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 7 月 22 日电 (王菁) 伴随政策持续发力与国际合作深化,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正处于关键跃升期。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CBI) 最新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球符合 CBI 定义的绿色、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 (GSS) 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SLB)(合称 GSS+) 累计发行规模已达 40 万亿元人民币 (5.6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累计发行规模达到 4 万亿元人民币 (5555 亿美元),位列全球前三,成为突破五千亿美元门槛的四大市场之一。
市场人士表示,自 2020 年以来,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的可信度不断提升。2024 年的新发行债券中,约六成符合 CBI 方法学要求,显示出市场对发行质量和透明度的要求不断提升。
绿色债券仍占发行主导 可持续信息披露被持续关注
新华财经获悉,截至 2024 年底,我国 GSS+债券市场 (符合 CBI 定义) 仍以绿色债券为主,占累计发行总量的 80%(3.2 万亿元人民币,约合 4424 亿美元)。这一趋势也在全球市场中得到体现:2024 年,全球绿色债券占 GSS+累计发行总量的 81%(4933 亿元人民币,约合 689 亿美元),并贡献了当年新增发行量的 63%。
2024 年,我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的、符合 CBI 定义的绿债总量达 4933 亿元人民币 (689 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 (6060.8 亿元人民币,约合 847 亿美元) 和德国 (5271 亿元人民币,约合 737 亿美元)。
其中,低碳能源与低碳交通仍是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最主要的流向,分别占比 52% 和 30%,合计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略超 50%)。与此同时,用于适应与韧性 (A&R) 项目的资金使用显著增长,从 2023 年的 11.7 亿元人民币 (1.641 亿美元) 增加至 2024 年的 37.2 亿元人民币 (5.191 亿美元),占总发行量约 1%。
「短期限债券仍占绿色债券市场主导地位。2024 年 89.9% 的中国绿色债券期限在 5 年及以下,仅 6 笔交易期限超过 20 年,显示出市场对长期工具的需求仍需要提升。」 报告相关负责人称。
此外,第二方意见 (Second Party Opinion, SPO) 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带有 SPO 发行的债券占比达 61%,在符合 CBI 定义的绿色债券中达到 73%(按发行规模计),这表明发行人对提升公信力和透明度的意愿不断增强,也反映出投资者对绿色信息披露质量的日益关注。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 (CBI) 首席执行官 Sean Kidney 对新华财经表示,「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仍向更加规范、透明和国际化迈进。首次发行绿色主权债券、推动绿色熊猫债以及参与多边标准制定,这些举措都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可信度与全球投资者信心。」
「中国将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引领新兴市场绿色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CBI 也将继续支持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可持续融资,共同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及全球绿色转型。」Sean Kidney 补充道。
渣打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企业与投资银行业务总经理施旅表示,「随着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国际化步伐日益加速,我们看到他们更频繁在国际市场通过可持续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在对接国际可持续标准、引入国际投资者的同时,提升了他们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透明度。」
GSS+债券助力区域转型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 「成色」 更足
国务院发布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洪水、海平面上升及极端高温等气候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区域投资正逐步聚焦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此大背景下,大湾区的 GSS+债券市场展现出显著的支撑潜力。根据 CBI 统计数据,2022 至 2024 年间,大湾区九个城市共有 539 家主体发行了贴标债务工具,总金额约 7.9 万亿元人民币 (1.1 万亿美元)。其中,52 家发行人共发行了 163 笔符合 CBI 定义的 GSS+债券,总规模达 4971.7 亿元人民币 (695 亿美元),占发债主体的 10%,充分显示了大湾区 GSS+债务市场的广泛覆盖和巨大增长潜力。
一直以来,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大湾区交易所平台为发行人提供了包括信息披露和材料准备在内的支持。香港的 GSS+市场表现更为活跃,其中香港特区政府以其 1496.1 亿元人民币 (209 亿美元) 的发行总量成为区域内最大发行主体。
近年来,我国通过强化监管、优化制度设计和跨境合作,推动可持续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为 「双碳」 目标提供资金支持并巩固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地位。
据新华财经梳理,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不断收紧:2023 年底 《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指南》 出台后,2024 年初更新了资金使用与管理要求;2024 年 4 月发布的 《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则明确了碳减排和项目碳排放数据披露要求。同时,2024 年 2 月新版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 纳入氢能等更多产业链环节,为绿色投资提供了明确指引。
在转型金融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已率先在钢铁、电力等高排放行业和多个地区试点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并出台首批行业标准在部分地区试用,支持高碳行业有序转型。
此外,绿色熊猫债为外资参与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市场提供了关键渠道,2024 年 4 月及 2025 年 2 月有关简化流程和明确标准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境外机构参与度;2025 年 2 月财政部发布的主权绿色债券框架为高标准绿色国债提供了制度保障,助推人民币绿色资产在全球市场获得认可。同时,与欧盟和新加坡联合发布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推动了全球标准互通。
站在当前时点,我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正朝着更规范、透明与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也有潜力为全球新兴市场设定绿色金融的发展蓝图,但仍需在完善政策机制、提升透明度、对齐国际最佳实践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力。
「渣打银行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市场调动资源用于可持续金融,我们将继续通过与客户的深度合作,为他们落地更多创新的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为日益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专业助力。」 施旅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学术评审委员会主席鲁政委对新华财经表示,我国可持续债券市场稳健发展的同时,也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国不断完善绿色与可持续债券的标准与管理规范,持续推动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首次发行绿色主权债券,并在绿色熊猫债、《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这将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债券市场的高水平双向开放。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