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5 日 上午 1:00

元戎启行不想做 Plan B


文 | 光子星球

继技术副总裁艾锐和产品副总裁蔡娜在 4 月离职后,近期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也提出离职,去向未明。短短几个月内,核心高层相继离去,这对于毫末智行而言,无疑是不太乐观的信号。

而元戎启行则“ 接棒” 毫末智行,开始挑起长城汽车的智驾“ 大梁”。从去年初成为长城智驾供应商后,元戎启行的脚步比毫末智行快上很多,当年 8 月份就在魏牌蓝山上进行搭载。此前魏建军亲自上阵测试的长城城区无图 NOA,正是由元戎骑行提供的智驾方案。

去年底,元戎启行又获得了长城 1 亿美金的独家投资。这代表着长城的智驾注码,已逐渐从毫末智行转向元戎启行身上。

从技术方面看,元戎启行近年来的进展的确迅速,这正是其能够得到长城青睐的核心原因。2023 年,元戎启行的“ 端到端” 方案就已经开启道路实测;2024 年初,元戎启行正式推出 DeepRoute IO,这也是国内首个不依赖高精地图,同时使用“ 端到端” 模型的智驾方案。

但技术实际效果还得通过量产来“ 试金”。在这方面,元戎启行的速度还不够快,目前无论是合作车型,还是量产项目和规模,都与头部玩家有很大差距。

当然,元戎启行在 2024 年才实现商业化产品落地,如果放在两三年前,这一进度可以称得上优秀。但问题在于智驾行业开始进入洗牌期,尤其是头部主机厂和头部智驾企业的绑定关系日渐稳固,留给后来者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想要挺进“ 决赛圈”,元戎启行必须要在量产规模上加快脚步。而如何走出“ 长城” 之外,拿下更多巨头车企的订单,已成为元戎启行迫在眉睫的命题。

长城汽车的 Plan B

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长城都是元戎启行当之无愧的“ 伯乐” 和“ 贵人”。这一方面来自于元戎启行过硬的技术底色,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机遇色彩—— 正是毫末智行这个长城“ 嫡子” 的不争气,才为元戎启行造就了崛起的机会。

脱胎于长城汽车技术中心的毫末智行,前身可以追溯到 2015 年的长城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团队。这一点,和奇瑞的大卓智能非常相似,即都是“ 含着金汤匙出生”:除了不必为资源和资金发愁外,生来就已经拥有稳定且庞大的定点量产项目,助力技术快速落地。

早期毫末智行所推出的高速 NOA 产品,搭载在了魏牌、坦克、哈弗、欧拉等品牌的 20 余款车型上。2021 年底,毫末智行估值一度超过 10 亿美元,多次计划在科创板和港股冲击 IPO。

分水岭出现在城区 NOA 的竞赛上,城区远为复杂多变的场景,让这一技术的实现难度相较高速路提升了几个档次。在这方面,毫末智行出现“ 跳票”,连带长城的高阶智驾落地计划也推迟了一年。同时,“ 向外” 扩张的不顺,让毫末智行更多成为了长城财务数据的一个拖累者而非贡献者。

毫末智行处于技术追赶期,投入巨大却没有取得理想成果。尽管张凯在去年 10 月还表示毫末智行并未暂停赴港 IPO 计划,预计 2025 年将正式登陆港交所,但从如今的形势来看,毫末智行首要的任务还是内部优化。而与毫末智行面临相似处境的大卓智能,已在不久前被整合并入奇瑞研发总院,其早期信号同样是高管的相继离职和被裁撤。

因此长城牵手元戎启行,更多是一种计划之外的选择。元戎启行 CEO 周光此前透露,在最早和长城接触时,对方曾质疑元戎做的不是“ 真无图”,于是周光便让客户随意指定地点,自己用板车拖着试验车过去就地开测。在通过了县城、小巷、内部道路等场景后,元戎才获得长城认可,成功争取到第一个定点项目。

正是魏牌蓝山,帮助元戎启行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拿到城区高阶智驾供应商市场前列位置,取得了 15% 的市场份额。目前,元戎启行在长城车型的搭载量上,仅次于毫末智行,且从长期的趋势来看,更有逐步取代的迹象。

除了蓝山和高山这两款魏牌的主力产品外,今年即将上市的坦克走量车型智驾版本,也将搭载元戎启行方案。据悉,魏牌今年三季度将推出的一款对标理想 L9 的旗舰 SUV,也将采用基于英伟达 Thor 芯片开发的元戎启行 VLA 模型。

不过在长城地位的日益稳固,并不能让元戎启行安下心来,要实现规模化突破乃至盈利的希望,元戎启行还必须争取更多大客户。

规模和技术的“ 双向” 突围之路

尽管有希望成为长城第一智驾供应商,但元戎启行依然面临变数。吃过一次亏的长城,显然不会再“ 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元戎启行想要吃到足够多的长城份额,还需要经历多重“ 赛马”。

去年底,长城宣布将在坦克 700 上搭载华为 ADS3.0,同时长城自主研发的 Coffee OS3 智慧空间系统,也将与华为 HMS for Car 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座舱智能化新方案。有消息称,Momenta 也已拿下长城的一款车型定点,并在长城总部设有专门测试 Demo 的团队。

随着今年“ 智驾平权” 运动的开展,长城汽车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也全面提速,引入了卓驭科技为平价车型开发智驾方案,据悉该方案将率先应用于哈弗、欧拉等主力车型。

因此,元戎启行也同样需要拿出 Plan B,拓展更多客户资源。此前,元戎启行与 Smart 亦有合作,其方案搭载在精灵 #5 车型上,但从销量数据来看,平均几百台的月销量,对于元戎启行来说还远远不够“ 吃饱”。

吉利或许是元戎启行的下一条“ 大腿”。两者此前已有渊源,元戎启行早期还在发力 Robotaxi 时,曾与曹操出行合作自动驾驶测试运营。

目前元戎启行正在给吉利银河品牌内部代号为 P177 的旗舰车型开发智驾系统,这预示着元戎启行正式进入吉利的智驾供应链,在银河品牌突飞猛进的这两年,元戎启行无疑也将获得更多、更大规模的量产项目。

周光表示,预计 2025 年全年,元戎启行将有超过 10 款合作车型上市,涵盖 SUV、MPV、越野等多种车型,量产车规模将超过 20 万辆。

打铁还需自身硬,规模化突破的前提是技术实力。在这方面,元戎启行同样在“ 急行军” 的路上。周光称,“ 未来 5 年是智能驾驶的是主战场,也是元戎启行的冲刺场”。

元戎启行在 6 月初宣布,VLA 模型即将推向消费者市场。相比传统“ 端到端” 模型,VLA 模型具备更强场景推理能力与更高效的决策能力,被视作当前智驾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包括理想、小鹏也在今年将 VLA 作为重点发力方向。

周光预计 VLA 上车后,可实现百公里接管 1 次,同样有 AI 安全兜底措施,“ 这会成为新的 AEB”。当然这需要更高的端侧算力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元戎启行为魏牌新旗舰提供的方案必须要基于英伟达 Thor 芯片来打造,只有 2000TOPS 的算力才够支撑其全方位的表现。

今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上,元戎启行又与火山引擎达成合作。火山将为元戎启行提供算力支持,共同提升 AI 算法训练效率,催化 VLA 模型迭代。根据元戎启行官方公布的进展,目前双方正在围绕豆包大模型能力,共同打造物理世界的 Agent。

综合来看,元戎启行走了一条与卓驭截然不同的道路,即主攻高端智驾领域。这一点,其后续量产项目均为品牌旗舰车型,同时采用超大算力的芯片均是例证。

不难发现元戎启行更多是希望与华为“ 掰腕子”,不过高端智驾固然能够为企业带来极高的先天“ 身位”,同时也较容易树立起标杆口碑;但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也注定这一路线较难实现在中低价位的走量车型上实现量产,从而转化为规模上的质变。

因此,“ 既要又要” 的元戎启行,还得在技术路线和规模化之间做一道“ 平衡算术题”。

智驾头部梯队的新格局

周光曾提出,经过多项能力比拼和验证后,现在元戎启行已经和华为、Momenta 共同成为“ 高阶城市 NOA 三强”,比后面的几家“ 遥遥领先”。

当然,这个说法,地平线、百度 Apollo、卓驭肯定不会认同。

从今年智驾行业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用” 的趋势变化来看,卓驭科技的确有掉队迹象。这并不是说卓驭的技术能力有缺陷,而是其此前长期坚持的“ 平民” 路线,限制了智驾体验的天花板上限。

尤其是卓驭代表性的 32TOPS 算力方案,虽然以极低成本实现了高速巡航和城区记忆领航,但如此低的算力,与当下车企动辄上千 TOPS 算力的口号,形成了巨大反差。包括卓驭在红旗部分车型上落地的城区无图 NOA,也仅为 100TOPS 算力方案。

不过卓驭也开始逐步向高算力领域拓展,呈现出高低算力路线并行的策略。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卓驭展示了基于英伟达 Thor 芯片打造的旗舰级解决方案。不久前,卓驭与地平线也开启了合作,可能会基于地平线高算力芯片开发智驾方案。

今年业界普遍存在的“ 地大华魔” 头部格局已变为“ 地华魔元” 言论,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但较为确定的是,元戎启行想要和华为与 Momenta 正面碰撞,在生态协同和数据规模上还有一定差距。

以智驾技术迭代核心之一的数据为例,周光在今年的英伟达 GTC 全球大会上透露,自 2024 年智能驾驶业务量产以来,元戎启行的智能驾驶汽车销量已接近 4 万台,累计智能驾驶里程超过 4500 万公里。

作为对比,视“ 数据飞轮” 为信仰的 Momenta,日均采集超过 1.2 亿公里真实路况数据,预计到 2027 年数据累计将突破 1000 亿公里。

靠上长城“ 金主”,同时抱上吉利“ 大腿” 的元戎启行,从短期来看,资金和项目或许都不是太大的担忧。尽管元戎启行已经坐稳行业第二梯队头部,并且有实力向第一梯队发动进攻,但入局较晚所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其加快步伐,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尽快实现规模化效应才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