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5 日 下午 2:35

「AI 搜索功能很强大,但我也不想用了」


文 | 听筒 Tech,作者 | 杨林,编辑 | 陈珂

尽管巨头的竞争依然火热,但毋庸置疑的是,AI 搜索正面临最割裂的时期。

7 月 2 日,在百度 AI Day 开放日上,百度搜索宣布进行十年来最大改版,从搜索框、搜索结果页到搜索生态全面革新。诸多的报道指出,百度的此次变革,「从产品形态到商业模式,从用户体验到开发者生态,全都重做一遍。」

当然,不仅仅是百度,今年以来,AI 搜索依然是头部企业的必争之地。不久之前,苹果传出要收购明星创业公司 Perplexity AI,为未来的 AI 搜索引擎加码。除此之外,谷歌等巨头亦在持续重塑搜索形态。

不过,遗憾的是,一边是巨头白热化的 「技术变革」,一边却是普通用户的 「望而却步」。

一位网络原住民马少便直言,尽管市场都在传导 「技术的进步」,但他只感受到了 AI 应用的 「退步」 或 「停滞」。

仅就 AI 搜索和 AI 聊天而言,这是马少常用的 AI 功能,实际上,这也是市场上 AI 最为普遍的应用功能。但这两个普通用户最常接触的产品,似乎离用户需求越来越远。

「原来下载的 AI 聊天软件早就卸载了,AI 搜索现在错误百出,也不敢用了。」 当然,这并不是马少一位网民的感受。在社交平台,对 AI 搜索的幻觉 「吐槽」 的相关内容,比比皆是。

一位互联网大厂的 AI 从业人士林强对普通用户的失望表示理解,在他看来,如今的现状是,AI 产品的开发,与普通用户的需求脱节,「事实上,AI 开发已经陷入困境。诸多开发是在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调优,甚至没有去调研过真正的市场需求。」

「目前的 AI 开发,主要的目的是 『如何尽快实现商业化』,说直接点,是为了 『搞钱』,而不是解决 『普通用户的需求』。」 林强直言,这是导致 「普通用户感受不到 AI 技术的进步」 的本质所在。

但于马少等普通用户而言,「真正的好产品,难道不应该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吗?」

很显然,就目前而言,横亘在 「林强」 和 「马少」 之间的这道巨沟,还难以跨越。

决定抛弃 AI 搜索的普通用户

「尽管诸多巨头都唏嘘自己的技术多厉害,但作为普通用户,我还是决定抛弃 AI 搜索。」

作为网络原住民,95 后马少直言,在过去的半年,作为普通用户,他最大的体会是,在应用层面,尤其是最常用的 AI 搜索,是在倒退,而不是在进步,「AI 搜索的错误率和胡说八道,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马少告诉 《听筒 Tech(ID:tingtongtech)》,以最常用的 DeepSeek 为例,「但凡稍微专业一点点的搜索,几乎都会出现幻觉。」

如马少所言,《听筒 Tech》 近期测试了多个市场上常用的 AI 搜索。

在 DeepSeek 中,搜索 「目前市场上美黑产品情况」 时,DeepSeek 总结出了目前市场上 「主流美黑产品形态对比」,并制作成表格。

但遗憾的是,DeepSeek 所总结出的产品,如雅诗兰黛、完美日记、花西子等,甚至并没有推出相关的 「美黑产品」。很显然,DeepSeek 是将市场上的防晒产品作为 「美黑产品」 进行了总结归纳。

图:DeepSeek 所总结的 「主流美黑产品形态对比」来源:DeepSeek《听筒 Tech》 截图

对此,马少直言,不仅仅是 DeepSeek,实际上,目前市场上普通用户使用的 AI 搜索,几乎都存在这种现象。

在马少的建议下,《听筒 Tech》 对某知名大厂的通用大模型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在搜索 「中国吊带出口东南亚的产业情况」 时,该通用大模型总结出了相关的数据,「2025 年东南亚电商大促数据显示,中国产女士吊带在 Lazada、Shopee 等平台的单日成交峰值突破 50 万件」。

图:某通用大模型的相关搜索结果来源:《听筒 Tech》 截图

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听筒 Tech》 在多个搜索软件中对数据来源进行了检索,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完整的数据来源。带着质疑,《听筒 Tech》 在该大模型内考证数据来源,得到的却是如下答案。

图:某通用大模型的相关搜索结果来源:《听筒 Tech》 截图

这便意味着,该通用大模型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杜撰了相关数据。

对此,马少表示,「习以为常。」 他直言,如果不是对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认知,这些数据往往会被采用,并反投入数据库,「然后,搜索产生的结果便会错得越来越离谱。」

「作为 AI 产品的基础功能,AI 搜索的准确率不升反降,这是一件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在马少看来,尽管 AI 技术始终在进步,诸多企业,尤其是大厂都在声称投入了多少资金,但作为普通用户,时至今日,他始终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改变。

实际上,马少所言并不是危言耸听,在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网友吐槽 AI 搜索的 「离谱」,「AI 搜索将几位名人的名言排列组合,杜撰了一位所谓的 『名人名言』」、「N 年前的数据,改写成了 2025 年的数据」 等等吐槽,在社交平台比比皆是。

「为什么 AI 搜索会越来越离谱?」

实际上,AI 搜索的 「离谱」,不仅仅是对普通用户造成困扰,也导致了诸多不明真相的用户因轻信 AI 的结果,导致 「谣言满天飞」,并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以近日引发热议的 「DeepSeek 就 AI 模型违规关联向王一博道歉」 消息为例。近日,诸多消息称,DeepSeek 因内容审核疏漏,将王一博与近期相关案件进行了不当关联,损害了其名誉,并已作出正式道歉。

但随后,消息核实称,DeepSeek 官方从未发表过道歉声明,部分媒体发布的所谓声明截图,竟然本身就是 AI 生成的文字。声明中所提及的法律判决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也检测不到。然而,这则信源存疑的消息,仍然引发大量平台、媒体转发。

更重要的是,据报道称,有网友向其他的 AI 大模型询问该事件,得到的答案也是,DeepSeek 的确因为违规关联 「李爱庆腐败案」 向王一博道歉了。

7 月 4 日,《听筒 Tech》 同样在目前主流 AI 通用大模型中,以 「DeepSeek 的确因为违规关联 『李爱庆腐败案』 向王一博道歉了吗?」 为题进行搜索,发现仅两家 AI 大模型得出了肯定答案,并明确 「该消息为 『不实信息』」。但其他大模型仍肯定表示,「DeepSeek 因违规关联 『李爱庆腐败案』 向王一博道歉属实。」

图:某大模型 7 月 4 日搜索的相关结果来源:《听筒 Tech》 截图

对于这一现象,在林强看来,于普通用户而言,不管是 AI 搜索 「错得离谱」,还是 「AI 谣言」,都不足为奇。

「AI 大模型本质上是基于大量数据训练的模型,它没有真实的情感和判断力,当它面对大量带有情绪和偏见的信息时,很容易被 『训练』 出错误的结论。」 林强直言,「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AI 大模型接收了大量 『错误信息』 的投喂后,会分析出越来越多的 『离谱』 的信息。」

林强直言,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如今市场上普通用户使用的通用模型,实际上主要盈利入口是面对 B 端用户,「这些通用大模型主要收的是 B 端用户的钱,但对 C 端用户是免费开放使用的,做个人定制化服务成本太高,基本不太可能。」

「C 端用户如果要获得精准的数据,还是用细分领域的 AI 应用比较合适。」 林强表示,例如,需要找学术相关的数据,就下载学术领域的 AI 应用,「当然,即便这样,也不可能从根本意义上杜绝 AI 搜索的幻觉率。」

「比如,学术搜索,需要在通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 『调教』,才可能达到一定的精确度。」 林强透露,但这种 「调教」,需要的是 「长期且稳定的专业数据输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林强指出,实际上,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企业在开发更为细分领域的产品,但遗憾的是,市场推广不足,普通用户无法接触,「比如,健康搜索,有专门针对健康搜索的 AI 产品,但普通用户还是习惯 DeepSeek,或者直接微信、百度内搜索。」

「市场推广的不足,使得诸多普通用户无法接触到那些细分领域的 AI 搜索,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差。」 林强直言,某种意义上,让普通用户接受细分领域的 AI 搜索,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市场培育过程。

 到底如何才能服务好普通用户?

不过,在科技企业技术人员陈哥看来,不管是通用大模型也好,还是垂直领域的模型也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AI 的技术研发,已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当万物皆 AI,创新已经陷入了泥潭。」

陈哥对 《听筒 Tech》 直言,「目前绝大部分的技术开发,都是以 『赚钱』 为目的,很难去服务好 C 端用户。」 即便是细分领域 AI 搜索应用,「除非有非常大的资金支撑,否则都是以 『赚快钱』 为目的。」

陈哥指出,目前市场上的诸多 AI 应用,实际上都是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便投入市场,「很多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时,甚至没有进行过市场调研,更谈不上专业的技术维护和后期数据更新。」

实际上,陈哥所言,并不是毫无根据。仅从用户体验而言,马少便指出,作为普通用户,他的体会便是,「尽管产品的功能越来越琳琅满目,但不管是 GPT-4o,还是其他巨头的通用大模型,他们的应用场景,都和之前没有本质区别。」

马少直言,虽然不少宣传称,「模型参数从千亿走向万亿,视频生成从几秒扩展到几分钟。但作为普通用户,我们的体验仍停留在使用 『更好的聊天机器人』,或 『日常的 AI 搜索』 这一阶段。」

林强亦指出,实际上,近两年来,AI 的应用开发,集中在 「对话机器人」 和 「图像视频」 赛道,「当创业者和投资人挤在这两条狭窄赛道,AI 便成了 『高级滤镜』 和 『自动客服』 的代名词。」

「一个问题是,AI 到底才能如何服务好普通用户?」 对于马少的疑问,林强和陈哥各有观点。

在林强看来,从产品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做产品研发时,至少做好用户调研。」 比如,如果产品是针对下沉市场,「至少知道下沉市场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简单调优,便投入市场,对外声称能够解决 『母猪不产崽』 的问题。」

「如果准备做垂直领域的产品研发,就要做好 『干苦力』 的思想准备。」 林强直言,垂直领域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 「耗资巨大」,「实际上,和很多产品创新一样,AI 的研发,也需要长时间的沉淀。」

陈哥认可林强的观点,在他看来,真正的 AI 技术创新,并不是简单的 「调优」,而需要 「真正的变革」,「否则,永远只停留在表面,也永远不可能开发出来好的产品。」

当然,在林强看来,毋庸置疑的是,AI 在进步,未来的 AI,一定能够解决普通用户的诸多问题。

林强认同 OpenAI 创始人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曾经提出 AI 发展的五个阶段 (L1 聊天者—L2 推理者—L3 行动者—L4 创新者—L5 组织者)。在他看来,现在的 AI,正处于 「思考」 向 「进行」 的阶段,「普通用户应该更有耐心,给市场更多的时间。」

当然,于马少等普通用户而言,他们的诉求很简单,「我们需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我们需要的是实用和可用的产品。」

这显然,代表的是 AI 时代诸多普通用户的心声。

(文中均为化名。)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