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9 月 1 日讯 (记者 卢阿峰)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行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Wind 创新药概念 80 家上市公司中,实现利润同比增长的达 50 家,净利润平均增长率近 17%。而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印证了基本面的强劲支撑,从年初至今,港股恒生生物科技 ETF、创新药 ETF 等均实现两位数的上涨,三生制药 (01530.HK)、石药集团 (01093.HK)、中国生物制药 (01177.HK) 等个股也实现市值的大幅跃升。
多位业内专家告诉财联社记者,无论是从估值还是实际营收表现来看,结合当前市场乐观情绪和政策环境,中国创新药行业已经基本走出了此前数年的下行周期,并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循环。
商业化提速与 BD 收入普遍增厚业绩
2025 年上半年,创新药行业头部企业普遍呈现出由创新药商业化和外部授权收入驱动的强劲增长态势。
作为行业龙头,恒瑞医药 (600276.SH)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57.61 亿元,同比增长 15.88%;归母净利润 44.50 亿元,同比增长 29.67%。创新药销售及授权收入达 95.61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升至 60.66%,其中阿得贝利单抗、达尔西利等医保类产品持续放量,同时通过与默克、IDEAYA 的授权交易斩获 2.75 亿美元预付款。
百济神州-U(688235.SH) 则实现了 「首个盈利半年报」,公司上半年营收 175.18 亿元,同比增长 46%;归母净利润 4.50 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其中百悦泽®(泽布替尼) 全球销售额 125.27 亿元,同比增长 56.2%,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 销售额 26.43 亿元,同比增长 20.6%。海外收入占比达 58%。
翰森制药 (03692.HK) 则更加凸显 BD 收入的重要性,上半年总收入 74.34 亿元,同比增长 14.3%;净溢利 31.35 亿元,同比增长 15%。其中创新药及对外合作产品收入 61.45 亿元,同比增长 22.1%,占比高达 82.7%;以阿美乐®为代表的抗肿瘤创新药收入 45.31 亿元,占总营收 60.9%,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北京百思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上半年创新药行业业绩亮眼源于 「双轮共振」:一方面 License-out 交易爆发,既补充现金流又验证技术价值;另一方面政策推动商业化效率提升,创新药从获批到进院周期缩短,叠加医保协同支付,加速产品价值落地,「恒瑞等企业创新药营收占比突破 60%,正是兑现期的典型特征」。
「创新药企头部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都符合预期,对公司未来的增长能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海外 BD 交易仍是主要的推动因素,本土的消费类产品,比如 GLP-1 能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 LatitudeHealth 创始人赵衡也告诉财联社记者。
除上述企业之外,诸多创新药企业均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的大幅增长,例如君实生物-U(688180.SH) 上半年营收 11.68 亿元,同比增长 48.64%;康方生物 (688180.SH) 总收入 14.12 亿元,同比增长 37.75%;三生制药净利润 13.58 亿元,同比增长 24.6%,其共性原因均为核心产品商业化或授权合作实现高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创新药行业结构性行情特征尤为显著,从年初至 6 月底,东财创新药指数 (861468.EI) 涨近两成,创新药 ETF(159992.SZ),创新药 ETF 沪港深 (159622.SZ) 均实现两位数上涨。港股创新药主题 ETF 则表现更加显眼,恒生生物科技 ETF(159615.SZ) 等年初至今持续跑赢恒生指数,反映出市场对创新药产业趋势的高度认可。
资本供给端同样活跃,港股市场上半年有 12 家医疗健康企业上市筹资 25 亿美元,恒瑞医药 H 股 IPO 成为 2021 年以来全球最大医疗行业 IPO 并获得估值溢价。再融资市场同样火热,药明康德 (603259.SH)、信达生物 (01801.HK) 等企业通过增发募资超 20 亿美元,发行折扣率普遍低于 5%,显示资金对创新药优质标的的强烈追捧。
政策暖风与大出海时代已到来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基本面改善并非仅限于企业自身的商业化兑现,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来自一系列政策暖风与 「出海」 大潮的共振。
具体而言,2025 年上半年,相关部门对创新药的支持政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 「组合拳」。《全面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正式颁布,其中提到要在审评审批、临床试验用药、产能扩展等环节给予创新药全链条支持。这意味着创新药从研发、获批到市场化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更明确的政策护航。
随后,在今年的国家医保谈判规划中,「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 也被正式提出并启动实操制定。该目录聚焦临床价值高、价格较高但超出基本医保覆盖范围的药品,通过商业健康险与基本医保互补的机制,探索由商保承担创新药支付的制度化路径。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解决 「支付可及性」 问题的关键突破口,为 CAR-T 疗法、基因治疗药物以及部分罕见病特效药的落地打开了通道。
与此同时,「首发价格形成机制」 也在今年首次由国家医保局在官方渠道确认已经制定。其核心逻辑在于,允许创新药在获批后先行按临床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区间形成上市初价,再结合医保谈判逐步进入支付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早期收回研发投入,也让市场对创新药的盈利预期更加可控,为商业化兑现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政策暖风之外,「出海」 大潮的爆发式增长是上半年创新药行业的另一大亮点。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授权出海总金额创新高,半年已揽下超 60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纪录。无论是恒瑞、康方等企业的大额 license-out 交易,还是百济、君实等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直接商业化突破,都显示出本土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快速抬升。
此外,审评审批效率持续提升,2025 年上半年获批的 43 个创新药中,40 个为国产药,从申报到获批平均用时仅 11 个月,较 2018 年缩短 62%。这种效率提升不仅让中国患者同步用上全球新药,更使本土创新药能快速进入商业化阶段。
「我们感受到产业估值逻辑正在从 『讲故事』 转向 『讲利润』。」 中信证券医药首席陈竹此前告诉财联社记者,头部创新药企已经/即将迈入盈利阶段,预计多个企业有望在 2025 年实现持续的经营性盈利。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多家头部创新药公司的产品商业化放量,其收获将进入到非线性增长阶段,未来有望从 Biotech 企业跃迁为 BigPharma 企业,但始终有新的靶点到管线再到产品商业化的进程,对应新的 Biotech 公司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的医药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市场的标志。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中国创新药行业已经基本走出了此前数年的下行周期。」 王恒表示,从成果涌现、商业化提速、出海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来看,已经形成了比较良好的正向循环——企业投入研发,出海收获 「弹药」,成果获批,估值提升,融资再投入研发,这对于中国创新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会起到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