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一新声,作者/琳玉
新旧大厂们,正在为 AI 行业批量造星。
张一鸣 29 岁创立字节、毛文超和瞿芳 28 岁创立小红书、马化腾 27 岁创立腾讯、丁磊 26 岁创立网易……中国商业史本质上是一部 「年轻人接管世界」 的历史。
如今,当互联网的 「纪功碑」 逐渐褪色,那些曾经站在浪潮之巅的 70 后、80 后们,已将冒险者的标签换成守业者。而他们创造的大厂帝国,却正在成为新一轮 AI 浪潮中,年轻创业者们的 「黄埔军校」。
IT 桔子在 2024 年做过一次统计:AI 创业者曾在非常优秀的大厂/名企工作过的,在已透露职业背景的 AI 创业者中占比达到 90%。其中,培养中国 AI 创业者较多的 25 家名企,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网易、360 等 13 家中国企业;还有 12 家外企和跨国公司。
而在出走大厂创业的群体中,95 后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们大多处于接近而立之年的人生黄金阶段,对新事物充满敏锐的洞察力。与前辈相比,这一代创业者成长于数字化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拥有更为前沿的技术视野和创新思维。
当一大批 95 后随着大厂的人才外溢浪潮涌入 AI 赛道,他们往往有更大的概率,凭借独特的创业视角快速拿到结果。
01 出走大厂,95 后的 「野蛮生长」 逻辑
「我博士毕业后,就已经有大厂发来了薪资很高的 offer,但当时更倾向于创业,做一些不同的事。」 清程极智联合创始人师天麾曾说道。
师天麾所说的 「不同的事」,是创立一家 AI Infra(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创新企业。
2023 年年底,师天麾与字节系创业者汤雄超联合创立了清程极智,这是一家员工平均年龄不足 30 岁的清华系创业企业,团队中 30 岁以上的成员屈指可数,最年轻的成员甚至是一名已经保送清华的高三实习生。
师天麾本人是一名 95 后,在谈及为何会组建一支如此年轻的团队时,他表示:一方面是行业比较热门,团队技术背景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一些同学刚出校门就选择加入。另一方面,AI Infra 研究相关职位相比算法更加偏向底层,要找到合适人也并不容易,所以,团队也愿意招一些有想法、有热情、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培养,有些甚至是在校生。
2024-2025 年期间,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模型能力快速进化,大模型应用的爆发和私有化部署需求的增长,促使 AI Infra 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在行业热度的催化下,成立不到半年,清程极智就拿到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由智谱 AI、中关村科学城等机构参投。随后,团队又在一年内再次获得考拉基金、中科创星、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
师天麾认为,年轻人没有职场的束缚,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有更好的产出。
比如,在实际的工作中,师天麾和团队会把一个实际问题足够细化,最后就会变成一个题目,交给团队中最年轻的高三实习生,而他也仅用一两天时间就做完了一周的工作量。
「在大厂,大多情况下是 『老板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同时要背负一定的 KPI,如果被这些东西束缚住,可能一些事情将难以开展。」 师天麾并不后悔自己放弃了大厂的 offer:「当初如果我选择了大厂,可能也会先待两三年熟悉产业界,有了经验再出来创业。」
清程极智内部基本很少加班,原因是团队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信心。团队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所副所长翟季冬教授带领,核心成员也均来自该研究所。「我们相信,顶级的技术人员不是逼着加班就能释放出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是不受限制的创造力。」 师天麾说到。
正如师天麾所说,在各项流程高度标准化的当下社会,「创造力」 成为稀缺资源,而它常常又与 「叛逆」「破界」 等关键词深度绑定,真正的创新者,往往以挑战规则为起点。
27 岁的乐享科技 CEO 郭人杰,也正是这一代 「规则挑战者」 的典型代表。
他本拥有一段 「年少成名」 的故事:2021 年,郭人杰在宝洁任管培生 11 个月后,便加入了当时成立仅 4 年的创业公司追觅。在追觅期间,他管理的团队规模曾超过 1500 人,并带领追觅中国区完成年规模从 0 到 60 亿突破,连续三年高速增长,成功完成品牌的高端化转型。
15 岁上大学,21 岁研究生毕业,23 岁年薪百万,26 岁就已经做到一家知名新消费品牌的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却在 27 岁时,选择推倒一切重来。
「我现在 27 岁,所谓的中国区执行总裁,但这之后呢?29 岁要成为谁,31 岁要成为谁?但如果我出来创业,今天这个故事就结束了,由自己定义了重新开始。」 郭人杰说到。
在大多数人的视角里,这些做法似乎有些不太符合常理,但郭人杰却对自己的规划有清晰且笃定的认知。
他观察到,过去一年里,虽然大模型市场有一些失意,但机器人、AI 眼镜等品类已经开始出现 「百家争鸣」 的势头,且已经出现了销售过亿元的品类。AI 玩具、AI 观鸟设备、AI 拐杖等新颖产品,已经令人目不暇接。
同时,比起尚在迷雾中的大模型和 AI 应用,硬件是中国玩家们更熟悉的场域和战场。所以,郭人杰认为:要去找有一定确定性,已经可以跑出 PMF 的 AI 硬件消费品——适合快速从 0 到 1,且可以迅速规模化。
去年 12 月底,乐享科技正式成立。专注于家庭通用小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截至 2025 年 1 月,乐享科技团队共包括 9 位成员,其中包含千亿市值公司 CTO、消费电子行业 20 年老兵,以及有创造力的 00 后。
2025 年 2 月,乐享科技完成近 2 亿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达 6 亿元。吸引了 IDG 资本、绿洲资本、真格基金等一线机构的资金和 Monolith 砺思资本、经纬创投等知名投资方的共同加持。
师天麾与郭人杰这一代 95 后 AI 创业者,最鲜明的特质是对传统成功学的彻底解构——拒绝按部就班的职业路径,鄙视脱离价值的功利主义,转而追求基于技术信仰的创新纯粹性。这种精神同样也体现在汤鑫晨身上。
1995 年出生的汤鑫晨,曾担任字节跳动旗下飞书、抖音的产品经理,拥有 50 万元年薪。2022 年,他选择辞职回乡投身 AI 农业领域,创办了 「叶绿体家庭农场」。他为 207 个果园建立了种植信息库,并开发了 AI 甄选机,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水果内部病变及酸甜度,显著提升了筛选效率。此外,他还引入无人车进行精准植保作业,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
当被问起回乡的原因时,汤鑫晨谈到,自己喜欢从 0 到 1 开发带来的成就感,不喜欢修复和维护的平淡工作。而他认为互联网产品非常成熟,在这个领域自我提升和项目开发的空间开始趋于狭窄,这让他不得不思考是否应当另辟蹊径。
带着这样的目标,汤鑫晨创立了农场的第一个水果品牌——「就就就」。他说:「这可以理解为一群年轻人,就回农村、就种地、就搞农业。」 通过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营销,创下两周卖出 10 万斤猕猴桃、单季销售额超 30 万的成绩。
作为专注 AI 和先进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小苗朗程管理合伙人方正浩向第一新声分享了一个新趋势,他发现近期接触的项目中,95 后创业者占比已经达到 20% 左右。
「95 后创业者在接下来的市场中将是相当有潜力的生力军。」方正浩分析道,「他们个性鲜明,目标纯粹。与前辈们相比,他们不仅拥有更强的野心和魄力,而且对新兴消费趋势和技术应用创新的理解更有优势。这批年轻创业者将在未来五到十年的商业变革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02「AI 大厂」,正在为年轻人造梦
实际上,在传统大厂外,AI 大厂们迅速崛起的故事,也正在为新一代创业者持续造梦。
人工智能发展到如今阶段,至少已经出现了两次浪潮:一次是计算机视觉的崛起,另一次是大模型的爆发。
这两轮技术浪潮不仅定义了不同阶段的行业焦点,更催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明星企业:从早期的 「CV 四小龙」 到近年的 「大模型六小虎」,这些逐渐在热度中成长为 「AI 大厂」 背后,或多或少都接受到过来自传统大厂的资金支持。
阿里系先后押注商汤科技、月之暗面、MiniMax 和百川智能;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则布局了云从科技、智谱 AI 等同赛道玩家;腾讯投资也落子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
当行业还在消化大模型带来的冲击时,新的技术方向已隐约浮现。在具身智能、自主 Agent 和多模态 AI 即将引爆下一轮技术革命之际,从 「CV 四小龙」、「大模型六小虎」 等 AI 大厂体系中走出的 95 后创业者们,也开始崭露头角。
比如,前月之暗面海外产品负责人明超平创立的 AI 编程项目 「新言意码」 已完成两轮融资,当前估值达 8000 万美元,吸引了五源资本、高榕资本、真格基金等一线机构的投资。据公开信息披露,新言意码的产品面向海外市场。
此外,商汤科技、智谱 AI 也是孵化 95 后 AI 明星创业者的重要阵地。
商汤科技是员工入局 AI 行业创业数量最多的企业,从商汤走出的创业者们,先后成立了 MiniMax、无问芯穹、右脑科技、言图智能以及 VAST 等多家知名企业,涵盖了从基础技术到应用落地的多个细分赛道。
在商汤系创业者中,95 后宋亚宸的连续创业故事最值得关注。他先是作为 「001 号员工」 联合创办了 「大模型六小虎」 之一的 MiniMax,随后又洞察到 3D 大模型的机遇,创立了 VAST 哇嘶嗒科技。
「动画和游戏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工作的自主能动性非常少。不少清北、八大美院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展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令人赞叹。但当他们步入职场后,品集往往逐渐失去了独特性和创新性。」 宋亚宸认为这其中有很多工作是可以改变的:AI 不是让这个行业中的人被替代,而是让创作者能够释放出自己的创意。
VAST 的核心产品 Tripo,正是为了改变传统动画和游戏制作中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的局面。它能够通过文字、图片等多模态输入,快速生成完整的 3D 模型。以 《我的世界》 为例,过去需要花费一年时间搭建的大型场景,如今不到 5 分钟就能生成,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让创作者们能够释放自己的创意。
这种技术广泛适用于游戏、动画、元宇宙、3D 打印和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凭借 Tripo 产品,VAST 在行业内迅速受到关注,甚至连马斯克都在社交平台上转发了使用 Tripo 制作的视频。目前,VAST 成立仅一年半就成为了这个领域里最头部企业,占据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国内头部游戏公司几乎都在用他们的产品来辅助开发。
同为 95 后,另一位商汤系创业者则和两位北大校友梁健、周呈一起创办了右脑科技。这家公司专门做 AI 图片和视频生成技术,现在已经成功拿到了三轮投资,背后有真格基金、光速光何、奇绩创坛等知名投资机构支持。
与商汤科技的员工创业氛围不同,智谱 AI 通过创立 「Z 计划」,为未上市初创企业及优秀独立开发者或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该计划涵盖 Tokens 赞助、投资支持和技术支持等资源。2024 年底,智谱 AI 还发起了投资基金星连资本 (Z 基金)。
据不完全统计,「Z 计划」 已助力近 30 家初创企业成长。其中,由师天麾创立的清程极智就是 「Z 计划」 的受益者之一。此外,「Z 计划」 中许多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均为 95 后。
绿洲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津剑发现,近年来,创业者的质量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很多 95 年左右的年轻创业者,无论是他们的学识、能力,还是底层的安全感和对全球化的信心,都比 10 年初遇见的创业者高出很多,这可能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塑造的。」
03 资本的偏向:市场如何给 95 后算命?
然而,当技术理想主义遇上资本寒冬,年轻的 AI 创业们走上的,是一条生死赌局。
在 AI 行业,即便获得大额融资、被奉为明星企业,甚至成为行业龙头,都并不意味着就此迈入了安全区。
在上海徐汇区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澜码科技的创始人周健正在经历 「至暗时刻」,这位曾顶着 「ACM 冠军」 光环的 AI 精英,也一度陷入欠薪风波。而就在同一栋楼里,作为 「AI 四小龙」 之一的依图科技也刚经历大幅降薪裁员,在 2024 年净亏损 6.96 亿元,挣扎在生存线上。
AI 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商业化落地难,导致企业难以自我造血。2024 年上半年,国内新注册 AI 企业 23.7 万家,但同期有超过 8 万家 AI 企业陷入了倒闭或破产的困境,行业死亡率高达 34%。更有相关权威机构数据显示,截至近期,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 424.3 万家,而 2024 年整个 AI 市场的融资规模虽然有 1052.51 亿,但融资数量只有 696 起。
这意味着,每 1 万家 AI 企业,大约仅有 1.6 家能拿到融资。
「融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家企业的命运」,这句话在 AI 行业更受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个高热度、高风险的行业中,95 后创业公司在资本市场如何立足,资本市场将会从哪些方面考察 95 后的项目呢?
松延动力的融资之路很有代表性。
2023 年 9 月,清华博士在校生姜哲源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退学创业,投身人形机器人赛道。
那时的具身智能还只是 AIGC 热潮下的一个概念,远不如现在火爆。赛道上的玩家大多是清华教授、海归博士或大厂高管,而博士尚未毕业的姜哲源只有本科学历。「这样的背景使得我们起步阶段就非常困难。」 姜哲源回忆到:「没有投资人愿意相信我们这样一个 『草台班子』 能够真正造出并且造好人形机器人。」
但转机来得比想象中快。在埋头研发数月后,松延动力造出了能行走的人形机器人——这在当时的具身智能赛道里成了凤毛麟角的硬通货。直接吸引了清华系投资机构迅速注资 760 万元种子轮。一个月后,团队升级了能踏步的机器人,这一成果再次带来 2500 万元融资。
真正的爆发在 2024 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当松延的机器人成为全场唯一能奔跑跳跃的选手时,pre-A 轮 5000 万元融资水到渠成。「这笔钱把公司从 ICU 里给抢救了出来。」 姜哲源说。
2025 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场上,松延再次凭借产品打响名声,身高 1.2 米的松延 N2 机器人独自跑完全程,分别拿下亚军、季军。这场赛事让团队彻底出圈,随后召开的生态战略大会上,他们宣布订单突破 1000 台,同时收到多家机构的投资邀约。
「搭建硬核团队、拿出前沿成果。」 正是做到这两点,松延动力才一步一步拿到融资,并走向良性发展周期。
这也同样是 VAST 的生存法则。在谈到自己如何拿到融资的时,宋亚宸表示:「我们不是先融到了钱再组团队,我本人非常年轻,经验、资历、影响力达不到行业头部的水平,但是我非常幸运先找到了一个和我非常互补的团队,既有老江湖、又有小天才。」
那么,当投资人在看 AI 项目时,他们在看什么?
方正浩是松延动力的连续投资人,在被问到为何会选择投资松延动力时,他分析到:「从赛道特性来看,具身智能作为前沿领域具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爆发潜力大,二是商业化周期长。这种长赛道特性恰恰放大了年轻创业团队的优势——他们往往更具韧性和持久力。因此,在那些需要长期投入、不急于商业变现的前沿领域,年轻创业者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
绿洲资本一直以发掘年轻创业力量著称,其出手项目中包括 VAST、清昴智能等一众 95 后创始企业。合伙人张津剑也曾公开分享了他们的投资逻辑:「事」 与 「人」 的双重维度。
「事情的逻辑有两根轴线,一根是专业性价值的高或低。另外一根是产业里人的多与少。以此可以将创业者分为四个象限,我们一直在寻找专业性和需求之间有巨大鸿沟的产业。第二是人的逻辑。我们在寻找最具生命力的种子,持续帮助、投资他们。」 张津剑说到。
总结而言,融资成功的核心要素可以归纳为四个关键维度:技术实力、市场时机、创始人特质和成果验证。
首先,针对技术驱动的行业,团队具备扎实的技术底蕴是获得资本青睐的基本;其次,要准确把握技术成熟度曲线,在市场认知度和预期达到最佳窗口期拿出成果;再者,创始人的领导力、远见和执行力往往决定着企业天花板;最后,能否持续产出具有标杆意义的创新,则是维持融资能力的关键。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人工智能在当下已成确定趋势,年轻人凭借原生优势,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五年,科技行业 TOP10 公司中会出现 95 后掌舵者吗?方正浩的答案是,从影响力角度来说可能性大概在 30% 到 50% 左右,而若以十年为时间维度进行考量,他认为这一可能性将可能在 8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