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8 日 下午 11:50

AI 六小虎,胜利大逃亡?


文 | 光子星球

隔壁阿里 Qwen3 刷新模型记录,字节豆包全家桶打折甩卖。资本和市场就像两个无形的手,让大模型六小虎们 (月之暗面、智谱 AI、MiniMax、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 不敢再沉寂下去。

智谱宣布获得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联合 10 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并开源新一代视觉语言大模型 GLM-4.1V-Thinking 和全新的生态平台“Agent 应用空间”;月之暗面开源代码模型 Kimi-Dev,首个 AI  Agent 项目 Kimi Researcher(深度研究) 开启内测;MiniMax“ 五连更”,涵盖推理模型、视频生成模型、智能体、音色设计。

截至目前,六小虎中的两家—— 智谱和 MiniMax 已经率先开枪,直指 IPO。另有非公开消息称,月之暗面也在暗中筹备上市计划。

在大厂的不断挤压之下,六小虎的生存空间发生变化。过去两年,泡沫充斥着大模型市场,资本一手抬高了六小虎的估值,造就了如今“ 骑虎难下” 的局面。高估值下,一级市场融资变得困难,亦非很好的收购标的。

上市这个选择,既关乎“ 面子” 也关乎“ 里子”,一方面是靠融资上市续命,缓解“ 吞金” 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争夺行业话语权,撕掉“ 掉队” 的标签。

不过,处在上市前夜的 AI 六小虎,却各有各的难,能否一举成功上市尚未可知,上市之后仍是挑战重重。

各有各的难处

AI 六小虎在当下这个节点排队 IPO,背后是初创公司上市政策的持续“ 松绑”。

2025 年 5 月份,港交所推出“ 科企专线”,适用于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处于早期发展或产品尚未商业化阶段。出于对其保护,允许以秘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以及允许部分领域未盈利企业上市。

科创板也在为企业上市“ 开绿灯”。今年 6 月份,暂停近两年后,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人工智能、高估值、新兴尖端技术和未盈利,兼具以上特点的 AI 六小虎,精准适配港交所和科创板的新政策。

尽管从政策层面为 AI 六小虎放宽了上市条件,但现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已经显露出掉队的迹象,冲击 IPO 的难度最大。两家都属于互联网老人再创业,下场虽早但业务铺得过大,在竞争中逐渐落到下风。

百川智能战略性砍掉了 B 端的金融、教育等业务,聚焦到了 AI 医疗赛道。百川的“ 难” 也在此,AI 医疗赛道充斥着不确定性,到现在为止没有被验证成功。原本这个赛道就挤满了专业医疗转型的选手,百川在技术、资源、资金上都不占绝对优势,层层原因叠加之下撑不起上市的估值。

李开复过于丰富的“ 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出于“ 经验” 判断,他做到了及时“ 下车”,适时地放弃通用大模型训练和拆分出售业务,以将损失降到最小。但这同时导致了零一万物战略缺乏了坚定性,引用一位投资人的话来说,“ 市场的风吹向哪里,李开复就在哪里”。从一开始 AI infra、All in 模型和应用层,再到放弃大模型,从 To C 转向 To B,关于零一万物的标签越来越模糊。

月之暗面是受 DeepSeek 冲击最大的公司,影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讲故事。DeepSeek 大火之前,月之暗面一直在走“ 天才创业”“AGI 理想主义” 和“ 爆款 AI 应用” 的路线。外界对 DeepSeek 的印象与月之暗面高度重合,而后者却无法拿出超越 DeepSeek 的成绩。当完美形象出现裂缝,月之暗面需要找寻新的资本故事,这对其上市至关重要。

智谱是六小虎中 IPO 日期最清晰的公司。我们了解到早在 2023 年初期,智谱就已经在筹备上市事宜,上市一事势在必行。智谱是国内公开走 OpenAI 路线的公司,近期 OpenAI 也传出了即将 IPO 的消息。资本市场参照 OpenAI,智谱本可以卖个好价钱,但因为 DeepSeek 估值被压,上市可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站在智谱背后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完全统计,智谱已经完成了第十六笔融资,今年以来接连获得杭州、珠海、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国资的战略融资。当下环境,智谱被公认为一个“ 好项目”,各方力量参与之下,上市需要平衡的因素也变得更多。

MiniMax 在上一波竞争中,瞄准海外和 C 端市场换取了账面上的营收。问题在于,如果 MiniMax 靠星野、海螺等产品上市,资本市场就会将其定位为软件公司,即使目前估值尚可,但后期的天花板可能不会很高。MiniMax 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加大了对基础模型和技术路线的投入,对外不断强化自身技术和模应一体的属性。

对于阶跃星辰而言,据公开可查信息显示,其融资动态为完成了 B 轮,总融资金额数亿美元,估值在 20 亿美元左右 (约合人民币 150 亿元)。今年到现在,阶跃星辰还未公开其新的融资计划。从过往已完成融资金额和估值来看,该体量在六小虎中还不具备明显头部优势。

作为对比,根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智谱自成立以来已累计融资超 160 亿元,最新估值达到了 400 亿元。

大厂的胜利?

阿里、腾讯等大厂一手把六小虎架到了尴尬的境地。

大厂在最鼎盛时期押注,拉高了他们的估值,变相把大模型游戏门槛变高。六小虎为了给投资人一个交代,要么继续寻求融资包括上市,要么卖身退出。而现在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估值已经很难找到“ 买家”,有能力在牌桌加码和收购这些明星公司的似乎只剩下了阿里、字节们。

现实是,手握筹码的大厂们对六小虎不再有从前般的兴趣。

尽管仍有很多人认为,DeepSeek 式的创新不会发生在大厂中,但六小虎过去一年的成绩差强人意。从底层模型到上层 AI 应用,六小虎都没有与大厂拉开明显的差距。在这过程中,大厂身上人才、资源和生态的优势反而在不断被加强。到今年,感受更为直接,AI 六小虎的更新速度明显放缓,而阿里、字节追赶 o1 和推出推理模型的节奏明显快于他们。

DeepSeek R2 难产从侧面也反映出大模型创业公司的问题。内部的技术探索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全力投入了资源和时间后,也不能保证满意的结果,DeepSeek R2 就被曝出性能不达梁文锋预期。外部的卡脖子问题是算力,训练 R1 的英伟达“ 阉割版”H20 被疯抢,现在已面临被断供局面。训练新模型 R2 过程中大概率也要面临相同问题,若 R2 能成功面世,还将进一步加剧算力短缺困境。

目前来看,大厂对收购一事态度较为谨慎。有一个案例,当时外界都在传阿里会收购零一万物整个公司,但最后只有其大部分训练和 AI infra 团队被并入到阿里。

对大厂而言,收购六小虎依然存在一定价值,具体体现在核心人才争夺和垂类数据的收购价值。

六小虎的人才含量有目共睹,像月之暗面的长文本处理、阶跃星辰的多模态技术团队,都可能成为大厂潜在目标。去年,零一万物算法副总裁黄文灏已加入字节的 Seed 团队,反映了大厂对 AI 初创公司的人才“ 收割” 趋势。

垂类领域的数据与行业经验正成为 AI 并购的“ 油井”。Meta 收购 Scale AI 的核心动因,便是看重了 Scale AI 数据标注领域的垄断地位。公开信息显示,Scale AI 覆盖了全球 70% 主流模型训练数据,客户包括 OpenAI、特斯拉等头部客户。

中国的大厂同样需要在补齐垂类数据短板,六小虎中的一些公司在金融、政务、医疗等领域已经建立起数据优势。

上市之路

大模型公司的上市之路缺乏样本,短期内 IPO 可缓解六小虎的资金压力,同时为早期投资人提供退出渠道,避免经历资金链断裂到估值崩塌的恶性循环。

不过,上市并不能一劳永逸。长期来看,六小虎上市后的命运将取决于三个核心变量:技术护城河深度、商业化效率和资本耐心程度。

六小虎的技术护城河正在被开源所摧毁,DeepSeek、Qwen 等开源模型以极致的成本提供相近的性能,企业客户更倾向于采用免费方案。六小虎的闭源模型若无法在性能或垂类场景上形成优势,将失去核心价值。

技术投入存在持续性的挑战,上市融资可短期内缓解大模型训练算力压力,但若技术迭代之后,或被开源模型超越,其资金消耗速度仍可能超过收入增长。

技术变现难进一步加剧了高估值与低盈利的矛盾,像大模型 To B 方向的智谱、百川依赖于定制化项目和政府补贴,商业化收入规模有限。若上市后无法快速改善盈利状况,则可能引发股价破发或持续低迷,企业也将陷入“ 烧钱-落后-更烧钱” 的恶性循环之中。

历史是一个轮回,AI 四小龙的前车之鉴令如今的六小虎胆寒。

四小龙里成功上市的仅有两家企业—— 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市值大幅缩水,难回往昔辉煌。技术投入无法转化为标准化产品,高度依赖政府订单和定制化项目,盈利依旧是老大难。2018-2024 年,商汤科技累计亏损 546.31 亿。2019-2024 年,云从科技累计亏损 42.93 亿元。

旷视科技 2019 年港股 IPO 失败,2021 年科创板注册被终止,五年上市努力最终搁浅。融资受阻后,技术被大厂替代,市场份额被蚕食,市场竞争被边缘化。

四小龙的失败本质是技术、资本与商业化的系统性溃败。“ 以前认为四小龙是底限,没想到也许会是某些六小虎的上限”,某位投资人表示道。

六小虎若无法在上市后解决盈利闭环,也可能再走 AI 四小龙的老路,重蹈估值泡沫、技术归零的覆辙。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