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 日 下午 10:43

热钱,藏在冷门专业里?


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雨谷 

随着各省高考成绩陆续放榜,高考生和家长们终于进入到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但在这场关乎学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选择中,许多家庭常陷入"分数优先"的传统思维,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专业前景研判。

特别是近两年来就业职场竞争愈加激烈,志愿填报早已不是单纯的 「看分数选学校」,而是需要结合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进行的提前规划。而现代高等教育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分化趋势:部分传统热门专业面临人才饱和,一批契合新兴产业需求的 「潜力专业」 则开始崭露头角。

当应届高考生和家长们忙着选择心仪的好大学时,或许也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关注到那些充满潜力的新专业。

选专业,其实是选行业

大多数家长在为子女填报高考志愿时,内心都有着一个朴素而明确的期望——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从而实现稳定且充实的职业发展。从人才供给的角度来看,工作岗位来源于各行业公司的发展需求,而稳定的职业发展更依赖于行业自身的发展。

因此,在志愿填报时,精准锚定那些正处于上升通道的行业,并选择与之匹配的专业,往往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志愿填报技巧。

至于如何判断行业是否处于上升通道?基本上可以结合政策导向和市场热度两点来判断。

以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的 「双碳」 政策为例。在 2030 年 「碳达峰」 与 2060 年 「碳中和」 的明确目标下,不少企业开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如能源密集型企业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寻求低碳替代原料、构建绿色生产模式等,挖掘节能潜力,促进低碳化发展。

企业为顺应政策变化进行的转变,又为减碳控排相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众多与 「双碳」 目标紧密相关的行业迅速崛起,由此产生了新职业、新岗位。

《2024 年气候变化绿皮书》 显示,在需求总量方面,2022—2023 年,新能源行业碳排放管理相关职位增长率高达 52%,位居战略性新兴行业前列。另据中国能源报报道,调查显示,目前 「双碳」 人才结构呈 「哑铃」 状,从业 5 年以上的人才占 29%,3 年以下的占 52%。招聘市场中存在对 3—6 年中等经验人才需求大、供给少的问题。此外,多数求职者对碳行业了解不足,近七成缺乏实践经验。

惊蛰研究所也注意到,目前碳管理相关岗位的热度尤为突出。在各大招聘网站上,碳管理咨询师、碳交易员等岗位的招聘信息比比皆是,而且这些岗位的起薪往往都能达到万元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高度重视。

*某招聘网站上的岗位信息

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统计,2020 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工作人员在 450 万人左右,与煤炭生产领域的工人数相当。到 2030 年,与 「双碳」 相关的从业者数量将达到 6300 万人,约 5850 万人的可再生能源就业缺口将极大提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

从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到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蓬勃发展,从碳管理咨询的日益专业化,到碳足迹分析的精准化,新行业衍生出的新兴岗位,也为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交叉学科,打开就业新蓝海

相对于从新行业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传统市场出现的新需求,也为人才市场释放了新的岗位。而作为人才供给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则是最先感受到行业需求变化的。

今年 5 月,教育部更新发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5 年)》,增列 29 种新专业。从增列新专业的逻辑来看,主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市场刚需。

例如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等专业。

在人才市场上,新专业背后的人才需求远比想象的更加迫切。据国际邮轮协会 (CLIA) 发布的 《2024 年邮轮行业现况报告》 显示,2023 年全球邮轮客运量达到 3170 万人次,达 2019 年水平的 107%,预计到 2027 年将突破 3950 万人次大关。

近两年,邮轮旅游在中国也越来越火,仅 2024 年全年中国坐邮轮游客的人数就达到 202 万。今年春节假期,上海有近 7 万人次出入境游客选择 「海上过年」,人数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337.5%。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邮轮产业已进入全产业链发展新时期,急需大量专业人才支撑。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邮轮管理专业主任李华教授告诉惊蛰研究所,此前邮轮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国际邮轮公司,不论是产业运营、终端服务,还是人才培养都以国际邮轮公司为主。但随着我国自主邮轮的建造以及本土邮轮公司的成立,也开始产生对本土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从全球邮轮行业来看,目前中国船员的占比还不足 5%,即便是在中国运营的国际邮轮上,中国船员的比重也不到 30%。 在首艘国产大邮轮 「爱达·魔都号」 上,共有近 1300 名船员和工作人员,来自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近 70% 也都是外籍员工。而中国在 2017 年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邮轮客源国,所以不论是国际邮轮公司还是我们本土邮轮公司,都希望能够提升中国船员的比例来更好地服务客户。」

据李华教授介绍,国内市场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2024 年我国邮轮市场旅客量超过 220 万人次,预计 2030 年将达 500 万人次,邮轮数量将达到 30-40 艘。通常每艘邮轮能够容纳 3000 到 5000 名客人,而大众型邮轮的的船员与游客比例通常为 1:3,中高端邮轮能够达到 1:2.5,奢华邮轮的这个配备比例则会达到 1:1。以此计算,邮轮船员需求将非常迫切,同时邮轮运营的岸上岗位需求也将相应增加。因此,未来在中国需要的邮轮运营专业人才数量将有可能达到 10 至 30 万之间。

惊蛰研究所了解到,邮轮行业属于高端服务行业,但邮轮运营不光需要高端服务技能,还需要具备产业经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运营等多种能力。因此,国际邮轮管理专业本质上是融合航运经济、管理科学、旅游管理等学科,结合新文科与新工科理念,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前沿交叉学科。这意味着邮轮行业释放出的不只是就业机会,还有多样化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

「据我们了解,在邮轮上工作的中国员工薪资待遇通常 3-5 年就会有非常大的提升。一开始的基层岗位月薪可以达到 8000 元-1 万元,随着工作资历的提升,5 年后就有可能加倍,10 年之后甚至可能会达到 3-4 万元的薪资水平。而且邮轮上的升职空间非常大,根据经验积累和技能成长,也能够从一线岗位晋升到运营管理岗,职业晋升渠道和机会很多。很多国际邮轮公司老总,也都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

李华还提到,现在 00 后、10 后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不少人多才多艺。而在邮轮上,不仅有很多岗位可供选择,还可以身兼多职。「在船上航程的时候,你可以是活动主持,也可以客串摄影师。如果你有管理能力,也能成为幕后的运营负责人。年轻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

爆款行业的 「冷」 需求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关注政策导向和市场热度,在上升行业和新增市场需求里选择就业方向来反推专业选择,是志愿填报时的有效思路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业因为发展速度过快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但院校培养体系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智联招聘发布的 《2025 春季职场人跳槽情况调研报告》 显示,有跳槽意愿或行动的职场人中,49.2% 希望未来能投身到人工智能领域。但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们,或许并不好找工作。

目前 AI 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是探索研究出更好、更强大的基础模型,不断优化模型的性能,而这一方向对人才需求有着较为明显的门槛。此前,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奇才,都是一些 Top 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毕业的博四、博五实习生,还有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 虽然梁文锋提到了应届毕业生、实习生,但一个 「Top 高校」 就已经将大多数人拦在了人才市场的大门外。

人工智能专业的另一个就业方向是研究 AI 的落地和开发,即结合企业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需求,找到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场景。《2024 年中国企业智能化发展人才需求调研》 结果显示,高达 91.3% 的受访企业面临 AI 人才缺乏的问题。但在人才缺口背后,许多国内企业除了追逐科技热点,对 AI 的落地场景并不清晰,企业未来是否会长期投入 AI 也未可知。

因此,尽管人工智能是社会、国家乃至企业发展的确定性方向,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却又掺杂了许多不确定性。于是一方面行业大热、企业人才短缺,但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又面临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

不过,在确认 AI 行业大方向的前提下,也有一些确定性的 「冷门」 不曾被关注到。譬如 AI 行业的爆火带动了人才市场对 AI 训练师、AI 咨询顾问、AI 产品经理等新型岗位的大量需求。而大众对于 AI 行业人才需求的理解,仍然更偏向于工科方向。但实际上,人工智能伦理学也给文科生提供了 「逆袭」 的机会。

在国际上,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Twitter 等大型科技公司,目前都设有专门的 Responsible AI(直译为 「负责任的 AI」) 团队,负责在开发、部署和使用 AI 技术过程中,通过伦理原则、技术规范和法律框架确保其公平性、透明性、安全性和社会价值导向的技术实践框架。其核心目标是构建符合人类价值观、可被问责且具备社会包容性的 AI 系统。

而在国内,2024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国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迫使企业更加重视 AI 生成内容的自我审查。截至目前,百度、阿里、商汤科技等互联网大厂也相继成立了 「AI 伦理委员会」,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 AI 伦理相关的本科专业,或者已经成立了相关院系。更直白地说,不论 AI 如何发展、AI 应用如何落地,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都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都是高考学生和家长们最为头疼又格外看重的事情,因为很多家长都相信这一次的选择将决定孩子的后半生,甚至为此付费。

但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谨慎选择专业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早地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乃至人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站上新的人生起跑线固然重要,但如何平稳跑完全程、争得名次才是更重要的。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