内不少企业也都准备重资投入 MR 设备市场。
然而,苹果 Vision Pro 的上市时间被一再推迟,从“ 年底开售” 变为 2024 年初,直到真正上架,消费者才开始感受到这款产品带来的现实落差。
苹果 Vision Pro 定价高达 3499 美元,而由“ 黄牛” 带进国内销售的首批产品,单台售价甚至炒到过 80000 元以上。同时,由于初期仅开放美国地区发售,也极大地影响了其市场表现。
在体验端,苹果 Vision Pro 佩戴沉重、生态薄弱、续航较差、眼镜适配受限、使用场景模糊等问题也接踵而至。这就导致主流用户几乎无感,科技圈内部的“ 自来水” 也迅速哑火。根据多家媒体报道,Vision Pro 的预售量远不及 AirPods、Apple Watch 同期首发,发售不久即传出“ 二代产品暂停开发” 的内部消息。
这是一次典型的“ 画饼失败”。它不是因为产品完全无能,而是因为苹果对节奏的控制、生态的准备、价格的策略、用户的教育,全都没能形成合力。Vision Pro 告诉我们一个现实:即便是苹果,在没有准备好的前提下提前开口,也可能跌下神坛。
有趣的是,近期又有媒体开始对 Vision Pro 2 进行宣传,苹果似乎并没有放弃这部分市场,但用户会买单吗?大概率还是不会,消费级 VR 产品的出现已经超过 10 年时间,但除了 Meta 以外,目前尚未有成功的案例,Meta 产品的销量也无法与主流消费电子产品相提并论。
急于为“ 缺乏创新” 寻找遮羞布
除了遥不可及的“ 重磅新品”,对于即将到来的下半年新机,古尔曼也对用户预期打起了“ 预防针”,他表示,iPhone 17 Pro 整体外观与 iPhone 16 Pro 相比变化不大,同步登场的还有更薄的 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 系列的主要变化将发生在背部相机区域。
根据网上流出的渲染图爆料,iPhone 17 Pro 背面上方的相机模组将变得更大,依然保留三摄排列,但这次三颗镜头将整合在一整块横跨机身宽度的新面板中。
苹果所谓的新形态产品值得期待吗?笔者持怀疑态度,当前,从硬件层面来看,屏幕、摄像头、电池几乎所有与智能手机相关的核心硬件,早已进入成熟期。近年安卓厂商虽仍在参数上激进竞争,但用户的兴趣点早已从“ 换手机” 转向“ 换生态”。
以当前的产业趋势来看,所谓“ 大改款” 可能将围绕几个方向展开,例如,工业设计层面与产品结构上的调整,像是引入折叠屏或者新的产品形态,以及其他一些结构上的微创新,像是取消屏幕上的“ 灵动岛” 物理结构,走向真正的全面屏形态。
其他的创新方面,新一代 AI 芯片或将实现设备级别的深度协同,使 iPhone 具备更强的实时感知与计算能力;同时,AR 技术或空间计算能力也可能被进一步整合进主力机型,推动交互方式从二维走向三维。更进一步,iPhone 或许将与 Vision Pro 等头显设备形成混合式体验闭环,构建新的多终端协同生态。
但问题是,这些技术方向目前都处于探索或验证阶段,即使有突破,也需要逐步落地,难以一蹴而就。苹果若真要以“20 周年” 为节点实现这些变革,显然需要从现在就开始显露出节奏和路径,而不是仅靠一句模糊承诺来维系市场的耐心。
根据 IDC 的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三年出货量下滑,用户换机周期拉长至 39 个月以上。2024 年 iPhone 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超过 20%,而 Vision Pro 虽然一度登上头条,但至今未能对消费端形成持续拉动。
更令外界意外的是,在生成式 AI 引发安卓阵营集体变阵的背景下,苹果至今未推出面向 C 端的 AI 能力部署策略。无论是 Siri 的智能化升级,还是 iOS 系统与 AI 模型的整合,仍然停留在传闻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提前亮出一个“20 周年纪念大改款” 的信号,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不仅是面向用户的内容,更是面向市场、面向股东的“ 麻醉针”,苹果要给人创造一种印象:苹果的创新池仍未见底,能够扭转市场表现的产品仍在路上。(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 邓剑云 编辑|钟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3 年后发布重磅产品苹果又开始画大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