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4 日 上午 5:33

为什么 《永乐大典》 会成为阴谋论符号?


公元 1403 年,白天。明成祖朱棣命人集古今群书,删其繁芜,成一巨典,名曰 《永乐大典》。

 

三千儒臣硕学,昼夜抄录稗官野史、医学方术、农桑杂记、奇技淫巧等。五年后,修成二万二千多卷,装订一万一千多本,供朝廷内部存用。

 

修书的先贤肯定没成想,数百年后,这部古代文献索引集,在互联网时代成了 《印第安纳·琼斯》 电影里的约柜般的存在:既像是征服世界的钥匙,又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法器。好像得到了它的原本,文明就能开挂复兴。

 

这种效力,使得它成了支撑 「西方伪史论」 中最重要的房梁。

 

 

 

在中文互联网上冲浪,想必大家多少对西方伪史论有所耳闻。这种学说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中心就是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历史全系伪造。

 

只批判,不解释,黄金定律也白瞎。 批判西方伪造历史,进而宣称他们是落后文明,没法解释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西方文明创造的事实成就。

 

因此,为了增强可信度,他们又给这个概念加上了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中国乃万物起源,另一个是西方抄袭 《永乐大典》。

 

2020 年 7 月 7 日,两册 《永乐大典》(湖字册卷 2268-2269、丧字册卷 7391-7392)

在法国巴黎 eaussant Lefèvre 拍卖行 B 以 812.8 万欧元成交

 

这种观点有多流行呢?

 

这么说吧,国家最近封禁了一批宣扬 「西方伪史论」 的相关自媒体账号,专家学者也对这种论调加以批判。但在短视频平台上,西方、中国、剽窃技术组成的混合体,现在还是互联网情绪赛道上的烈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蔓延不息。

 

什么 iPhone 和蒸汽机是从 《天工开物》 来的、二进制是从 《易经》 来的,还是有大量人相信郑和宝船用的是蒸汽机,瓦特是看了中国神书才有了灵机一动,就连卖未成年科普读物的广告都拿这种说法当噱头,相当抽象。

 

 

但很遗憾的是,被这群人广泛用来证明蒸汽机技术来源于中国的这张插画,并不是出自 《永乐大典》。

 

它来自 1841 年丁洪辰所著 《演炮图说》 第四卷第十五页,且标题明确标注这叫 「西洋火轮车图」。

 

 

智识的宣讲,并不能阻挡西方伪史论信徒的认知。

 

当信徒们坚信西方就是偷了 《永乐大典》 实现的文明弯道超车时,我觉得,更值得探究的反而是: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 《永乐大典》 这样的符号,就是文明胜负手?

 

 

之所以万物皆出自 《永乐大典》 这种说法能广泛流传,最表层是民众心里有一种 「百科全书崇拜」。

 

这是现代消费主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在每个国家都出现过。

 

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来自浙江教育出版集团在 1991 年推出的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截至 2016 年共计出售 400 万套,在儿童书籍赛道里属于绝对的爆款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那时的信息传播渠道有限,没有互联网,人们对百科全书的全能深信不疑。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教育竞争白热化的年代,它成了一种文化积累的信物。

 

关于这书,我印象特深刻,因为太贵了,要 80 块,但很多家长还是给孩子买了

 

每一场百科全书的消费狂潮,好像都源自黄金时代的求知渴望,但仔细说来渴望二字,无非是人们对于知识的久旱逢甘霖所导致的。

 

在知识一度被权贵、教会、国家垄断的历史中,百科全书往往被视为 「官方真理」 的象征,他们最畅销的时代,恰恰都出现在国家转型、阶层流动、教育扩张的阶段。

 

就拿 《大英百科全书》 来说,它最初的定位并不是给底层平民或一般市民,18 世纪出版整套售价约 40 先令,约等于当时普通工人数月收入。但到了工业革命中期,随着技术升级和中产阶级的扩张,消费百科成了当时全国的消费现象。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 20 世纪中期的美国,面对美国中产阶级无脑买百科状况,当时的文化评论家揶揄:

 

「百科全书就是中产的摆设... 他们分期付款买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美其名曰是为孩子,但其实就是想掩盖阶级滑落的恐惧。」

 

 

从消费心理来说,在激荡的社会环境中,安全感是第一要义,购买百科的背后藏着人们对系统知识、正确答案的强烈渴望。

 

你想想普通百科全书都能获得这样的声量,那这皇家御用的 《永乐大典》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型、门类最全、卷帙最浩繁的古代类书,那里面能不藏着更多奥秘吗?

 

 

基于这种百科崇拜,体量巨大的 《永乐大典》 从一开始便被赋予终极智慧的意味。

 

再加上这部书大量丢失的遭遇,使得它天然适合被嵌入 「Lost Civilization Motif - 失落文明」 的阴谋论母题,亚特兰蒂斯手搓飞碟、玛雅超科技联系外星人、喜马拉雅山藏着黄金王座(不是)均属这个系列。

 

这套叙事的核心,坚信某个古代文明曾拥有超越当代的智慧或技术,但因灾难、阴谋或权力斗争而湮灭或被掩盖,其遗产一旦重见天日,就能颠覆现有文明秩序。

 

虽然这种失落阴谋论跟文明的关系有点不太好说明白,但他们与人们内心的失落感高度相关。

 

比如,面对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伊格纳修斯·多内利出了本 《亚特兰蒂斯:大洪水前的世界》 的畅销书,书中声称人类文明起源于亚特兰蒂斯,但这背后的精神状态,实则是人们借助对亚特兰蒂斯的想象,表达对现代化的焦虑。

 

1882 年,《亚特兰蒂斯:大洪水前的世界》 初版

 

再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大量奇谈怪论,什么莫斯科地下藏着古代神殿,什么古代斯拉夫人就掌握了航天技术,一言以蔽之就是 「万物起源俄罗斯」。

 

说白了就是当传统的苏维埃叙事被瓦解,国民普遍陷入 「自我否定」 的创伤感,阴谋论就成了民族自豪感的代餐。

 

 

从网梗到现实,万物皆出自 《永乐大典》 的说法之所以流行,也是同样的心理机制。

 

这既是全球化、自由贸易冲击下的一种文化防御本能,也是一剂缓解百年屈辱史创伤的精神药方。当外来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在世界中的位置便不再确定,认同感与安全感随之动摇。毕竟,人和群体不仅是理性的动物,更是尊严的动物。

 

这样的表述或许显得抽象,但如果你曾生活在老国企的家属院,就会深刻理解认同和尊严的重要性。从出生到退休,人们或许都在同一个大院里长大,单位构筑起他们完整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身份和尊严与单位紧密捆绑。

 

所以,当剧烈的社会变迁、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到他们的生活基础时,他们很难接受任何与过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相抵触的观点。哪怕你指出,那些曾信奉的东西或许是错误的、反智的,也无法说服一个已经失落的人放弃那最后的精神支柱。因为对他们而言,失去了尊严,便是失无所失。

 

过去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但也让一些人的境遇在相对剥夺感中变得愈发失落。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民族叙事便成了一种理想的补偿机制:它听起来绝对正确、绝对正义,甚至带有一种共情感:

 

正因为世风日下、坏人太多,所以 《永乐大典》 成了 「失落文明神器」,而我也成了 「失落的好人」。

 

 

除了认同尊严驱动 「永乐大典说」 之外,这种说法的流行还涉及到时事变化。

 

《涉及阴谋论的视频:在视频分享网站 (哔哩哔哩) 上宣传或驳斥外国伪史的视频》 的作者们在研究了 2023 年 9 月 2 日之前发布的 302 个相关视频后发现:

 

「... 在 B 站上, 相关视频发布于 2019 年 11 月... 与外国伪史相关的视频数量在 2021 年开始上升,并在 2022 年达到流行高峰。」

 

「反对外国伪史的视频整体上拥有更多的观众,但支持外国伪史的视频同样也可能吸引到相当一部分粉丝。过去几年中,伪史相关视频的总体数量一直在增长,尤其是在 2022 年。这一增长可能与当年来自 「西方」 的指责与污名化感受有关... 外部的指责则可能让人们感到不被尊重 。」

 

在网络上,很多年轻支持者或许并不是反智主义者,而将 「永乐大典说」、「西方伪史论」 视作是文化战线中看不见硝烟的斗争,认为这是对西方美化自己历史所做的文化反击——甭管抽不抽象,只要能瓦解西方话语权,阴谋论也是好的。


但拿虚无对抗虚无,换来的只能是虚无。

 

Videos engaging in conspiracy theories: Promoting or refuting foreign-pseudohistory on the video-sharing website (Bilibili)

 

无论是现在的伪史论、永乐大典说,还是延续千年的老子西出函谷,入印度传教最终衍生出佛教的 《老子化胡》 典故,好像斗转星移之后,大家追的东西其实没啥差别:

 

想要的都是——「我是你爸爸」。

 

但这种说法除了满足同温层的精神需求之外,好像对他们宣称的敌人没有任何伤害,甚至还会伤害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毕竟谁也不想跟一个天天冒称是你爹的人打交道。

 

 

而留给我们更重要的问题,或许不是要反复论述我们祖上也阔过这个事实,而是我们还有没有能力创造这样的价值。

 

总不能未来人类修史的时候,发现明朝咱有 《永乐大典》,现在只剩下乐和典两个字了吧?

文章标题:为什么 《永乐大典》 会成为阴谋论符号?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36250.html

阅读原文:为什么 《永乐大典》 会成为阴谋论符号?_天顺财经网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