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 月 21 日讯 (记者 陈俊清) 自 2019 年 6 月 13 日正式开板以来,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试验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了适配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体系。
六年来,科创板从注册制改革的起点,到 「科创板八条」 深化,再到 「1+6」 新政的制度创新再出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了覆盖上市、融资、监管、退出的全链条机制,推动了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变革。
截至 2025 年 7 月 21 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 589 家。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八条」 落地实施一年来,科创板改革迈入 「再出发」 新阶段,服务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能持续提升。
▍「科创板八条」 全链条改革成效显著
2019 年 7 月 22 日,科创板锚定 「服务硬科技」 的鲜明定位鸣锣开市,其包含的注册制试点、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差异化表决权等制度创新,被市场誉为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未有之突破」。
随着科创板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能力,「科创板八条」 应运而生并不断深化。今年,是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也是 「科创板八条」 落地的一周年。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 2024 年 6 月 19 日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证监会推出 「科创板八条」,从发行上市、承销定价、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交易机制、全链条监管以及营造市场生态等方面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开启了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的重要一步。
「科创板八条」 实施至今,各项改革举措已落地见效,先后出台近 20 项配套规则,包括新股定价高剔比例、再融资领域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 企业认定标准、信息披露暂缓豁免规定等;支持披露超 100 单股权收购;新增发布科创综指、科创 200、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等 13 条指数;近 200 家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111 家公司中期分红等。
「科创板八条」 中明确提出 「要以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紧随其后,证监会出台 「并购六条」,推出一系列旨在活跃并购重组市场的政策举措。在此推动下,当前科创板并购市场正展现出 「量质齐升」 的良好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自 2024 年 6 月 「科创板八条」 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产业并购超 110 单,已披露交易金额超 1400 亿元。其中,35 单涉及重大资产重组或发行证券,交易数超 「科创板八条」 发布前各年之和;30 单涉及收购未盈利标的,7 单涉及收购拟 IPO 企业、15 单涉及收购境外资产,资产评估、交易定价、业绩承诺日趋市场化、多元化。
与此同时,「科创板八条」 提高股权激励精准性,并倡导通过完善分红、回购机制,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
财联社星矿数据统显示,自 「科创板八条」 发布以来,有近 500 家科创板公司累计推出近 800 单股权激励计划 (含过去数年分不同时期执行至今的计划),板块覆盖率超 70%,覆盖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等。
「科创板八条」 发布后,已先后经历 2024 年半年报、三季报、年报三个分红窗口期。期间,共有 371 家科创板公司实施分红或送转,现金分红总额达 389 亿元;超六成公司完成两次分红,部分公司更是实现三次分红,分红力度与频次显著提升。
同一时期内,科创板市场的回购增持表现亮眼:175 家公司推出股份回购方案,涉及总金额 73 亿元;另有超 80 家公司借助股票增持回购贷款专项政策开展回购或增持,合计金额上限接近 90 亿元。
业内认为,在 「科创板八条」 政策支持下,科创板公司的股权激励、分红、回购三大举措形成闭环,回购股份可用于激励并纳入分红豁免,分红豁免亦可以支持研发投入,从而构成良性循环。
此外,为落实 「科创板八条」,上交所 2024 年 10 月发布相关指引,细化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 企业认定标准,鼓励科创板公司加大研发。
据统计,2024 年科创板研发投入总额 1680.78 亿元,超净利润 2.5 倍,同比增 6.4%,近 3 年复合增速 10.7%;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中位数 12.6%,居 A 股首位,107 家公司连续 3 年研发强度超 20%。
与此同时,科创板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截至 2024 年底,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人员 24 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近 3 成。
▍科创板深化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完善更贴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金融服务体系,是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今年 6 月,证监会聚焦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加快构建更助力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围绕设置科创成长层,科创板开启新一轮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为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并扩大该标准的适用范围。
中泰证券分析师张文宇在近期研报中表示,重启 「第五套标准」 等一系列制度优化举措,目标在于提升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与适应性。新政策能够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为此类企业打开资本通道,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据统计,科创板开板以来,共有 20 家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且均为属于医药生物行业。据悉,下一步,证监会和交易所将借鉴当前生物医药行业适用第五套标准的做法,结合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产业特点,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名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 等举措,既为硬科技企业搭建了价值释放的高效通道,也为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更多不同领域需持续投入研发的硬科技企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融资环境。
数据是体现科创板体现制度包容性有力说明:截至 7 月 15 日,科创板已有 54 家未盈利企业、8 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 家红筹企业、20 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 家转板企业上市,其中 22 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 「摘 U」。20 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已有 19 家公司的 45 款药物或疫苗产品上市销售,另 1 家已提交产品上市申请,16 家公司营收超过 1 亿元,其中 4 家公司营收超过 10 亿元,9 家公司上市后实现首次盈利已摘 U。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方面表示,本次改革通过制度优化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适应性,不代表将放宽 IPO 审核。证监会仍将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健全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及逆周期调节机制,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总体来看,证监会这次改革突出一个 「稳」,从原则看坚持稳字当头、试点先行,发挥科创板 「试验田」 作用;从增强制度包容性的具体举措看,都有严格的限定条件,是在小范围内试点。
一系列新举措推出后,市场各方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认为本次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进一步增强了科创板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有助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6」 新政助推成长层与标准扩围落地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今年 6 月 18 日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 「1+6」 政策措施当天,证监会发布 《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科创板意见》)。
继宣布 《科创板意见》 推出的一个月内,上海证券交易所 (下称 「上交所」) 正式发布了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配套业务规则,旨在落实 《科创板意见》。
具体来看,上交所本次共发布了新制定的 《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5 号——科创成长层》(下称 《科创成长层指引》)、《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 7 号——预先审阅》(下称 《预先审阅指引》)、《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 8 号——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下称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指引》) 等 3 项业务指引,以及修订的 《会员管理业务指南第 2 号——风险揭示书必备条款》 和 《证券交易业务指南第 6 号——证券特殊标识》 等 2 项业务指南。
其中,《科创成长层指引》 明确了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的基本要求,将存量 32 家未盈利企业将自指引发布实施之日起进入科创成长层,新注册的未盈利企业将自上市之日起进入。存量企业调出条件保持不变,仍为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同时提高新注册未盈利企业调出条件,推动新上市公司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
《预先审阅指引》 明确了适用情形,其规定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者符合其他特定情形的科技型企业,因过早披露业务技术信息、上市计划可能对其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确有必要的」,可以申请预先审阅。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指引》 细化了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认定标准。业内专家表示,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将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入股达到一定年限、数量、比例等因素,作为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审核注册时的参考,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这一创新机制被市场视为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的重要 「助推器」,旨在通过市场化力量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多名业内人士向 《科创板日报》 记者表示,对证监会推出的科创板 「1+6」 政策表示认同。该政策核心举措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硬科技企业 (如: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 提供了更顺畅的融资通道,解决其 「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 的瓶颈,支持未盈利但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上市及再融资,助力研发与成果转化。
上述人士认为,这一政策推动资本市场向 「重长期价值」 转型,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领域,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科技红利的窗口。各企业也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借助政策红利实现更好发展,坚信科创板将赋能硬科技企业成长。
六年耕耘,科创板以制度创新为犁,深耕硬科技沃土;从注册制破冰,到 「科创板八条」 系统升级;从单一上市包容,到并购、融资、激励全链条 「护航」 硬科技企业行稳致远。未来,随着 「1+6」 新政落地,科创板有望将进一步打通 「科技-产业-金融」 三角循环,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