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8 日 下午 2:25

欧洲偷子围猎中国旅游团背后


01

天有不测风云,又有中国旅行团在欧洲栽了。

多家媒体披露,一中国旅行团在意大利比萨斜塔附近吃午饭,短短二三十分钟,停在餐馆门口的大巴就被撬了车上行李、奢侈品被一扫而空,总损失估计数十万元人民币。

窃贼手法之娴熟,简直像拍了无数遍彩排版实战演习,团里游客和国内吃瓜群众都看得目瞪口呆。

据当事游客和媒体说:「导游都懵了,干这行这么多年,第一次遇上 『一锅端』,等回国再想办法走保险。」

当地警察只是淡定录了口供,游客把丢失的手机和耳机定位给他们,指望警方能顺着线索追一追,人家只是摊摊手:「等消息吧。」

另有旅游业内同行给我发来当时游客在意大利比萨用餐的餐厅负责人朋友圈。

据她澄清,不幸中的万幸是「没有网传的 20 万劳力士被偷」,「全团护照都在」,「全团行李箱都在」。

然后,意大利开始亡羊补牢,在这家餐厅门口有警车保护了。

可大家都心知肚明,窃贼只要智商在线,是不会再踏进同一条河流的。

难怪有当事游客无奈地在视频里吐槽:「警察也不管,现在就想办法回国,在国外真是每天担惊受怕。」

曾经,很多中国人对西欧国家有一种天然滤镜,总觉得「发达国家治安肯定好」。

我看到新闻评论区就有人说:「意大利是发达国家啊,怎么会这样?」

实际上,以我20 年在欧洲出差、旅行的体感来看,治安是一天不如一天,只要你心里多了一句「应该没事吧」,钱包就会立刻用实际行动和你说再见

2013 年,我在丹麦哥本哈根去欧登塞的火车上,遭遇了人生第一次被偷。

那时候我心里也在默念,北欧发达国家,这不可能有小偷。

下火车前,我在车门口看地图找酒店,旁边两个黑人一左一右地「热情」 靠近,问我:「需不需要帮忙?」

我还挺感动,觉得这地方民风真淳朴,正想说谢谢,下一秒,车门一开,俩人就像弹簧一样蹿出去。等我回过神去摸手机,发现口袋空空如也。

2016 年夏天,我在匈牙利又中招。

那次,和朋友在布达佩斯最知名的塞切尼露天温泉看欧洲杯开幕式手机放在防水袋里,搁在鞋上。

几分钟没回头,转身手机连鞋都没影了

匈牙利布达佩斯塞切尼温泉/旅界实拍

最后光着脚打车回酒店,当地司机一边看着我一边憋笑:「兄弟,鞋呢?」 我只能用脚趾头感受整个欧洲的凉意。

总之,以我亲身经验来看,在欧洲旅行,就算你平时再小心翼翼,还是得打起一万分精神,出事的,永远是你以为「应该没事」 的地方。

这也真应了那句话,中国游客以为的安全,往往是欧洲偷子眼中的机会。

02

欧洲为什么治安越来越差?

先说最重要的社会因素:移民问题。

早在疫情前,移民、文化冲突、社会融合的层层矛盾已经一点点侵蚀欧洲治安的底线。

还记得我 2013 年在丹麦被偷后,警察曾特别真诚地安慰我,说:「这两个黑人一定是过路贼,不是我们本地的,咱们这民风很淳朴。

彼时,正值秋天,然后他开着警车,带我去看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院子门口摆着一筐秋天丰收的苹果,旁边还放个篮子,意思是喜欢就拿,钱随意放篮子里。

那一刻我差点都信了,「这地方人真好」。可现实告诉我,当地人再好没啥用,治安也不是靠苹果自由维系的。

丹麦第二大城市欧登塞/旅界实拍

这些年,欧洲的移民压力越来越大。

去年一年,丹麦在内的 27 个欧盟成员国,共收到超过 100 万份难民申请虽然相比 2022 年的 114 万份稍微下降,但依旧处在高位。

100 万难民,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欧洲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都有更多人涌入谋生,也有更多人因为没法融入而滋生对立。

根据欧盟庇护署数据,这些申请人里,大多数来自叙利亚(15%)、阿富汗 (8.7%)、委内瑞拉 (7.3%)、土耳其 (5.5%)

在申请庇护人数最多的国家中,西班牙 16.5 万份法国 15.8 万,意大利 15.4 万,位列前三。

这也能多少解释,为什么意大利、法国这些南欧国家,治安问题肉眼可见地严重。

以法国为例,很多人对巴黎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浪漫之都。

但如今的巴黎,有了一个新外号——巴黎斯坦

意思?

就是穆斯林移民太多,巴黎社区融合已经失控。

十五六岁的男孩,个个身材高大,人狠话不多而且法国对青少年犯罪的容忍度让人无语。

他们把未成年犯罪按年龄分段:

13 岁以下,绝对不负刑事责任,怎么闹都算 「孩子顽皮」。

13 岁到 16 岁,按 「教育原则」 从轻处理。


16 岁到 18 岁,理论上可以适用成年人刑罚,但多数会减半。


所以,哪怕你当街被抢,对方年纪够小,也大概率是「教训一下就放人」。

你再往南走,去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治安感受会更加直观。

只要在火车站说一句「萨朗」(阿拉伯语 「你好」),就能一路通关。

满车厢的穆斯林青年,虎视眈眈盯着你,感觉跟羊入虎口差不多。

而且这种事,绝不是个例。

早在这次意大利砸车事件之前,2023 年 7 月,中国一个旅行团在马赛,整辆大巴被蒙面暴徒用石头猛砸。

车上五六个中国游客被直接砸伤,当时新闻上了国内外多个热搜。

再说经济因素。

这些年移民越来越多,欧洲经济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因为福利压力、失业率攀升、贫富差距加大,很多欧洲城市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高失业率、资源分配焦虑、文化隔阂深这三大问题加在一起,犯罪就像拔了阀门的水龙头,根本止不住。

当小偷越来越多、警察越来越佛系,游客再多心理准备,也会难逃一劫。

这,就是当下的欧洲现实。

03

欧洲治安越来越糟,受害最深的,其实是像这次毫无准备就被「血洗」 的中国游客。

这次被抢的大巴车团,据媒体统计,95% 以上的团友是第一次出国,很多是老人。

出趟国,本来是看世界的心愿清单,结果先体验了欧洲极速失窃传说。

为什么他们会成为下手目标?

很简单买了奢侈品,警惕性低,集体行动,外加财物集中放车里。

欧洲偷子来说,这就跟钓鱼塘里投饵料一样一网打尽,省时省力。

其实,这两年欧洲的偷盗事件已经多到匪夷所思,只要提前在小红书、微博做点功课,你就能看到无数血泪教训。

小红书上,有网友戏称「这年头,欧洲旅游主线任务保住手机、钱包支线任务才是看风景。

年冬天计划去巴黎看朋友,防盗准备已经比签证还费心思贴身防盗包先买好,防盗攻略看了一次又一次

再看社交媒体上各种「欧洲防盗秘诀」 层出不穷:有人在内裤缝个拉链兜有人把手机挂脖子上,还有人钱包系条防盗链,活脱脱一副移动保险柜模样。

当一个地方的治安,把本来轻松的旅行,搞成一场「求生游戏」,这滤镜也就碎得差不多了。

欧洲各国旅游局当然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你去查官方旅行安全提示,很多都写得四平八稳:「尽量避免人多区域,提高警惕,注意保管财物。」

可真到事发那一刻,大部分游客都会在心里咆哮 「提高警惕有用的话,我就不会被偷了!」

事实上,就算当地警方态度很好,受害人多半也只能和这次被抢的中国旅游团一样收获一份浪费时间的笔录,还有一句「我们会持续跟进」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开始对欧洲安全不抱幻想。

身边有朋友说,「这年头,去趟欧洲比去东南亚还要紧张。」

更多人干脆改去日本、韩国,至少不用把财物藏进贴身内裤。

当然,还是有人和我一样不死心,想挑战极限安全防线。

前两天,我在小红书看到一个哥们,刚去完意大利罗马,回来就写了篇 《欧洲防盗生存手册》。

他列了六条「金科玉律」:

不要在大街上掏手机。

不要背拉链在后面的双肩包。

不要把行李留车上。

不要搭理陌生人搭讪。

不要相信「帮你拍照」 的人。

不要觉得自己「应该不会这么倒霉」。


是旅游?这明明是全程硬核侦查训练。

当欧洲发达国家滤镜一层一层被砸碎,越来越多国人意识到,欧洲不再等于「安全+浪漫」它可能更像一个变幻莫测的「偷子乐园」。

今天的欧洲风景依旧美,城市依旧古典宏伟,但治安也绝对拉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作者:theodore 熙少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