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9 日 下午 4:38

营销狂飙, 品牌空洞: 钟薛高之死与新消费之路


文 | 沈素明

2025 年 7 月,那份破产公告,彻底宣判了“ 雪糕界爱马仕” 钟薛高的结局。创始人林盛直播卖红薯自救,承认拖欠员工和供应商的钱。曾经那些高高在上的“ 雪糕刺客”,如今却成了被市场和资本狠狠“ 反刺” 的倒霉蛋。

一个网红品牌的倒下,给整个新消费品牌圈子,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当营销的光芒刺眼到让人看不清真伪,当品牌的故事编得比产品本身都华丽,这场资本、流量和“ 高价” 一起吹起来的“ 增长神话”,最终没有吞噬别人,而是把自己活活撑死了。

今天,我们就从钟薛高这个最典型、最惨烈的案例,解剖一个直指本质的商业和品牌大问题:钟薛高之死,并非营销粗鲁地“ 吞噬” 了品牌。而是它在营销的狂飙突进中,从未真正建立起一个“ 品牌”,仅仅是制造了一个巨大的“ 营销幻觉”—— 一个只有符号、没有价值根基的空心品牌,最终这个幻觉在潮水退去时,暴露出品牌内里的“ 真空” 而已。

一、营销的“ 符号” 狂欢与品牌的“ 价值” 缺位

钟薛高的蹿红,无疑是营销的一场巨大胜利。创始人林盛,广告人出身,深谙传播的门道。他那句“ 冰品不是高科技,比的就是传播能力”,像一句咒语,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钟薛高把营销摆在第一位,产品和品牌往后靠的命运。

钟薛高早期的营销手法,确实值得写进教科书:

  • 制造“ 符号”:高定价的心理锚定

2018 年,当大部分雪糕还在几块钱的时候,钟薛高直接将价格拉到 15 元以上,甚至推出 66 元的“ 厄瓜多尔粉钻”。这种“ 贵” 本身就是最强烈的营销信号,迅速制造了话题,区隔了市场,并赋予了品牌“ 高端” 的心理认知。它成功制造了一个“ 价格符号”,而非“ 价值符号”。

  • 贩卖“ 情绪”:稀缺概念与情感捆绑

从瓦片造型、特制包装,到强调“ 天然配料”、“ 慢烤烘焙”,钟薛高将产品打造成一种“ 稀缺体验”。同时,通过情感营销,让消费者觉得购买钟薛高,不仅仅是吃雪糕,更是一种“ 犒赏自己”、“ 享受生活” 的情绪释放。它贩卖的是情绪,而非核心产品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 掌控“ 流量”:极致的话题制造能力

从“ 不融化的雪糕” 到“ 火烧雪糕” 的争议,再到被戏称为“ 雪糕刺客”,钟薛高总能凭借各种事件,反复占据舆论 C 位。这些看似负面的事件,初期反而转化成了巨大的流量,免费赚取了巨额曝光。它精于流量操控,却怠于价值沉淀。

这些“ 营销复制术”,林盛不是第一次玩。

他擅长用抢眼的符号、情绪渲染和价格锚定,快速打开知名度。但这一次,这种纯粹靠营销和传播撑起来的“ 复制术”,却一早埋下了钟薛高崩盘的雷—— 它将品牌生生切割成了“ 营销符号” 和“ 产品本身” 两部分,且让营销的权重远远压过了产品价值与运营本身。这种只在表面下功夫的“ 品牌建设”,实则在构建一个“ 符号化品牌”,其内在是空心的。

· 符号化品牌:营销 (价格、概念、话题)-> 认知 -> 购买 (流量、社交货币)-> 脆弱

· 价值化品牌:产品 (品质、体验)-> 口碑 -> 心智占领 -> 忠诚 (复购、推荐)-> 增长

二、营销型品牌的致命三“ 缺”:价格、渠道与心智的失衡

当一个品牌被营销过度催肥,其内在的弱点便会逐渐暴露,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 符号” 无法被“ 价值” 支撑。这暴露出营销型品牌的致命三"缺":

1. 价格缺位:虚高的溢价泡沫

钟薛高的高价,起初是其高端定位的象征,是营销的一部分。但当消费者用高价买到的,并非颠覆性的口感体验,而是更多的“ 网红” 和“ 社交货币” 价值时,这种溢价便开始变得脆弱。一旦“ 营销滤镜” 褪去,消费者会重新审视其性价比,而当“ 贵” 成为“ 原罪”,营销塑造的品牌形象便极难修复。品牌失去价格的合理性,便失去立足的根基。

2. 渠道缺位:线上流量的“ 死亡三角”

雪糕作为快消品,其低客单价、高周转的特性决定了广阔的线下渠道才是其核心战场。钟薛高虽然通过线上营销起家,迅速成为电商爆款,但当其盲目追求线下铺货,却遭遇区域品牌强劲的渠道黏性,以及经销商对新锐品牌稳定性的疑虑时,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和低效的渠道扩张,使其陷入泥潭。线上流量无法简单复制到线下,这是许多营销型新消费品牌普遍的“ 死亡三角”:线上流量高企、线下渠道受阻、供应链管理失控。

3. 心智缺位:傲慢言论摧毁信任

钟薛高的品牌,更多建立在营销带来的认知和话题性上,而非扎实的产品品质和用户口碑累积。当 2022 年“ 不融化雪糕” 和“ 火烧雪糕” 事件爆发时,这种形象便遭受重创。后续林盛一句“ 爱买不买” 的言论,更是彻底引爆了消费者积压已久的不满,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瞬间崩塌。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本应是平等对话与价值共创的关系,而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暴露了对消费者心智的蔑视,最终导致消费者在情感上的彻底背离。

三、钟薛高倒下的深层逻辑:资本“ 催熟” 与战略“ 失智”

钟薛高的最终败亡,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深层次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营销的狂飙只是表象,其内在战略失误和外部环境变化才是压垮骆驼的稻草。

资本“ 虚胖”:增长焦虑下的战略扭曲

新消费品牌在资本加持下往往被要求“ 高速增长”。钟薛高也不例外,为了迎合资本对高估值的期待,它必须不断扩大规模、寻求新的增长点。这种增长焦虑,导致了其战略上的急功近利—— 盲目扩张线下渠道、研发投入不足、供应链管理不善。当资本退潮,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便成了压倒一切的直接原因。例如,据天眼查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其被起诉案件数高达 70 余件,总金额近 9000 万元,被执行金额也超 8200 万元。

· 资本注入 -> 流量购买/营销炒作 -> 短期增长/估值虚高 -> 盲目扩张 -> 现金流/供应链压力 -> 资金链断裂 -> 品牌崩塌

品牌“ 失智”:定位漂移从而自毁长城

在陷入危机后,钟薛高曾试图推出 2.5 元的低价产品“ 钟薛不高” 自救,这与其初期“ 高端” 定位南辕北辙。这种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尝试,导致品牌故事彻底坍塌,原有的核心高端用户感到“ 信仰破灭” 而流失,而低价用户也并未形成忠诚回购。品牌定位的混乱,最终让钟薛高失去了所有消费群体,这是品牌战略上的“ 失智” 表现。

钟薛高之死,是“ 资本热-营销起-流量旺-估值高-扩张急-模式轻-风险积聚-资金断裂-一地鸡毛” 的典型样本,更是一个时代的“ 伪品牌” 现象的缩影。

四、新消费的未来之路:告别“ 伪品牌”,构建“ 反脆弱品牌”

钟薛高破产的惨痛教训,给所有新消费品牌和创业者,敲响了警钟。它用最惨烈的方式告诉我们:营销能带来认知,但绝不能替代价值;流量能带来短期增长,但无法支撑长期生存。

回顾近年来一些曾炙手可热的新消费品牌,如曾过度依赖营销投放和 KOL、后续陷入获客成本高企、复购率不足的完美日记,以及一度在快速扩张和多元化过程中面临产品创新乏力、品牌溢价稀释等挑战的喜茶,它们的遭遇与钟薛高有着相似之处—— 当营销的驱动力远远超过产品力、渠道力、组织力时,一旦市场环境变化或资本退潮,便难以招架。

要构建真正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品牌,新消费品牌必须告别“ 伪品牌” 模式,转向构建“ 反脆弱品牌”。这意味着:

1. 回归价值:产品即品牌,体验是核心资产

任何消费品,最终都要回归到其核心的产品力。无论营销多么花哨,最终消费者买单的是产品的品质、口感和其带来的实际价值。钟薛高的败亡,恰恰是过度侧重营销符号,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极致打磨的结果。真正的品牌是价值的累积,而价值根植于不可替代的产品和卓越的体验。

2. 内容为王:从“ 流量营销” 走向“ 心智深耕”

品牌故事、营销形式固然重要,但它们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品“ 内容” 之上。形式可以带来短期轰动,内容才能构建长期的品牌忠诚和信任。真正的品牌,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产品,以及与消费者建立的深层情感连接,而非空洞的营销概念。营销应成为价值的放大器,而非空洞的制造者。

3. 健康增长:告别资本“ 催肥”,拥抱“ 反脆弱” 韧性

在资本的裹挟下,许多新消费品牌都追求极致的增长速度。但钟薛高事件表明,没有健康现金流、稳健供应链和扎实渠道基础的“ 虚胖”,最终都将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比任何虚高的估值都重要。构建“ 反脆弱品牌”,意味着在不确定性中通过强化核心价值、优化运营效率、建立用户信任,让品牌不仅能承受冲击,更能从冲击中变得更强大。

我认为,反脆弱品牌构建需要如下五个要素:

·        坚实的产品力

·        深度的用户心智连接

·        健康的财务模型

·        稳健的供应链管理

·        灵活的组织适应性

五、新消费品牌,是时候告别“ 网红” 泡沫了

钟薛高,这个曾经的“ 雪糕刺客”,用它的陨落,为新消费时代划下了一个沉重的句号。它提醒我们,所有光鲜的营销背后,都必须有坚实的商业逻辑做支撑;所有昙花一现的网红热度,都终将回归到对产品和服务本质的考验。

新消费品牌的未来之路,不再是单纯的流量游戏和资本狂欢,而是对“ 价值主导” 商业模式的回归。这意味着:

· 从追求“ 爆点” 转向追求“ 常青”: 不再过度依赖一次性营销事件,而是深耕产品,服务好每一位用户,积累长期口碑。

· 从迷信“ 线上” 转向深耕“ 全域”: 线上是触点,线下是根基。只有打通全渠道,才能构建真正的市场护城河。

· 从依赖“ 故事” 转向回归“ 硬核”: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品牌,拼的是技术、供应链、渠道和团队的综合实力,而非仅仅是会讲故事的营销能力。

钟薛高之死,并非孤例。

它是时代浪潮中,所有过度膨胀的商业泡沫破裂时发出的警笛。它告诫着每一个创业者:营销能带来流量,但只有真实价值才能留下忠诚。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而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真正懂得回归商业本质,脚踏实地,为消费者创造真实价值的品牌,成为真正的“ 反脆弱品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