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坤舆商业观察,作者 | 高见
重组胶原蛋白,这个曾被视为小众科研的名词,正成为医美行业新的流量入口。短短两年时间里,从华熙生物、巨子生物到锦波生物,国产厂商陆续端出了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试图接替玻尿酸,成为新一代“ 利润引擎”。
但在光鲜的市场故事背后,技术路线、检测标准和监管走向的争议正在酝酿。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路径,有专家指出“ 只能做出功能片段,距离全长人胶原蛋白还有技术鸿沟”。一场围绕检测方法的商战,已让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 唇枪舌战”。
现在,锦波生物加入了这场竞争。背靠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资金与渠道,它能否在资本与技术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区,还是会成为又一个被“ 风口” 裹挟的追风者?
01· 资本下注—— 锦波生物与钟睒睒的“ 医美盟约”
6 月 26 日,北交所市值“ 领头羊” 锦波生物发布了一纸公告,宣布引入养生堂作为战略投资者。这场交易总额高达 34 亿元,瞬间成为资本市场焦点。公告显示,交易分为两部分:一是锦波生物以 278.72 元/股的价格,向养生堂定向增发 6.24% 的股份,融资金额不超过 20 亿元;二是锦波生物实控人杨霞将其所持 575.33 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 5%) 转让给养生堂控制的杭州久视,转让价格为 243.84 元/股,合计金额约 14.03 亿元。交易完成后,钟睒睒将通过养生堂及其关联企业合计持有锦波生物 10.58% 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仅次于杨霞 (持股比例降至 50.73%)。
这场交易不仅刷新了北交所现金定增规模历史纪录,还可能创造北交所实控人减持金额最大的新纪录。Wind 数据显示,自 2021 年北交所开市以来,先前最大实控人减持记录为 2023 年海希通讯实控人周彤的 4.18 亿元,如今被锦波的 14.03 亿元大幅超越。
对锦波生物而言,这笔资金无疑是一场“ 及时雨”。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剩 9.59 亿元,而同一时期销售费用却同比增长 56.73% 至 2.59 亿元,营销开支激增背后,是公司谋求“ 医疗产品消费化” 的战略转型。这场交易中募集的 20 亿元资金,锦波明确表示将用于“ 人源化胶原蛋白 FAST 数据库与产品开发平台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以加快产品迭代与产业化布局。
消息宣布后,锦波生物股价应声上涨。截至 6 月 30 日午市收盘,公司股价略有回落,报收于 348.61 元/股,总市值稳稳站在 400 亿元上方。同期,钟睒睒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农夫山泉 (9633.HK) 股价微跌 0.87%,报收于 40.05 港元/股,市值约 4504 亿港元;万泰生物 (603392.SH) 则微跌 0.16% 至 61.3 元/股,市值 775.5 亿元。
71 岁的钟睒睒,此次出手引发行业热议。这位农夫山泉、养生堂的创始人,曾三度问鼎“ 中国首富”,在商界以“ 冷静务实” 著称。事实上,钟睒睒布局医美早有伏笔。早在 2017 年,养生堂曾联合农夫山泉推出桦树汁护肤品,1 分钟售罄 16 万盒面膜,当时他就提出“ 公司目标是 5 年内进入化妆品行业前五”。此次押注锦波,无疑是医美战略的延续。
“ 锦波生物技术领先,但市场能力尚弱;养生堂资金充足,渠道强大。” 一位长期关注医疗美容赛道的分析师指出,“ 钟睒睒看中的,是锦波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和高毛利产品线,锦波看中的,则是农夫山泉遍布全国的 300 万个零售终端和养生堂的营销经验。” 这一观点在业内颇有共鸣。
根据锦波生物公告,目前公司急需通过战略合作建设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体系,建立面向更大范围消费者的推广、销售、渠道管理体系。这也是钟睒睒的强项。农夫山泉通过一级经销模式建立了全国性销售网络,覆盖商超、便利店、餐饮集团等渠道。未来,这些渠道有望成为锦波生物功能性护肤品、重组胶原蛋白食品的重要销售入口。
然而,市场对锦波高估值的质疑亦未消散。6 月 30 日收盘,锦波市盈率 (PE,TTM) 高达 51 倍,远超港股巨子生物 (27.7 倍) 及 A 股爱美客 (28.2 倍)。从 2023 年 7 月上市至今,锦波生物市值已暴增超 10 倍,实控人杨霞个人身价飙升至约 185 亿元,登顶“ 山西女首富”。有投行人士坦言:“ 对于实控人来说,现在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减持窗口。”
即便如此,这场“ 资本联姻” 对双方来说是互补式的。锦波生物技术团队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深耕多年,近年来更是在三螺旋结构优化上与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展开合作;而养生堂拥有的零售终端、智能化生产线和万泰生物的研发体系,有望推动锦波产品向更广泛的消费市场和严肃医学领域拓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 这是一次渠道与技术的结合,但技术的局限也不容忽视。”“ 锦波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基于微生物发酵表达的人源化功能片段,这在医美填充场景已被验证,但要进入组织修复、再生医学等高门槛应用,技术路线必须跨越‘ 全长人胶原蛋白’ 的鸿沟。”
02· 技术真相—— 功能片段的潜力与隐忧
锦波生物被钟睒睒押注的核心,在于其号称“ 全球领先” 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技术。有医疗行业专家老陈表示:该技术产品具有“164.88° 柔性三螺旋结构”,其氨基酸序列中的重复单元与天然人胶原蛋白特定功能区一致,能在体内模拟天然胶原蛋白的支架作用。这一描述,被外界视为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的一次“ 技术跃迁”。
然而在结构生物学领域,这种“ 人源化功能片段” 技术路线也引发争议。老陈认为:“ 锦波生物的产品并非人胶原蛋白的全长氨基酸序列,而是拼接优化了与人体组织结合相关的功能片段,通过微生物发酵大量表达。” 据了解,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但由于缺乏羟脯氨酸化等关键后修饰,蛋白的稳定性与生物力学性能与天然胶原蛋白仍有差距。
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人胶原蛋白的全长氨基酸序列的企业屈指可数。. CollPlant(以色列公司) CollPlant 利用转基因烟草植物生产重组人 I 型胶原蛋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植物表达人源胶原的公司。其生产的重组人 I 型胶原已获 FDA 批准用于多种医疗应用。这种路线成本高昂、技术壁垒极高,但被认为更接近“ 终极形态”。相比之下,锦波、巨子等国内企业均采用微生物发酵路线,聚焦在医美填充剂、皮肤修复等轻医疗领域。
微生物发酵的优势在于成本与效率。据了解,锦波生物其核心产品薇旖美® 极纯的出厂价为 908 元/支,目前该产品已在国内 4000 余家医疗机构应用,累计出货量超 200 万支。但专家指出,价格优势背后也隐藏着技术“ 天花板”。
业内人士认为:“ 微生物发酵路线解决了商业化的问题,但要向组织修复、再生医学等严肃医疗领域拓展,技术还需跃迁。”
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取得,是锦波生物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根据国家药监局信息,锦波目前已拥有三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覆盖皮肤修复、组织填充等应用场景。但有专家指出:“ 现行法规重点考察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验证,而非要求全长序列一致性。这意味着锦波的产品通过了现有标准,但一旦未来标准收紧,可能面临新的监管挑战。”
除技术本身,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巨子生物依靠“ 可复美” 等产品率先打响了重组胶原蛋白的消费化战役,2024 年实现营收 55.4 亿元、净利润 20.6 亿元。锦波作为后来者,虽然拥有技术优势,但在品牌建设与市场渗透上仍需加速。与此同时,华熙生物、欧莱雅、强生等巨头也开始布局重组胶原蛋白和再生材料,国内市场呈现出“ 群雄逐鹿” 的态势。
“ 重组胶原蛋白的风口已至,但风口过后比拼的将是技术深度与标准话语权。” 目前行业存在的检测方法争议 (如 HPLC 与 LC-MS/MS 的适用性) 及标准缺失,可能引发新一轮行业洗牌。
03· 行业暗战—— 巨头博弈与未来洗牌
重组胶原蛋白的热潮不仅让锦波生物和钟睒睒一拍即合,也将整个医美行业推入了前所未有的暗战漩涡。过去一年,围绕“ 胶原蛋白含量” 的检测风波,让行业两大龙头——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 公开交锋,成为医美圈的年度大戏。
今年 5 月份,自媒体博主“ 大嘴博士” 发布视频,质疑巨子生物旗下“ 可复美” 产品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足,并展示了其团队采用 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所得出的数据。此举迅速引发公众热议。6 月 1 日晚间,华熙生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 《关于支持郝宇博士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声明》,力挺郝宇 (网名“ 大嘴博士”)。并在文中披露了公司与郝宇存在资本关联。同日,巨子生物随即回应,指责华熙“ 恶意竞争”,发文表示公司已经收到了来自“ 大嘴博士” 所用检测机构的道歉,但将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这一争议不仅揭露了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在检测标准上的真空地带,也让资本市场感受到风险。
“ 目前国内缺乏针对重组胶原蛋白的统一检测标准,检测结果的差异很容易被放大为商业竞争的武器。”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道,“ 这种混乱局面在短期内可能刺激市场,但从长期看,对整个行业都是隐患。”
锦波生物在这一场商战中保持了罕见的“ 沉默”。作为后发者,锦波生物选择避开公开纷争,专注于产品研发和渠道建设。不过,业内普遍认为,一旦行业标准收紧,锦波的“ 人源化功能片段” 产品也将面临重新验证的挑战。
除了检测争议,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玻尿酸市场红利正在消退摩熵咨询的数据显示,随着医美新材料涌现,玻尿酸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程度挤压,已从 2021 年的 42% 跌至 2024 年的 36%。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将快速发展。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未来将以 44.93%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 2025 年达到 585.7 亿元。重组胶原蛋白成为新一代“ 利润引擎”。
锦波生物虽然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也面临市场推广压力。2025 年一季度,其销售费用同比增长 56.73%,达到 2.59 亿元;薇旖美® 极纯产品出厂价同比下降 7.5%,行业价格战的信号愈发明显。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锦波机构投资者数量由 2024 年底的 101 家骤降至 51 家,资金端对其高估值的耐心正在减弱。
监管风险同样不可忽视。相关部门对二类及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及流通等多环节提出了严格要求,未来可能出台更严格举措。今年 6 月 19 日,国家医保局发布 《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试行)》,将全国常用医美服务统一归类为 101 项具体项目,并且统一规范了“ 填充注射” 等常用美容整形类价格项目。被认为是“ 暴利时代的终结者”。该指南明确将医美价格纳入监管,未来可能影响高毛利产品的定价空间。
有专家表示:“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现在处于‘ 技术红利期’,但要做好迎接下一阶段监管收紧和国际竞争的准备。”“ 风口下跑得快不一定赢,技术突破与标准话语权才是生死线。”
对于锦波生物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依托钟睒睒的资金与渠道,锦波生物有可能实现“ 医疗产品消费化” 的跃迁,快速拓展至护肤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
重组胶原蛋白的故事,正在资本、技术与监管的三重夹缝中急速书写。这个新兴赛道的热度,似乎让每一家入局者都成为“ 时代宠儿”。
但在业内专家眼中,微生物发酵路线的技术瓶颈并未消除,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政策对高毛利的重新审视也在逼近。风口之下,跑得快的企业固然抢占先机,但能笑到最后的,或许是那些率先跨越“ 全长人胶原蛋白鸿沟”、拥有标准制定话语权的玩家。
对于锦波生物来说,钟睒睒的资金与渠道提供了难得的加速器,但真正决定公司未来的,仍然是实验室里那场技术攻坚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