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1 日 下午 9:04

在随机的世界,普通人怎么活?


最近这几天,脑子里一直反反复复想着两件事。

第一件,是印度航空那架失事飞机里的一家五口。新闻照片里,那一家人的笑容,看得人心里发堵。丈夫在伦敦打拼了六年,刚站稳脚跟,想着把老婆孩子接过去生活。妻子是个医生,二话不说把医院的铁饭碗辞了。三个孩子,大女儿八岁,一对双胞胎五岁,临起飞前,一家人挤在座位上来了张自拍,那眼神,亮晶晶的都是对未来的盘算。

结果呢?飞机在空中飞了 32 秒,然后直直砸回地面。

242 条人命,就活下来一个。这个家庭描绘了几年的蓝图,搭进去半辈子积蓄的移民计划,妻子放弃的职业前途,孩子还没开始的人生,叭的一下,清零了。连个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中国老话总说 「世事无常」,这四个字平时听着轻飘飘,真砸到自己身上,才能咂摸出这里面的寒意。这 「无常」 不是哲学概念,是冰冷的、不讲道理的物理现实。

第二件事,是我在 B 站刷到 「野兽先生」 的一个视频,就是有一个多亿粉丝的那位。他找了个 200 公斤的粉丝,拍减肥挑战,一年减掉 100 公斤,就给 25 万美金。先剧透下,最后成功了。很励志,过程也挺抓人眼球。但中间有个插曲,野兽先生给胖哥请了个专业教练,俩人一起练了一个月。镜头前有说有笑,感觉处得不错。结果有阵子,那教练突然好几天没露面。人没了,对,字面意义上的没了。死在自己家里。

这肯定不是设计的桥段,没有哪个网红敢拿人命开玩笑。想来也唏嘘,这教练前几天还活蹦乱跳,接了个大单子,估计心里正美呢,嘎嘣一下,人生直接剧终。

这两件事搁一块,让我想起在网上看的一句话,大意是,人到了三十大几的年纪,总有种错觉,好像后面还有四五十年等着挥霍。但其实过了某一个人生节点,每一天都比较随机了。像抽盲盒,指不定哪天打开就是谢谢参与,直接退场。这话听着丧,但细品,是句大实话。

很长一段时间里,某书上流行一种说法,叫 「人生的容错率大到超乎你想象」。这话对吗?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很多当时觉得天塌了的事,拉长时间看,屁都不是。比如高考考砸了,失恋了,被裁了,当时觉得世界末日了,过几年回头再看,可能连水花都算不上,都成了聊天吹牛的谈资。

不对的地方在于,它忽略了哪个要命的 「随机性」。高考可以复读,恋爱可以再谈,工作可以再找,但万一你坐上了一架注定要掉下来的飞机,碰上了一个赶着投胎的司机,或者像那个教练一样,身体里某个零件毫无征兆罢工了,那容错率直接归零。游戏结束,没有存档,不能重来。

真到这个时候,你攒下的钱,欠下的情,没实现的梦想,没吵完的架,苦心经营的一切,全成了尘埃。

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来自于塔勒布。就是写 《黑天鹅》 那个塔勒布。老爷子这一辈子都伴随着巨大的随机性。生在黎巴嫩,家境不错,结果 15 岁那年,战争爆发,家破人亡。后来跑到美国,在金融圈混,把 「随机性」 当成提款机,风生水起。再后来,靠一本讲随机性的书 《黑天鹅》,名利双收。到了该安享晚年了,结果喉癌找上门了。

你看,随机性的铁拳,管你是穷是富,聪明还是愚笨,照锤不误。但塔勒布牛在哪?他看清了这个世界的底层设置,就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变量的混沌系统。他理解了,接受了,就不妨碍这一生过得精彩。

理解随机性,是成年人的第一课。这课及格了,很多事儿反而就通透了。人这辈子,最耗元气的,其实就是个 「怕」 字。怕失败,怕丢脸,怕别人看不起,怕这怕那,什么事都还没做,脑子里演了八百集连续剧,脚底下一步没挪窝。听起来扯,可这就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真实写照。内心戏十足,行动力为零。

其实除了生老病死这种风险,其他的 「怕」,都是自己吓唬自己。怕辞职找不到更好的,怕创业失败,怕表白被拒。这些东西,跟坐上一架可能失事的飞机比起来,屁都不算。只要天没塌下来,就总有翻盘的机会。你害怕的那个瞬间,往往就是命运在背后推你,告诉你该变道了。

最近有句话挺火,说人本质上就是一个碳基生物,来这世上走一遭,只要满足每天基本的热量摄入,剩下的核心任务就是体验。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好,人生就是个体验游戏,随机性本来就是游戏的重要设计。你不敢去体验,畏手畏脚,就浪费了人生游戏最精华的部分。

其实你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动手去做了,本质上你就赢了。因为你跳出了 「空想」 的泥潭,进入了 「体验」 的河流。事情没干成,那也是宝贵的人生体验,学费交得明明白白。事情干成了?那恭喜,你赢了两次,一次是行动本身,一次是结果。

人生就好比是一次吃汉堡比赛。输赢其实不重要,只要你参与,你就能吃到汉堡。

前段时间蔡澜去世,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我没有像其他名人去世那样感觉难过,因为蔡澜吃喝玩乐了一辈子,体验了一切,怎么看都不枉此生了。这种人在人生哪个阶段去世,应该都不会后悔。

罗曼·罗兰那句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已经被说烂了。但结合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来看,其实很有嚼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随机性的屠刀永远高悬,但却把砧板变成跳板。

认清了世界的底色是随机的、无常的,甚至是残酷的,然后呢?应对随机性的底气,从哪来?说点干货。

第一招,把 「能不能干」 换成 「输不输得起」。这就是塔勒布说的 「概率权」 思维。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考试,更像是一场概率游戏。决策的时候,别问 「这事能不能成」,关键是要问 「万一搞砸了,后果我扛不扛得住。」

比如你在大厂干得不爽,想裸辞,拍脑门容易出事。先算账:存款够不够覆盖最坏情况?两年内找不到工作,家里老婆孩子会不会跟着喝西北风?扛得住最坏结果,那就大胆去试,输了也在可控范围内。扛不住,就老老实实骑驴找马,或者先攒够冗余。

第二招,给关键地方砌上防火墙。随机性专挑软柿子捏,专攻你的薄弱环节,你得在要害部位提前加固。

比如肉身防火墙,过了 25 岁,就别相信自己身体倍棒了。每年老老实实做个体检,特别是心脑血管相关 (猝死大户)。熬夜、酗酒、胡吃海塞这些慢性自杀行为,能戒就戒。空闲时间别躺着刷手机了,买个健身房年卡,最好请个教练,做力量训练。有个好身体,是对抗一切随机性的资本。

比如财富防火墙。不管你月入三千还是月入三万,最好备着至少能撑 6 个月的应急现金。这钱轻易别动,有了它,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你才有喘息和周旋的余地,不至于被一巴掌拍进泥里爬不起来。每月拿到工资那一天,至少存 10% 到这个应急账户里,别想着拿去博收益,这钱不是投资用的,要保证 24 小时内可以取出来。

第三招,也是最关键的,是建立能力冗余。现在为什么都在提倡做副业,其实就是两条腿走路,总比单条腿蹦哒更稳当。下班后学门手艺,编程、设计、修理,搞个能赚钱的副业,哪怕摆摊、做自媒体,都是在给自己增加 「冗余能力」,来对抗职业上的随机性。

还有一点,你工作中踩的坑,吃的亏,绝对不能白白浪费,注意总结提炼,可能就是下次跳槽的谈资。把霉运踩在脚下,就成了台阶。把随机性,转化成有价值的内容资产和经验壁垒,从随机性里榨出油水。

还有个反认知的观点,随机性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也是机会所在。为啥?因为在一个规则固化、赢家通吃的领域,普通人想冒头,很难,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可能。但是混乱和不确定性,恰恰是旧秩序的破壁机,也是新机会的催化剂,它能让普通人有冒头的机会。

推荐算法就是巨大的随机性,什么内容能火,什么人设受欢迎,有规律可循但大面上是绝对随机的,所以你看到大量普通人,能在自媒体时代跑出来,实现财富自由。这放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不可能,因为机构媒体掌握着一切资源和影响力渠道。

战争也是随机性。深圳义乌一些外贸小公司,趁着俄乌战争打得昏天黑地 ,抓住东欧市场的缺口,快速切入。所以有人开玩笑,俄乌战争也是深圳和义乌的商业暗战。深圳企业凭热成像仪这些精密设备占据市场,义乌小商品批发商靠暖宝宝、自发热体,利润率突破历史新高。没有战争 「随机性」 带来的混乱,这些小鱼小虾哪有机会?

像战争,金融危机,新的技术革命,都是随机性。它们掀翻牌桌,让一切归零至少部分归零,旧结构被打破,普通人也就有了翻身的时机。

活着,体验着,折腾着,在随机性的浪潮里,努力做个冲浪高手。这才是普通人该有的活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苏伦的认知笔记,作者:苏伦 salen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